程永胜 宁利民
学案式教学在国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而且至今为止一直是众多学校的首选教学方式之一。该教学方式之所以如此盛行,主要原因在于其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在国家“双减”政策的倡导下,如何才能“提质增效”,导学案的选择不失为最佳的教学方式之一。然而,导学案的制作存在很多模式和框架。那么,究竟怎样的设计目标才是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新教材以及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究竟怎样的设计模式或者框架才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究竟怎样的设计思想才是符合国家对立德树人的要求?怎样的设计才能体现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不管如何设置,导学案的设计都应该满足以下原则。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要完成《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导学案的设计必须符合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的长远发展离不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甚至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采用导学案教学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新课讲授之前实现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真正达到“先学后教”,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思维型”课堂教学方式。所以,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原则出发。
以2019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一节中开篇设计的导学案为例。
【知识点】加速度
1.物理意义: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________的物理量。
2.定义:________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________之比,叫作加速度。
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______,符号是________或________。
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过渡性的安排,开始直接就是加速度知识性的填空,不能体现自主学习的过渡性和学生学习加速度的意义以及没有与相关生活实例进行衔接,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学生会失去自主学习的乐趣。
再看下面同样是对本节知识的导学案的开篇设计:
【自主探究】
实例:某竞赛用的跑车启动时,4 s内速度达到108km/h;某高速列車启动时,120s内速度达到108km/h;自行车4 s内速度达到6 m/s;而100 m跑运动员起跑时,0.2 s内速度达到12 m/s推算出这些物体启动时,速度的增加量和1 s内速度的增加量,并填入下列表格:
问题1:速度大,速度变化量(Δv)一定大吗?速度变化一定快吗?
问题2:速度变化量大,速度变化一定快吗?
很明显,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学案上加入相关的生活实例作为引入,各种交通工具和运动员的速度变化进行对比后。从情感角度而言,可以拉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新学知识加速度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知识的角度而言,学生不再觉得物理知识枯燥、无用以及陌生,便于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新知识。
要从自主学习的原则出发,设计出高效的导学案,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立足当下学生的学情,满足学生课前自学的需要,既不能将知识点设计得太难,又不能设计得太易,难度太大的知识点会使学生课前自学时望而却步,难度太易的知识点学生学习时会觉得食之无味。这些都会严重打击学生课前自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也体会不到从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会将导学案弃之一旁,也就失去了导学案设计的意义。
二、启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原则
学科素养要求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培养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从国家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我们也需要设计出引领学生成长、启发学生思考的导学案。让学生真正理解各学科的概念和规律,进而达到学科素养的要求,即指向学生深度学习的学案。
以下为2019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一节中设计的导学案的片段:
【讨论与交流】匀变速直线运动
1.思考速度与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
如图: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1所示。
思考、讨论如图1的两个速度与时间图像。在v-t图像中能看出哪些信息呢?思考讨论图像的特点,尝试描述这种直线运动。
A级:匀速直线运动是_________不变的直线运动,它的加速度________。
上节课我们自己实测得到的小车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图像(如图2所示),请大家尝试描述它的运动情况:
本学案将学生已知知识直接呈现在书面上,只是通过学生观察来进行直观的文字性的填空,并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达不到提升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水平,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思维的表层水平。
2.再看同样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的学习:
【学点】匀变速直线运动
1.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匀变速直线运动”标题下的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什么样的?它的运动特点是什么?(提示:从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三方面思考)
2.什么样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v-t图像是什么样的?它的运动特点是什么?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思考:1.加速度大小不变的直线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吗?2.初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是持续减小的吗?为什么?
对比之下,可以发现:后者通过问题链式的提问,不断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且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思考给出提示,既能拔高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又能锁定学生思考的知识范畴,不至于使学生思考时没有头绪或者过于天马行空,很明显后者更能体现深度学习。
三、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原则
何为学习?学习的本质是经验在深度或广度上的持续变化,即个体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形成新经验的过程。这说明学习一定是持续性的、具有过程性的,当然这也与人的成长规律相适应,人的成长在本质上就是过程性的发育与成熟的阶段。《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明确提出了: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019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一节中导学案起始片段的设计:
(自學教材第60页、61页“滑动摩擦力”部分)
1.定义:两个相互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当它们_________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_________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方向:总是沿着_______________,并且跟物体的_________的方向相反。
3.大小
(1)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μ是比例常数,叫作动摩擦因数。
(3)动摩擦因数的影响因素:
动摩擦因数的值跟_________有关,接触面_______不同、粗糙程度_________,动摩擦因数也不同。
虽然学生初中已经接触和学习过摩擦力,但是摩擦力作为学生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开篇即是对摩擦力相关概念和知识的填空,难免枯燥而乏味,不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是简单地将课本上的段落和结论挖成填空题,学生通过简单地抄书就可以完成,这只是使学生在摘抄知识而体现不出学生对知识的再思考、再锤炼的过程;这些都体现不出学生真正的学习过程。
再看下面同样是对《摩擦力》一节起始阶段的导学案设计:
摩擦力初步认识
(体验一下:用力推地面上的课桌)
(A级)1.没有推动和推动后感觉有点费劲是什么原因?
(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对摩擦力的认识,再阅读课本第60页,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A级)2.摩擦力:
(小组讨论)
(B级)3.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
相比之下,后者更加符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首先是通过手推桌子让学生切身体会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并感受二者的区别,首先从感官上切实让学生感受到了摩擦力,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再者对摩擦力的定义不以简单的填空形式出现,而需要学生完整的描述过程,注重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整体性的培养。同时专门考查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注重过程性思考,体现学习过程的同时体现出了对学生深度学习的要求。
四、指向学生终身学习的原则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方案》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要适应终身学习这一新的时代要求。
这些都说明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要求在导学案的制作中渗透出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目的。
导学案在新课开始前加入学生生活实例探究情景,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并激发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堂结束时,以测反应时间作为结束片段,增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同时,更加注重知识对学生实际生活带来的变化。可以说,即使将来学生不研究物理专业,遇到相似问题时也能解决,切实做到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从学生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具体到制作导学案时,要将学生鲜活的一生作为导学案设计思想的出发点。要将眼光放长远,要想将来学生高中毕业以后,高中的各学科教学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留下了什么;若干年以后,学生对该学科的印象是什么。我想肯定不是相关的纯学科知识,而是相关学科的最本质的思维方式、行为规律以及做事方法和态度,甚至是对学生“三观”和人生态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