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应是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平台

2022-05-20 08:07庞友海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育家读书教育

庞友海

近年来,各级名师工作室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由于管理不善、目标模糊或盲目跟风等,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少数名师工作室没有起到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此,被社会所诟病。那么,名师工作室的任務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见仁见智,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不是培养只善于应试的教书匠,而是“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平台。什么是“教育家型”教师?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探索,谈谈“教育家型”教师的基本特质。

一、“教育家型”教师要喜欢读书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喜欢读书,是“教育家型”教师最基本的特质。一个不读书的老师,不管用什么先进理念,都会是花架子。相反,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在他的课堂可以旁征博引、雄视古今、联通中外,这样的课不但会吸引学生,而且还会震撼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这正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境界,也是“教育家型”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读书是教师精神“补钙”的最佳“营养品”。知名学者张鸣说:一个不读书的人,即使博士毕业都是半文盲。当然,这句话是否准确值得商榷。但一个人不管多勤奋,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及时充电,一定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从这个角度讲,这话是有道理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从事的是创造性劳动,更应该多读书。

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距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也就是说,人与人的差距不是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业余时间的利用。如果你每天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书、交流等,长期坚持,成功会向你招手。我工作室多位骨干学员在短期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重庆市内外都产生了一些影响,有不少老师向我打听有什么秘诀。我可以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读书,读书,不断读书!这是我们的秘诀之一,因读书养才气!为此,我们以“读书习惯化、思考理性化、学习个性化”作为工作室理念,让读书成为每个学员的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不带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并制定了读书的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

二、“教育家型”教师要善于思考

有些教师喜欢读书,但缺乏鉴别力,更缺乏质疑精神,他们是书本的奴隶、教材(教参)的搬运工和复读机。这样的教师能教出有思想、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时代精英吗?我们强调读书,但反对不假思索的死读书,因为死读书的结果是成为没思想、没辨别能力的书呆子,甚至成为没有灵魂的人,这是非常可怕的。“教育家型”教师不仅喜欢读书,更善于思考。他们强调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不人云亦云,不做书本的奴隶,敬佩权威,但不崇拜权威,只服从真理。他们善于学习,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所以,“教育家型”教师培养的是有独立人格的人,能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敢于打破传统、富有创新精神的人!“他们善于质疑‘不是问题的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事情中‘看到’问题,不满足于仅仅使用已建立起来的‘常规’加以解决,而是会不断试验和探索,创造更多促进有效教学的可能性。这种创造还意味着打破常规,寻找与众不同的、超乎常规的办法和思路。”

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已故的前任院长Jeremy knowles说过:“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确保毕业的学生能分辨有人在胡说八道。”其实,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辨别是非、美丑、善恶,应该成为所有教育追求的目标。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虽然交流更加便捷,但是由于准入门槛过低和规范缺失,出现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甚至颠倒黑白的现象,因此理性思考就显得尤为可贵!其实,古人早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者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误人子弟,贻害无穷。所以,“教育家型”教师追求的境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告诉我们:不服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德。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没有独立思想的应声虫是可怜的。

为了促进学员理性思维的发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工作室实行“苏格拉底”助产法,即导师不会直接教他们如何上课、如何设计教案、如何评课等,主要是“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导师主要起一个“助产婆”式的催生作用。也就是说,导师只给他们指大方向,具体怎么走、走哪条路、用什么方式方法,完全靠他们自己去摸索,去不断反思总结,导师扮演“质检员”的角色,负责质量检查。因为真正“教育家型”教师多是自我培养的结果,只有那种对理想执着追求、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久久为功定力的教师,才会成为理想追求的善终者,才会真正成为“教育家型”教师。

三、“教育家型”教师要勤于笔耕

一个教师非常敬业,为了学生而早出晚归,甚至牺牲自己的周末来给学生上课,所教班级教学效果好,升学率高,会得到学生欢迎、家长信任、学校器重。这样的教师无疑是人们心目中的优秀教师。但这样的优秀教师并不是“教育家型”教师,因为他们的优秀成绩主要是“时间+汗水”换来的,更多着眼于社会短期效应,片面追求分数。当然,“教育家型”教师也追求教学效果(分数),但他们更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感的熏陶、学习方法的引导等。也就是说,“教育家型”教师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教育家型”教师还勤于笔耕,他们将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及时总结反思,让更多教师从中受益,帮助更多教师变得优秀,促使更多优秀教师变得更优秀——成为教育家。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坚持教文育人,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公开课,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教育著作。有着传奇色彩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只有高中学历,可谓“先天不足”,但却取得了载入教育史册的成就。他在介绍经验时说,一直努力做三件事:一是多看多家之言;二是坚持写日记;三是坚持写文章。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天开始,他就天天写日记,从不间断。他写文章、写日记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和研究水平。他曾说,“就算一辈子写了数百篇都没有发表,也是值得的,因为自己的教学效率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就是最大的收获。”四川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根据自己几十年成长的体会,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4+ 1”模式。所谓“4”,就是“四个不断”: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写作。“1”指对教育的一颗爱心。我考察了教育界众多成功人士,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勤于笔耕!

写文章,常被老师们误解(包括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被认为是哗众取宠,为了出人头地,对提高教学成绩没有一点帮助,会影响教学。有几位好学上进的年轻教师给我讲,他们校长曾找他们谈话: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文章可以放一放(暂不要写)。意思是中小学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就行了,不要去搞不务实的东西。问题是上好课、教好学生并不是按照某种事先计划好的方案进行机械性操作,而是需要教师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明智的判断,并因时、因地、因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而教师写作则能活跃思维,催生新思想,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使教师身上少些“匠气”,多些“灵气”,让自己逐渐摆脱教育教学的“惯习”和“教条”的桎梏。

教师写文章,常是利用别人喝茶打牌吹牛聊天的时间,是记录自己的心灵,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成长。不少名师在介绍成长经验时都谈到,是写作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写作,促使他们去阅读,使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写作,促使他们去思考,在灵感迸发中闪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写作,点燃他们对教育的激情,使他们在不断分享教育智慧中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其实,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个卓越的自己,“教育家型”教师与一般教师不同的地方,在于善于抓住突发奇想的感觉并及时形成文字,有不用提醒的自觉迫使自己不断成长,从而找到那个让自己吃惊的“我”!

四、“教育家型”教师要重视科研

关于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教师中有两种认识误区。第一,科研神秘论。认为教育科研是高校教师或专门从事研究的科研人员的事,对中小学教师来讲是高处不胜寒,根本没有能力从事的事情。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也没有时间从事教育科研;第二,科研无用论。包括部分管理人员,认为教育科研都是花架子,只是学校的门面对外宣传需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对提高教学成绩没有一点帮助,落实教学“七认真”才是硬道理。所谓“七认真”,指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批作业、认真听评课、耐心培优辅差、严格质量检测、认真质量分析。前者过分夸大教育科研的难度,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缺乏职业自信,在教学上不大可能有大的突破;后者重视教学,迷信经验,轻视教育科研的指导作用,不大尊重科学与规律,会无限挤占学生休息时间,导致“剧场效应”越演越烈。以上教师教学成绩也许不错,并能成为所谓的优秀教师,但绝不是“教育家型”教师。教学质量与教育科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若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線、生存线和发展线,那么教育科研就是教师发展的“加油站”,是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学犹如一场战争,不管何等优秀的指挥员,都不敢保证自己是“常胜将军”。搞教学也一样,再优秀的教师都不敢夸下没有“对手”的海口。也就是说,谁都会有失败的时候,只是失败的程度或早或迟而已。要让自己的教学永葆青春,只有一个办法:加强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育科研中,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新东西,改善了知识结构,提高了专业水平,加深了对本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先进、科学的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又把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实践,从而优化教学方法,深化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育科研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论文能否发表,其深层的价值在于教育科研能够改变教师那种无思想的、机械的教育教学生活,使教师以一种自觉、反思与创造的方式从事教育教学,在成就一个个学生的同时也彰显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书写着自己生命的辉煌。

23年前,我是“四苦”教育(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读、家长苦送)的信奉者和践行者,后致力于教育科研,源于一次“失败”的反思。我当班主任辛辛苦苦守了三年,搞得身心疲惫,心想会感动上天,再次(前一届“大胜”)创造奇迹,但高考结果并不理想,与我的高付出不成正比。残酷的现实迫使我反思,并得出结论:死搞教学没有出路。要让自己永葆教学的青春,就必须变革自己的课堂,走出一条“捷径”。这条“捷径”就是加强教育科研,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从那之后,我就用教育科研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实践又反哺教育科研,经过三年的努力,获得了教学和教育科研双丰收,创造了辉煌。从此,我坚定了教育科研这条道路,坚持至今,乐此不疲。教育科研给我带来了乐趣,让我尝到了甜头,成就了我的事业。我也因此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相继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重庆名师、中学正高级教师、重庆首批教学专家等。教师从事研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

五、“教育家型”教师要勇于担当

“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会没有核心竞争力……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让孩子们以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生活,造福国家社会。”两会期间,当被问及什么是教育的真谛,政协委员唐江澎如是说。唐江澎的话,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目前,应试教育越演越烈,孩子成了应试的机器,体质越来越差,不堪重负,甚至心理扭曲……有志之士都深表忧虑,因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这一切的根本保证则在教育。我们不缺会搞分数的优秀教师,每个学校都会有这样的教师,称为高(中)考“把关”教师,他们给自己带来经济实惠和荣誉的同时,也成为学校的功臣,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和地位。但这样的优秀教师并不是“教育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有“为国育才、为民育子”的教育情怀,他们不会过分追求分数,而是思考如何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营造催人奋进的“场”,搭建探究实践的“台”,激励学生自主发展,自我完善。“教育家型”教师有担当精神,他们把教育当作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他们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他们胸怀天下、心系未来,恪尽兴国之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教育家型”教师要勇于担当,并为能够担当而主动修为,不断磨炼自我的品质和素养。他们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负责,对学生的人生道路负责。他们把知识、良好的学习意识和生活意识传播给每一个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在人生的白纸上添加美丽炫目的色彩。

猜你喜欢
教育家读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颜回之乐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琴童》顾问阵容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一起读书吧
阅读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