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馆校合作”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2022-05-20 08:08王槿
教育·教学科研 2022年5期
关键词:馆校合作场馆探究

王槿

随着未来人才规格的整体提高,呼吁学校教育做出相应变革,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无边界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时空,要求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关注社区和社会的现实问题,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与素養的培养,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的挑战。

场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资源,在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学科领域架构、形态独立的课程组织,与其他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通过馆校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场馆教育资源能丰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也能进一步提升场馆教育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一、小学场馆教育的发展现状

小学场馆教育主要是以青少年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增长见识、收获知识,提高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最终在“游”的过程中达到“学”的目的。然而,现实中的场馆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游而无学,缺乏有效性

场馆环境有别于学校教育环境,学生活动时呈现出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很容易陷入“游而无学”的状况。目前,许多小学将场馆教育和春、秋游整合起来,但整合后的场馆综合实践活动,可能因场馆的容纳人数、时间紧张等因素,使活动呈现出“走马观花”的现象。因缺乏任务目标的开发和体验学习的设计,活动往往热闹但学生收获甚少。

(二)合作不稳定,缺乏长效性

馆校之间合作形式单一,对接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变动较多,缺乏长效的合作机制。当前多数馆校合作仍停留于零散的活动阶段,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团队,活动不能呈现系列化和课程化。

二、组织开展“馆校合作”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早在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成为育人的有效途径。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要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博物馆参观是其中的一种具体活动方式。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的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组织学习的教育成效。

只有学校和场馆深度合作,才能解决场馆教育长期以来“走马观花式”学习所造成的场馆资源作用发挥低效的问题,才能发挥场馆教育资源的最大效能,弥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中资源不足等问题。只有深入开发社区及社会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才能协同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构建无边界的教育共同体,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三、深入开展小学“馆校合作”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与举措

(一)结对优质的场馆教育基地

场馆教育通过丰富的展品内容和多样化的展示方式,营造出学校无法提供的多元化教育情境,让学习者通过沉浸式的互动实践,获得真实而深刻的体验。学校可以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以上海市教委推荐的78家社会场馆名单为基础,选定优质场馆,建立共建关系,如上海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禁毒教育馆和浦东图书馆等。在教育基地的择优过程中,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出行便捷利于多次参观学习

便捷性是学校在选择场馆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选择场馆需交通便捷,能容纳大巴停车,距离学校在半小时车程范围内,方便学校多次组织学生集体前往,同时也可组织学生通过假日小队的形式自主前往场馆开展探究活动。

2.资源匹配提升实践活动效能

每个场馆都承载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如人文、科技等。学校在结对优质场馆时,要从校情、学情出发,结合原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相匹配的场馆资源,科学利用。从活动主题、课程内容、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全方位进行二度开发与设计,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拓展,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非正式学习体验的教育场所。

3.共建方案利于开展长效合作

为建立长效的共建合作关系,双方要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研制完善的“结对共建方案”,组建领导小组,制定工作目标、主要内容、实施进程安排,确定专人作为联络员,负责共建双方的协调沟通。签订共建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共建合作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书面形式确定内容,为共建合作的长效实施提供机制保障。

(二)设计丰富的场馆教育课程

“馆校合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致。课程开发双方共同参与,内容整体设计,实施双师双向。

以某小学场馆教育课程为例。

1.课程内容整体设计

学校秉承“关注个性、全面育人,知行合一、情智相融,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主动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组建骨干教师团队,设计开发了“场馆之旅”校本活动课程。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设计以“体验、探究”为主的综合活动内容,将场馆资源与国家课程整合,与学校特色工作融合,引导学生在场馆活动中了解知识,提高能力,激发探究热情。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场馆之旅”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分学段落实综合实践活动。低年级设计了以“我型我秀”为主题的场馆体验课程,在“体验+引导”模式下,学生在尝试和体验中学习,激发探究兴趣;中高年级设计了以“探索频道”为主题的场馆探究课程,在“合作+探究”模式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提问、思考、归纳中学习,提升探究能力。

开发“场馆之旅”校本活动课程,每学年保持至少2次的馆校互动体验活动。在开展以场馆为课堂的实践体验活动后,邀请场馆辅导员进入校园协同教师、家长一起指导学生深入开展探究活动。在学校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总课时进行统筹分配。通过场馆教育,将课堂延伸到场馆,在“活化”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学习走出校园,走进生活。

2.课程开发共同参与

“场馆之旅”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场馆和学校这两个重要主体。以四年级“探索频道”主题为例。课程开发团队来到中国航海博物馆,熟悉场馆环境,对场馆进行深入了解,挖掘课程价值,结合学生学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与场馆辅导员讨论交流,有效整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确定课程内容和实施要求。如在“聚焦海洋线”探究任务单研制中,提出了“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舰船?”这一问题。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此项探究活动时表现不够专业,这时场馆辅导员收集并创建的舰船探究资源包,包含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麦哲伦环球航行‘特立尼达’号”泰坦尼克号“密苏里号战列舰等视频、图文资料,填补了学校教育这一空缺。馆校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双方在场馆课程开发上的合作共赢。

3.课程实施双师双向

学校“场馆之旅”校本活动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参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通过具有体验性、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活动实施中采用“双师双向”模式。“双师”即“双师指导”,由场馆辅导员承担场馆讲解与指导,带领学生学习、发现和探究,学校教师承担进馆前的培训指导和场馆体验后的探究任务指导,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和分享;“双向”即“双向互动”,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年级活动内容实际交替互动实施。一年级“我型我秀”主题对应的场馆资源是“浦东图书馆”。第一课时“遨游图书馆”中,一年级师生在场馆辅导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公共服务大厅、少儿图书馆、数字化阅览部及空中花园等功能区,随后在一楼培训中心,由场馆辅导员、家长志愿者、学校老师协同指导,开展了“悦读三字经”启动仪式;第二课时“悦读三字经”中,场馆辅导员将“三字经”媒体资源包送入学校,由家长志愿者和学校老师分组开展亲子阅读和悦读展示活动。

(三)建立有效的场馆教育保障

构建有效的课程开发保障机制是校本活动课程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我校通过馆校合作、教师专业发展、家长参与等措施,着手构建有效的场馆教育开发保障机制。

1.构建馆校稳定合作机制

让场馆教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馆校协同,建立长期共建关系。学校与上海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浦东图书馆等场馆建立共建機制,成立馆校联动协调小组,促进双方交流与活动的开展;确立共建联络人,负责馆校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签订馆校共建协议,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创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系列活动中维系和深化馆校合作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在馆校合作领导小组的牵头下,从“征询与调研、组织与实施、回顾与展望”三方面对于学校、场馆双方提出明确的实施进程与要求,在共创共建合作中,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

2.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教师是场馆教育开发的主力,是课程实施与评价的主体。学校将“场馆之旅”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中教师的课程能力纳入专业培训和发展计划。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场馆开设的专家讲座,通过实地考察、教师沙龙、馆校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开发等活动,提升教师对场馆资源、环境及空间的认识,提高利用场馆资源有效开发与实施课程的综合能力。

3.形成有效的家长参与机制

家长参与场馆教育,既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家长参与孩子教育、增进亲子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通过招募“慧家长”志愿者团队,选拔出一批有志愿者服务经验的家长进入对应年级场馆协同指导和开展互动活动,明确家长志愿者在课程实施中参与的内容与职能,发挥其指导、监督、评价功能,确保家长志愿者能够在场馆教育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四、深入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初步成效

(一)促进师生的成长与发展

场馆教育具有情境性、主体性、经验性、主题性、整合性、互动性、生成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场馆教育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感受真实的世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鼓励学生进一步获取学习的自信和动机,同时有助于学生综合知识和多维分析能力的获得。在场馆课程体验探究中,学生在获得综合性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视角的思考方式,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教师而言,有助于增强教师对场馆教育课程资源的价值认同,提高教师跨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二)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场馆教育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又提升其认知深度。“场馆之旅”课程将纳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体系,使表面化、浅层化、零散化的场馆活动不断向序列化、课程化方向发展,形成系列课程,引导学生在一个真实、自由、宽松、新奇、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下,开展深度有效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通过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互补与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架起家校社协同教育的桥梁,让师生和家长对家校社协同教育的意识达到了高度统一。

(三)提升场馆资源背后的教育价值

社会即学校。课堂只是育人的一个场所,生活是学生最广阔的舞台。通过场馆教育,不仅能最大化地挖掘场馆物品的历史知识、背后故事、学科知识等,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在“知行合一”方面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踏入“浦东图书馆”,学生自觉地脚步放轻,嘴巴闭上,带着好奇心,全程安静地有序体验;在“走进公安馆”后,学生主动发起“一盔一带”活动倡议,绘制宣传海报,小手牵大手,一起守护生命安全。

在家校社合作治理实践探索中,场馆教育需要不断深化和发展。因此,学校深入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场馆资源,补充完善“场馆之旅”综合实践活动,是推进学区化合作、打造特色品牌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馆校合作场馆探究
北京冬奥会场馆:科技“建”证可持续发展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小学生场馆学习活动设计
设问引导探究
《UFI全球场馆地图》发布亚太区展馆总面积为全球第二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博物馆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的研究状况分析
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合作模式浅析
浅谈福州科技馆差异化科普活动探索“馆校合作”思路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