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雪,刘亚茹,周 慧,柯越海
(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生命科学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树立生物体具有形态、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以及生物多样性和进化论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命现象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学习医学院各门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针对以往同类课程存在的知识零碎、内容缺乏衔接、简单灌输、教学方式“程式化”、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主动性等问题,生命科学基础课程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知识背景[1],创建了多层次课程教学体系[2]。
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是浙江大学基础医学求是科学班和“强基计划”班(强基班)的一年级课程。求是科学班是根据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创建的,实施“4+1”本硕联培。强基班是我校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于2020年经国家批准开展的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1.帮助学生构建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相较于以往知识体系内不断细分深入,本课程着重强调“联系”,利用基础与扩展相结合、思维导图等整合不同章节的内容,以加强学生联想记忆和建立知识体系。每次课围绕一个主题,授课教师主要讲授基础概念、基本知识以及前沿应用,重点传授关键知识点的逻辑性整合。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及面面俱到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已有的高中生物学知识及课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可以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拼接,进而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2.探索启发式教学。以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参与度较差、缺乏主动思考及思维创新能力。课程组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启发式的教学模式:(1)课堂教学用动态、比较的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中一些重大发现的探索及思维方式。适当融入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引领和拓展学生们对讲授内容的思考。(2)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文献查阅方法、主要数据库的使用以及常用相关网站等,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课堂上感兴趣的内容,深入探究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3)加强学生课后学习的引导和指导,鼓励学生思考课程内容并查阅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整理及展示。建立课程钉钉群,鼓励学生自由讨论、互相学习,授课教师、课程秘书以及研究生助教全程参与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3.开展讨论或辩论为主的翻转课堂。(1)个人展示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每次课采用“2+1”的方式,即2课时的教师讲授和1课时的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教师从每次课程内容中选择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和PPT制作及展示等方式,从生物学的角度深入解读这些问题。(2)分组“辩论”的讨论形式。以往的讨论难以聚焦,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不高。课程组从教学内容中选取目前比较有争议的话题,随机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引导双方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查阅文献、总结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在课堂上进行“辩论”。通过激烈、有趣的辩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深入探索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课程期末成绩包括课堂展示和讨论(30%)、笔试(40%)和小论文(30%)。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对自己能力提升情况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提交问卷的所有学生都认为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习效果,能力提升最显著的方面是PPT制作及展示,求是科学班和强基班没有显著差别(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课后关于能力提升情况的问卷调查比较
两个班的期末总评成绩见表2,求是科学班和强基班没有显著差别。
表2 两组学生期末成绩的比较(分,
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改革旨在扩大学生对生命科学信息的体验、重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和领袖潜质的基础医学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从而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生命健康基础、提供强大创新动力[3]。
课后学生的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的授课模式显著提高了学习效果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PPT制作及展示、课堂表达、文献检索以及独立思考等方面。授课教师反馈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和参与度更高、课堂气氛更好、课后提问更多且更深入。期末综合考评中,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没有显著差别,课程小论文的选题更聚焦、思考更深入。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求是科学班和强基班高考入校成绩略有差别,但在本课程的学习中的各个环节、问卷调查及期末综合考评中没有显著差别。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兼顾到所有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