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彬翁琴王美玲梁照文
(1靖江海关,江苏靖江 214500;2宜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苏宜兴 214200;3孝义市农业农村局,山西孝义 032300;4宜兴海关,江苏宜兴 214206)
宜兴市位于北纬 31°07′~31°37′、东经 119°31′~120°03′之间,全市总面积 1 996.6 km2,有林地面积5 200 hm2,现有维管束植物183科559属1 242种,自然植被类型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主要树种有栎类、松类及竹类。为保护生态环境,相关工作人员对宜兴市危害林木的斑蛾总科昆虫种类进行了调查,共采集238份斑蛾总科昆虫标本,最终鉴定出刺蛾科(Limacodidae)和斑蛾科(Zygaenidae)2 个科 20 种。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本调查于2016—2018年通过踏查和灯诱等方法,对宜兴市危害林木的斑蛾总科害虫进行了采集调查。
2.1.1 背刺蛾。背刺蛾(Belippa horrida Walker,1865)又名鬼脸刺蛾、胶刺蛾、蓖麻刺蛾,体长18 mm,翅展31 mm,雄虫触角黄褐色双栉齿状。头部黑色杂褐色,体黑褐色,体背具黄褐色毛刺状横纹。前翅灰褐色,横脉纹新月形,灰白色,外缘有灰白色斑,顶角具黑斑,杂白色[1]。后翅灰黑色(图1)。寄主有苹果、梨、桃、葡萄、蔷薇等,主要分布于江苏、四川、云南、浙江、福建、江西、台湾等地。
2.1.2 长腹凯刺蛾。长腹凯刺蛾(Caissa longisaccula Wu et Fang,2008)为江苏新纪录种,体长 10~11 mm,翅展20~22 mm。触角线状,黄褐色至褐色。头赭灰色,下唇须伸达头顶,头顶可见毛脊。胸部棕灰色,中央散布棕黄色;领片色浓,灰黄色,后缘褐色。腹部灰白色和赭褐色相间,散布橙黄色。前翅棕灰色,基线棕黑色,隐约可见;前缘中线至基线棕黄色,具细小黑褐色斑点;中线黑色,模糊条带状,内衬橙黄色;外线与中线平行,黑色,较中线粗壮,外侧衬橙黄色;亚端线灰白色,模糊,有些个体较明显;端线黑色;顶角斑灰白色,杂黑色。后翅赭灰色,散布浓密褐色;臀角区外缘和缘毛杂黑色(图2)。寄主有茶、柞树、榛子,主要分布于江苏(宜兴)、山东、辽宁、北京、河南、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2.1.3 客刺蛾。客刺蛾(Ceratonema retractaum(Walker,1865))体长 10~11 mm,翅展 20~23 mm,触角黄褐色线状,身体赭色。前翅赭黄色到黄白色,有3条暗褐色横线:中线内斜,从前缘中央稍后伸至后缘中央;外线外斜,微波浪形,达外缘;另一暗褐色线从后缘近臀角处延伸至外线,有时不明显。后翅浅黄色,靠近臀角有1条赭色纵纹(图3)。寄主有枫杨、茶。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苏、河南、湖北、陕西、甘肃、黑龙江、江西、山东、湖南、云南、西藏、青海等地,以及印度、尼泊尔。
2.1.4 黄刺蛾。黄刺蛾(Monema flavescens Walker,1855)又名茶树黄刺蛾,体长12~14 mm,翅展28~32 mm,触角黄褐色线状,头和胸部背面黄色,腹部背面黄褐色。前翅基半部黄色,端半部黄褐色,有2条暗褐色斜线,在顶角处汇合于一点,呈倒“V”形(内侧斜线伸达中室下角,成为两部分颜色的分界线;外侧斜线稍弯曲,由顶角延伸至后缘近臀角处);横脉纹为一黄褐色圆点;中室中央下方有时有一模糊或明显的暗点[2]。后翅黄色或赭褐色(图4)。寄主有苹果、梨、桃、杏、李、樱桃、山楂、柿、枣、栗、枇杷、石榴、柑橘、核桃、芒果、醋栗、杨梅等果树,以及杨、柳、榆、枫、榛、梧桐、油桐、乌桕、楝、桑、茶等树种。分布区域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和贵州目前尚无记录外,几乎遍布全国;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
2.1.5 艳刺蛾。艳刺蛾(Demonarosa rufotessellata(Moore,1879))体长 12 mm,翅展 25 mm。 触角灰褐色,自基部约1/3段为双栉齿状,其余为线状。头和胸部背面浅黄色,胸部背面具黄褐色模纹,腹部橘红色,具浅黄色横纹[3]。前翅褐赭色,被一些浅黄色纹路分割成许多条带状或小斑块,后缘、外缘及前缘外半部较明显;横脉纹为一红褐色圆点;亚端线褐色,不清晰,从前缘3/4处向后拱形弯曲延伸至近臀角处;端线由一列褐红色点组成。后翅橘红色(图5)。寄主有枫香等。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苏、河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台湾等地,以及日本、印度、缅甸。
2.1.6 长须刺蛾。长须刺蛾(Hyphorma minax Walker,1865)为江苏新纪录种,体长13~16 mm,翅展26~31 mm。触角黄褐色,自基部约1/3段为双栉齿状,其余为线状。下唇须长,举过头顶,暗红褐色。胸部背面和腹部背面基毛簇红褐色。前翅茶褐色,具丝质光泽,有2条暗褐色条纹,在顶角处几乎从同一点伸出,其中一条斜伸至中室下角,另一条伸达臀角,有时不明显。后翅茶褐色,较前翅颜色浅(图6)。寄主有枫香、油桐、茶、油茶等,主要分布于江苏(宜兴)、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华北地区。
2.1.7 两色绿刺蛾。两色绿刺蛾(Parasa bicolor(Walker,1855))体长 12~13 mm,翅展 27~28 mm。 雄虫触角黄褐色双栉齿状,末端约2/5为线状;雌虫触角黄褐色线状。头顶绿色,复眼黑色,下唇须棕黄色。胸部背面绿色,腹面棕黄色。前翅绿色,翅面近基部3/4处中央、靠近后缘近基部1/2处有2个较大斑点;亚端线可见4~6个小斑点;缘毛黄褐色。后翅棕黄色(图7)。寄主有竹、茶。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台湾等地,以及缅甸、印度、泰国、老挝、越南。
2.1.8 丽绿刺蛾。丽绿刺蛾(Parasa lepida(Cramer,1779))体长12~17 mm,翅展28~41 mm。雄虫触角褐色双栉齿状,末端约2/5为线状(图8);雌虫触角褐色线状(图9)。头顶和胸部背面绿色,中央有1条褐色纵纹向后延伸至腹部;腹部背面黄褐色。前翅绿色,基斑深褐色尖刀形;外缘具深棕色宽带,从前缘向后渐宽,其内缘弧形外曲,深褐色。后翅内半部黄色略带褐色,外半部褐色渐明显。寄主有茶、油茶、桑、苹果、梨、柿、芒果、核桃、咖啡、石榴、木棉等。分布于我国江苏、河北、浙江、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
2.1.9 迹斑绿刺蛾。迹斑绿刺蛾 (Parasa pastoralis Butler,1885)体长 14~17 mm,翅展 35~43 mm。 雌虫触角褐色线状。复眼黑色。头和胸部背面翠绿色。前翅翠绿,基斑浅黄色,紧贴基斑外侧有一油迹状红褐色斑块伸达翅中央;前翅外缘具较宽的黄色带,布满红褐色雾点,似成一带,带内缘及翅脉红褐色。后翅浅褐色,外缘缘边深褐色(图10)。寄主有鸡爪槭、紫荆、七叶树、樱花、香樟、重阳木等。分布于我国江苏、吉林、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香港、台湾等地,以及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
2.1.10 枣奕刺蛾。枣奕刺蛾(Phlossa conjuncta(Walker,1855))体长 12 mm,翅展 28 mm。 体褐色,头小,复眼灰褐色。胸部背面前部鳞毛稍长,中间略显褐红色,两边为褐色。腹部背面各节有褐红色“人”字纹。前翅基部2/5有褐色斑,其外边直;中部灰褐色;横脉纹为一黑色斑点;近外缘处有2块近似菱形的斑纹彼此连接,靠前缘一块为褐色,靠后缘一块为红褐色。后翅灰褐色(图11)。寄主有枣、柿、核桃、苹果、梨、杏等果树。分布于我国江苏、辽宁、河北、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湖北、贵州、台湾等地,以及朝鲜、日本、越南、印度、泰国等国。
2.1.11 锯齿刺蛾。锯齿刺蛾(Rhamnosa dentifera Hering et Hopp,1927)为江苏新纪录种,体长 12 mm,翅展27 mm。雌虫触角灰褐色线状。体灰褐色,胸部背面竖立毛簇,末端暗红褐色。前翅灰褐色,具丝质光泽,中部有2条平行的暗褐色横线,分别从前缘中部偏外和近顶角处延伸至后缘1/3处和齿形毛簇外缘[4]。后翅颜色较暗,臀角暗褐色(图12)。寄主有板栗等,主要分布于江苏(宜兴)、河南、浙江、山东、湖北、陕西、甘肃等地。
2.1.12 桑褐刺蛾。桑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Hampson,1900))俗称活辣子、七辣子等,体表有毒毛,粘于身上时有疼痛感,且奇痒难忍。体长15~18 mm,翅展30~40 mm。触角褐色线状。体褐色至深褐色,雌虫体色较浅,雄虫体色较深。前足腿节末端有白斑。复眼黑色。前翅灰褐色到粉褐色,杂深褐色雾点;中线深褐色,从前缘近基部2/3处延伸至后缘1/3处,内衬浅色影带;外线较垂直,外衬铜斑不清晰,仅在臀角呈近梯形。后翅灰褐色(图13、14)。寄主有梨、桃、柑橘、柿、栗、桑、茶等。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川、云南、台湾等地,以及印度。
2.1.13 素刺蛾。素刺蛾(Susica pallida Walker,1855)体长15~16 mm,翅展29~34 mm。雄虫触角黄褐色双栉齿状。头和胸部背面黄白色带褐色,腹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具丝质光泽,外线从前缘约3/4处向内斜伸至后缘基部1/3处,其外侧靠前缘1/3处有一黑点,内侧靠近翅基部有一白色纵纹;亚端线从前缘近顶角处向后伸至外缘近臀角处。后翅暗褐色(图15)。寄主有梨。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以及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
2.1.14 中国扁刺蛾。中国扁刺蛾(Thosea sinensis(Walker,1855))又名黑点刺蛾、扁刺蛾,体长 10~18 mm,翅展25~35 mm。触角黄褐色双栉齿状。体灰褐色,腹面及足颜色更深。前翅灰褐色至浅灰色,布满褐色雾点,外线为暗褐色斜纹;横脉纹为一黑色小圆点,有时不明显。后翅暗灰褐色(图16)。寄主有茶、桑、麻、枣、苹果、梨、桃、李、梧桐、枫杨、白杨、泡桐、芒果、柿子等。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湖北、河北、山东、安徽、四川、云南、湖南、广东、香港、海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以及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
2.1.15 纵带球须刺蛾。纵带球须刺蛾(Scopelodes contracta Walker,1855)体长 18~20 mm,翅展 35~45 mm。雄虫触角黄褐色双栉齿状,雌虫触角褐色线状(图17、18)。头顶暗褐色,下唇须高举过头顶,浅褐色,末端毛簇黑色。胸部背面暗褐色。腹部黄褐色,中央具黑色斑,连成一列。前翅暗褐色,有一黑色纵带。后翅黑褐色。分布于我国江苏、辽宁、北京、河北、甘肃、陕西、河南、浙江、四川、湖北、广西、广东、海南、云南、湖南、山东、台湾等地,以及日本。
2.2.1 茶柄脉锦斑蛾。茶柄脉锦斑蛾(Eterusia aedea sinica (Ménétriés,1857))体长 15~18 mm,翅展 57~63 mm。雄虫触角黑色单栉齿状,栉齿较长,且基部到端部基本等长;雌虫触角蓝黑色单栉齿状,栉齿较短,仅有端部一小部分较长。头胸部黑色。腹部背面第1、2节蓝绿色,其他黄色,腹面绿黑色,各节后缘白色。前翅蓝黑色,基部有白色小斑,1/3处有白色宽横带,中室端部、前缘近顶角、近外缘有白色斑,白色斑内翅脉黑色。后翅基部黑色略带蓝色;中部黄色或白色(白色型)宽域;外缘蓝黑色,有一排黄白色的斑纹(图19、20)。寄主有茶树、油茶等,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北部、西南北部。
2.2.2 重阳木帆锦斑蛾。重阳木帆锦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1775))体长 15~16 mm,翅展 62 mm。雄虫触角黑色双栉齿状。头红色,有黑斑。中胸背面黑褐色,前端红色,近后端处有2个红色斑纹连成“U”形。腹部红色,有黑斑5列,由前向后渐小。前翅黑色反面翅基有蓝光,翅反面基斑红色。后翅也呈黑色,从翅基至翅端部3/5处呈蓝绿色,有燕尾形突出,翅反面基斑红色(图21)。寄主为重阳木。分布于我国江苏、福建、湖北、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等地,以及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
2.2.3 萱草带锦斑蛾。萱草带锦斑蛾(Pidorus gemina(Walker,1854))为江苏新纪录种。 体长 12 mm,翅展26 mm。触角黑色双栉齿状(图22)。寄主为萱草。分布于我国江苏(宜兴)、广东、云南,以及印度。
2.2.4 桧带斑蛾。桧带斑蛾(Pidorus glaucopis(Drury,1773))为江苏新纪录种,又名野茶带锦斑蛾、野茶斑蛾,体长16 mm,翅展45 mm。雄虫触角黑色双栉齿状。头和颈赤色,全身呈黑褐色。前翅前缘近3/5处有1条宽约3.5 mm的白色条带(中部稍变窄),斜伸至臀角(图23)。寄主为桧柏、杨桐。分布于我国江苏(宜兴)、广西、云南、台湾,以及朝鲜、日本。
2.2.5 莱小斑蛾。莱小斑蛾(Arbudas leno(Swinhoe,1900))为江苏新纪录种,体长12~14 mm,翅展33~41 mm。触角黑色双栉齿状,体黑褐色,头顶和颈呈赤色,雄虫胸腹部两侧及腹面呈黄色。翅黑褐色,前翅约在前缘的3/5处有1条宽约1.5 mm的黄色斜纹伸至臀角;雄虫后翅的前缘和顶角呈黄色(图24)。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苏(宜兴)、台湾,以及印度、尼泊尔、越南。
宜兴市斑蛾总科害虫近年来危害比较严重,其中刺蛾科在宜兴市多年一直中度以上发生,斑蛾科呈重度和中度发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使植物生长的适生范围扩大,加上园林绿化树种调运频繁,使寄主植物的种类增加,致使斑蛾总科危害一直趋于中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