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引宁,叶 宏,郭 非,昌 霞
(重庆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重庆 400054)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课程思政”是高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之“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抓手[3]。
课程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课程质量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4]。与思政理论课程相比,专业课程承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课程类别数、课程门数及课时数等方面,专业课都远高于思政理论课。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践行课程思政教育,将哲学思辨、价值引领、工匠精神、民族自信心、行业担当等教育性因素合理渗透并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及课堂内外各个教学环节,将有助于构建覆盖更广且类型更多的课程思政体系,让学生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进而提升专业课程育人成效。专业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深挖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育人角度,找好二者融合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滋养,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元素的有机融合、深度融合和自然融合,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到实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车辆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该校开设本课程已有20多年时间。1993年该课程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重点建设课程,2005年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2018年被评为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被建设成为重庆市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被评为重庆市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随着该校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目前该课程主要面向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知识产权等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每年22个班,约800人。因此,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期工作基础非常扎实,学生受众面非常广泛。该课程课程思政资源极其丰富,因此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极具优势。以此课程作为示范引领,可形成一批具有参考价值的典型教学范例,进一步带动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实际行动贯彻“全课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理念”,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
1)该课程拥有一支德才兼备、锐意进取的课程团队。团队成员长期致力于教学改革和创新,经常参加全国性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及会议,有较强的主动“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是一支理念先进、经验丰富、能力较强、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团队。近5年来,围绕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团队成员成功获批重庆市级、校级教研项目7项,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编著课程相关教材2部。团队成员荣获重庆市在线课程教学创新应用先进典型1项,荣获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荣获校级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校级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该团队能够为该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提供有力保障。
2)机械工程材料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多,思政资源丰富。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材料的发展史。材料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材料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科学家,他们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助力。我国的许多科学家也作出了大量杰出的贡献,为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积累了丰富的史料。机械工程领域中对材料的应用,也产生了许多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青年学子们学习。各种大型工程事故案例,比如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爆炸解体事故、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等,归根结底都与材料的质量密切相关。以此为例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职业操守,让学生明白材料的重要性及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进而可以向学生强调“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及社会的重要价值。新材料是《中国制造2025》两个核心基础产业之一,各种“卡脖子”技术大多在关键材料方面,比如中兴事件、华为芯片事件等,以此为例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精神,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材料的强韧性、晶体缺陷、金属玻璃等课程内容分别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以及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3)在课程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课程被评为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重庆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优质的交互性线上课程平台、多样化的线上资源,为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展的课程思政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丰富,学生受众面广,师资配备精良,前期工作基础扎实,所以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极具优势。
习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5]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课程团队须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校外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校际课程思政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团队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育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灵魂和主线,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挖掘课程价值理念、哲学思辨、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制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共享课程思政素材,探究构建“知识传授 +能力提升+ 德育引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梳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新目标,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巧妙地将思政素材融入课程的各个章节中,优化课程内容,统筹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安排,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拓展教学思维,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修订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大纲。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和课程特点,科学设计出具备特色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育人目标(见图1)。让学生在获取机械工程材料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理解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内涵,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自豪感,还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看待和处理问题,培养学生踏实勤奋、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和实践创新的工匠精神。
图1 思政育人目标
根据修订后的教学大纲,整理出融入思政元素及素材的课程教案和教学课件,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易于接受。
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参见图2),即以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为流程环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抓住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遵循主动性与目标导向原则,注重学生的深度参与。
图2 BOPPPS教学模型
课前,围绕生产实践视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通过导学纲要明确学习目标。以问题驱动学生进行线上自学、自测,教师通过课程后台查看学生的自测结果,指导后续教学。同时开展“课前3分钟”活动,给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课中,通过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思政同行,让思政素材起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实现学习的主体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课后,通过课后测、作业及章节测验,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并及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总结,让学生实现举一反三、畅想创新,提升工程应用能力。同时从思政角度出发,布置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方面的小论文作业,让学生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的技术差距,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工作和学习信念。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考核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参见图3)。
图3 全过程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分为线上考核(过程性评价)和线下期末考核(终结性评价)。课程总成绩=线上成绩×50%+期末成绩×50%。
线上成绩(在总成绩中占50分)由思政评价、课堂互动、线上作业、章节测验、在线讨论、线上测试6个模块组成。线上课程后台大数据自动记录评价结果,能做到客观、公正。
1)思政评价(10分):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知识点视频,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并提出问题,便于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在课堂进行讨论并得以巩固。
2)课堂互动(5分):学生通过课堂互动中的签到、提问与回答等环节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通过该环节的随堂练习及时反馈课堂学习效果。
3)线上作业(5分):围绕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行线上作业的设计,考核学生对于重要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
4)章节测验(10分):测试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学生自查,并及时查漏补缺。
5)在线讨论(5分):学生通过线上讨论积极参与老师布置的重要知识点及应用的讨论环节,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内化,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这个模块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6)线上测试(15分):围绕课程核心知识点进行线上考试,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点,为线下期末考试做准备。
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机械工程材料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机械零部件合理选材及热处理工艺灵活应用的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能灵活运用合适方法解决工程材料选材及热处理相关的问题。
每个考核环节均有详细的考核评价标准,使得考核有根据、有准绳,进而保证考核的公平性。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期课程结束,以问卷调查、课程座谈等方式,学生对教学安排、教学设计、思政融入、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的接受度,以及课程思政教育对课程育人的效度,并基于评价结果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对课程改革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课程思政是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能够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同向同行,进而构建全课程育人的重要格局,这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工程人才的重要渠道。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是课程建设,根本是思政育人,重点是课堂改革,关键是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成效在于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团队要在不断学习和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基础上,做好课程建设,在案例教学、工艺开发、材料应用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精选案例,从培养学生的三观、辩证思维、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和环保意识等方面实施价值引领,让专业课堂氛围更有温度,学生思维更有深度,从而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