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恬舒
(湖南女子学院 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革命和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特定优秀文化和精神形态,发展红色旅游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天然的价值耦合[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2]。革命老区和边远地区红色资源丰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路径进行合理重构,能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既有利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有效治理,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又有利于促进村民生活富裕,营造生态宜居之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新途径[3]。事实证明,伴随着蜂拥而至的游客和越来越大的消费需求,必然催生出住宿餐饮业、乡村旅游观光业、康养休闲业等众多行业的蓬勃发展,更好地解决了农村的就业问题,为村民增收拓展了多种渠道,促进村民致富和成果共享。同时也更好地营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生态宜居、美丽整洁的生态氛围与文明环境,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强乡村建设和有效治理。由此可见,其影响和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沙洲村红色文化资源极具典型性和独特性,其所蕴含的巨大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强大的开发潜能和可行性。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积极保护、深入挖掘、开发和利用沙洲村独特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对加快乡村振兴,致富一方百姓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其发展现状尤其值得关注。
汝城县沙洲村是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的主战场,其红色旅游资源包括“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徐解秀故居旧址、“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民俗文化广场、红军广场、朱氏宗祠、红军卫生部旧址以及沙洲田园综合体等文旅景点。习近平在2016年纪念红军胜利80周年大会上重点讲述发生在沙洲村“半条被子”故事后,沙洲村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9月,习近平在考察沙洲村指出,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习近平到访和讲话,更使红色沙洲扬名天下。沙洲村人民和沙洲村党员干部贯彻习近平的讲话,依托红色资源,走出了一条以红色旅游带动特色产业的新路。10 多年前,沙洲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贫困村,在国家大力倡导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质量发展红色旅游的政策感召下,沙洲村人民果断抓住时机,重点打造弘扬红色基因的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实现红色旅游、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景区建设商业一条街,设置特色农产品专柜和摊位30 多个、旅游产品商店12 家、开办民宿、农家乐10 多家、种植特色水果13 000 多亩。专业合作社采取委托经营、提供就业、入股分红等模式,每年为每户帮扶对象提供扶持资金1 000 多元,引导当地劳动力到景区项目园区务工,月平均工资达3 000元左右。做大做强旅游市场,原来没销路的农副产品成为了抢手货,窗口效应实现最大化,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全村142 户人口中516 人在2018年前整体脱贫出列,村民人均收入由以前的不足1 000 元增加到8 000 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 万元。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到15 000 元,村集体账户每年有40 多万元进账,红色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环境越来越优美,红色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在新时代,沙洲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不断弘扬红色基因,沙洲进一步挖掘红色故事,打造4A红色文旅小镇,丰富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并将其与当地绿色生态、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等资源有机整合,让红色旅游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牵引动力。沙洲村在成功创建4A 级红色景区的基础上,成功打造了1 500 亩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以及发展小黄姜、奈李等特优果蔬,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业与农民的增收,同时推动村民积极发展民宿、特色商铺特色产业。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5 000 元。截止到2021年,沙洲村全村142户农户有果园,平均每亩收益8 000 余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达171 000 元,比上年增长了2 100 元。
1.红色资源丰富,“红、绿、古”三色交相辉映
沙洲村位于后龙山麓、滁水河畔,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全村总面积0.92 平方公里。沙洲村所在的汝城境内拥有丰富的革命旧址群和纪念建筑物,全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省级、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13 处、10 处、54 处(表1),如湘南起义和“汝城会议旧址”“红五军团指挥所旧址”“红军借据”收藏处、“李涛将军故居”“青石寨阻击战遗址”“凉亭伤员抢救点”等,其中湘南起义和“汝城会议旧址”群景区更是在2015年就被列入第三批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名录,县内的文明乡沙洲村是红军的休整地,也是“半床被子”故事的发生地,推出了“重走长征路”、沉浸式特殊党课等红色文旅项目。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城香火龙”等,村内宗祠老宅分布较多,保存有大量具有湘南民居特色的传统建筑群和较为完整的巷道。巷道、建筑紧凑通融,村落空间韵味无穷,错落有致。村落内古建筑结构简单、简约,建筑装饰色调素雅、淡秀,别具特色。县内森林覆盖率高达73.69%,保有的原始次生林高达13 万亩,是湖南省重点林区,生态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建有国家4A 级旅游景区福泉山庄,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更是被誉为“南岭植物王国”。沙洲村后的磐石山和村前的田园、滁水河等。丰富的“红、绿、古”三色旅游资源,深厚的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为汝城红色旅游进一步发展打牢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表1 汝城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2021 版)
续表1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较为便利
沙洲村所在的汝城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的郴州市,处于湘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汝城县交通也较为便利,湘深高速、夏蓉高速和106 国道、324 省道贯穿全境,离郴州北湖机场仅110 多公里,基本形成了对外辐射的五大交通通道,可直接连通各大旅游客源地。其景区位于汝城县文明瑶族乡中部,与周边辐射链接形成了红色旅游网络。
3.客源市场巨大,接待设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红色文化的普及教育和党性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红色旅游也越来越受到旅游消费者青睐,在旅游市场上红色旅游的占比也愈来愈大[4]。汝城县沙洲村地处湘赣粤交界处,又拥有的独特红色旅游资源,建设了一系列红色旅游纪念地、纪念馆,正吸引八方游客蜂拥而至,前来参观学习教育,客源市场巨大,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本地脱贫致富快,经济发展步伐快,餐饮住宿等接待设施逐步改善,能较好地保证景区客流容量。
4.紧扣政策良机,脱贫成果丰硕
汝城县作为郴州市扶贫重点对象,充分享受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许多政策优惠与投资,其中包括总投资50 多亿元的理学古镇、总投资30 亿元的汝城特色小镇、总投资15 亿元的热水国际温泉度假中心等一大批旅游产业项目。汝城县及沙洲村地方政府紧扣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良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通过开展红色研学、党员主题教育、乡村社会实践等游学活动,挖掘“半条被子”精神中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图谱,使之成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少年纷至沓来接受初心使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沙洲村深入挖掘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中蕴含的革命精神、道德情操等文化,讲好半条被子红色故事。为此沙洲村在各界的大力的支持下,打造“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拍摄了《半床棉被》和《烽火汝城》两部红色电影。同时借助于网络平台和聚焦媒体宣传,让半条被子的故事深入人心,掀起重温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高潮。2020 来以来,沙洲村接待了高达120 万人次的游客。
红色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5]。“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入选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成为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群众红色教育,广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沙洲村依托党校和专家开展红色培训课程,打造红色培养计划,基地还专门聘请了“半条被子”故事主人的后人和党史专家作为基地讲解员和讲座专家,极大地增强了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截至2020年,沙洲村接待的以红色教育为主的旅游团有3 500 多个、13 万余人次。2021年因开展建党100 周年党史活动教育,来沙洲村接受红色教育、学习党史的游客不断增多。
沙洲村积极贯彻习近平考察沙洲村时指示精神,不断升级沙洲农旅示范基地。该基地总面积为1 500 余亩,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模式运作,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品牌销售等,种植奈李、小黄姜等沙洲特色农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也成为游客新打卡点,是面向游客的四级果园。截止到2021年,整个大沙洲区9 村1 库区域小黄姜种植面积增加了600 亩,迎来大丰收。此外全村142 户农户有果园,平均每亩收益8 000 余元。
在汝城县旅游发展强劲时,沙洲村与全县热门景旅游路线加强合作,与热水温泉、理学古镇、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等热门景区进行跨区域的密切合作,合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沙洲村的红色旅游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展。
沙洲村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过程中,坚持政农旅结合、产销融合,注重市场化运营、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党建+乡村振兴”“党建+帮扶致富”的产业兴旺“高效益”、生活富裕“高水平”的新路子。沙洲村红色旅游火起来后,乡亲们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有的把房子租出去,当起了房东;有的在景区上班,拿上了工资;有的开办农家乐和民宿;有的销售土特产,出租单车等游乐设施;有的依托枇杷、水晶梨、奈李等特产办起了水果采摘园。沙洲村环境美了,村民富了,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振兴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湖南省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改革开放40年40 村”。
据本课题小组的调查样本分析,游客对该地有红色旅游出游意愿的占比为60%;因为距离近,出行方便的占比为41%。可见红色文化的内涵驱动力不够,这同时也导致了客源的单一化。本地红色旅游的发展在对红色文化精神的挖掘上确实是做了不少功课,但主要除了对红色文化依托的文字和图片进行展示外、讲解外,缺乏丰富的形式来吸引游客,降低了旅游欲望[6]。即使前来接受参观教育的群体,由于受场地和师资的限制,除少量由单位组织参加的党课培训外,大多也是走马观花,停留的时间并不长。
根据问卷分析,游客对景区交通和旅游设施,还有景区环境的满意度较低。2020年汝城县经济GDP 离100 亿元的目标还有段距离,在郴州11个县域中排名倒数第二,仅仅超过桂东县。从宏观上看,其地缘偏远、资金不足、交通不便利、与周边缺乏旅游专线连接;从内部看,景区环境即硬件设施落后,相关服务无法满足游客在乡村较长时间的停留,这些都是制约沙洲村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
根据问卷分析,游客对旅游服务的软件资源,比如红色景区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不太满意。这与景区从业人员年龄偏高、文化水平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从业人员年龄在40 岁以上的村民占比最多,景区工作人员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的水平,受过中高等教育人员极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与服务水平息息相关,这一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7]。景区人员的专业程度低,也使得游客的旅游欲望降低。如果不加有效管理与培训,会造成景区秩序混乱,影响景区形象,加大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难度。因此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加强员工规范化管理培训势在必行。
从客源地分析来看,汝城县沙洲村景区客源主要来自湖南及湘赣粤交界处,中、远距离游客相对较少。游客停留时间一般为半天,停留一天较少。旅行社组织跟团游、单位组织的学习团体占很大比重,这与旅行社、单位自身的宣传有关。从客源年龄结构分析来看,大学生游客、机关团体游客占比较多,中小学生游客较少,说明汝城沙洲村的红色文化的宣传,没有与周边城市的中小学校进行很好的融合,使其很少成为中小学校红色研学旅行、主题文化团建的备选目的地,也说明研学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以上分析反映景区宣传力度不大导致客源分布不均衡,相对单一客源市场不利景区长期发展,存在较大经营风险。
综合分析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村民对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政策了解并不充分,对于发展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认知有限,难以理解和把握政策优惠,村民支持景区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愿意不强,有些人甚至是在看热闹。针对贫困村民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参与度低这一问题,研究认为其原因多为没有专业技术,没有工作经验,怕担风险。部分女性由于家庭负担重、家庭成员依赖性较高,或者观念陈旧,不让其出头露面,导致其不愿意参与到旅游服务工作来。
在发展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力度上,要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擦亮红色旅游品牌。一是要实行培训、讲解主体多元化。党校应成为基地宣传主阵地,建立党史专家师资库,担任党史理论咨询和主讲专家,保障红色教育培训的深度、高度和信度[8];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讲授《半条被子故事的内涵与意义》主题党课,让“半条被子”的精神入心入脑;一对一培训和提升“半条被子”故事主人翁后人的讲解技能技巧,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现实感染力。二是要使故事内容生动、感人化。应以长征故事为主线,以“半条被子”精神为时代教育核心,深情演绎以“半条被子”为主的系列感人故事,从而把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讲深讲透,让游客体会共产党人“‘半条被子’见初心,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真情实感,通过灵魂洗礼提升其精神境界。三是讲解、教学模式多样、互动化。要加强听众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要让来访者动心、动情,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去感受、去领悟“半条被子”精神的精神内涵和感人魅力,通过沉浸式教学,在体验中得到升华,在互动中获得新知,在收获中获得反响,从而激发游客的爱党爱国热情,坚定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发展的基础,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发展的动力[9]。一是要增设沙洲村红色旅游专线,在车站与景区之间形成良好的接驳,进一步提高景区的交通通达度和聚散度。二是要进一步更新、完善景区的接待设施,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建设经营餐馆、民宿、纪念品一条街等红色旅游相关产业,开设“红军餐”等特色餐饮项目,解决供需不足的问题,以增强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特色。同时要加强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和项目设计,既能让游客留得长久,游得尽兴,又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三是要让村民在红色文旅发展过程中真正获益,这样才能激发其参与欲望和积极性,让乡村真正向旅游地转型,实现乡村可持续性发展。要重视发展成果公平、合理分配给农民,让农民在参与红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真实且稳定的收入。要构建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监督机制。只有将利益调节机制与监管机制结合起来,将利益调节放进制度监管的笼子里,才能使红色文旅发展成果真正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实现红色文旅助推乡村振兴。
“扶贫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立乡村红色图书馆,激发村民学习的热情,同时村干部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给村民进行一些引导。对于个别上进心不足的村民,则要在精神层面对其精心引导,让他们感受到红色年代艰苦创业精神的熏陶。针对村民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知识不足,可以开启技能培训班。为了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村民的发展意愿和方向进行培训规划,分析成功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提升村民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的认同感[10]。对于贫困家庭的子女,要在升学教育上进行扶持,鼓励高学历子女留在本地就业,建设美丽家乡。还要向周边高校“借智借力”,引进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共助乡村振兴。
针对红色文化的表现单一,可以通过创新挖掘和规划设计,用更多具有艺术的形式将红色文化元素呈现出来[11]。运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方式,三管齐下,共同发力,挖掘、整合当地红色历史题材,在表现形式上加强文化创意和规划设计,演绎好红色故事,推出红色文艺精品,扩大红色故事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可以“半条被子”的故事为主干,策划举办红色主题的旅游节。以音乐、话剧的形式,让红色精神不再是表现为呆板的文字,让红色精神活起来,立体地展现人物故事,让英雄人物活起来,激起游客对红色文化的向往和热爱。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比如3D 投影、VR 技术,对游客产生红色文化的视觉冲击。还可以设计红色文化主题的密室,通过身临其境去更近地感知互动,感受先烈们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还可让旅客参与一些文化体验活动,如游客在陈列馆唱红军歌、演红军戏、穿“红军服”拍照等,也可以场馆内看红色记录视频或者通过泥塑自制红色纪念品,极大增加趣味性和积极性。
红色旅游一业带百业,一业兴,百业旺。一是要形成农商旅联合开发新格局。景区主打红色文旅项目,整合红、绿、古、果等特色资源,打造集教育、采摘、垂钓、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田园文旅综合体;二是农商旅一条龙融合发展。为实现窗口效应最大化,应规划扩建商业一条街增加零售摊位,在景区设置特色农产品专柜,优化互联网+、电商、快递服务设施和业务,加快加大农副产品、手工艺品销售数量和流量。在新东村50 亩葡萄种植基地里,让景区游客上门采摘并购买产品。在市场的带动和刺激下,新增景区周边饭庄、民宿,使旅游商贸形成燎原之势;三是要强强联手开展区域合作,加强区域联动,实现红色旅游串联式发展。加强与周边县市热门景点和旅游路线的对接,共同举办大型节会、会展、庆典和赛事活动,合力开发和经营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激发合作共赢新动能,做优做强乡村振兴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