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勇
学前教育针对的是幼儿,也就是0到6岁阶段的儿童,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儿童。学前教育音乐专业要培养的教师是自愿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喜欢孩子,能够与孩子进行和谐而快乐的沟通与交流,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将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中的人才,因此,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高校对于这个问题也逐渐重视起来。有了专业的音乐核心知识和技能,怎样运用于幼儿实践教学中,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当前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模式单一,老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还是单纯靠单向的老师将知识传播给学生为主,得不到学生的反馈,单向传播虽然表面上可以实现老师的授课任务,但是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相合一”的理念就是老师教授与学生学习融为一体,要进行两方主体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而现在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多老师觉得0到6岁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因此一直实行手把手教学的模式,一味地将课本知识生硬地传递给学生,却丝毫不考虑学生到底适不适合这种学习方式,这种教学不仅不利于幼儿学习音乐知识,而且会阻碍其独立发展的能力,不利于幼儿从小发挥想象力,也不利于幼儿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这是很多高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的一个通病,一个合格的老师需要针对不同年龄和性格的学生授以不同的教学模式,因此,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运用专业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十分重要。
对于幼儿来说,接触音乐相对于接触其他领域的知识时间更早,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接收了外界声音的刺激,例如爸爸妈妈讲的故事,还有呼唤宝宝的声音,以及外界的东西和人们发出的各类声音等。出生以后,又接触到了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声音,有护士小姐姐哄睡的声音,妈妈呼唤宝宝的声音,还有唱摇篮曲的声音、逗笑时的声音,以及婴儿自身大声哭喊的声音等,这些声音在日积月累之下,就会敏感儿童的神经,儿童在听到这些音调和音色之后,就会自然做出反应,即音乐感知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婴幼儿时期就形成的。
相关研究表明,音乐对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音乐的音符、声调、速度等都是刺激儿童听觉的重要因素,平缓的音乐有利于平复儿童的心理,热烈的音乐可以激发儿童对于生活的热情,温暖的音乐可以柔和儿童心灵。听音乐可以体会时空的纵深感,感受艺术的气息,对于从小培养儿童的高尚情操具有重要作用。让儿童多接触音乐,可以发挥其想象力,引导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从而使他们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有利于健康阳光心态的培养。
儿童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成年人明显不同,儿童更注重动作表演,学前教育教学要找出儿童的心理特点,总结出儿童感知能力的规律,将这些规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探索出适合儿童的实用性教学模式。儿童喜欢用身体来表达语言,学前教师要利用儿童这一特征,为学生多安排一些能够调动其身体潜能的活动,可以根据音乐的旋律训练学生对于韵律和节奏的感知能力,而感知能力的呈现方式就在于观察学生是否可以根据旋律和节奏来进行相应的身体表演,也就是协调能力。
在课堂上,学前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安排和设计教学计划,制定适应其学习的知识点。除了课堂上,在课后对儿童的学习进行评价时也要围绕该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征进行,考虑到课堂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选择的音乐是否恰当,教授的动作是否合适,讲授方法是否合理等,这些因素都要被考虑的在内。
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过程中,理论化课程较多,实践性教学较少,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教学更是少之甚少,但是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前教师的音乐素养十分重要,因此,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比重。
在高校可以多设计一些模拟教学场景和微课堂,让学生在沉浸式课堂中讲授知识,有利于训练学前教师的实际授课能力。除此之外,实践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参观和试讲,让学生在现场学习音乐课堂的教育方式,并对观摩教学和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总结,以第一人称视角对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回顾,有利于实现学生对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
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知识,所以要寻求高效的教学模式。学前的音乐教学活动,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即对于音调、音色、声音和节奏等要素的感知协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前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对待幼儿需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观察其各自不同的心理、生理、兴趣和性格特点,再进行差异性的教学。
由于生理发展规律,幼儿的学习能力相对来说较弱,因此不能对幼儿的音乐学习要求过高,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知识接受能力对其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于动作的把控程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将课程目标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难度要分区块进行,对幼儿进行专业的训练,一步步增强幼儿对韵律、音高、速度和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对于音准和节拍等部分的掌握和动作表演素养。
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合格的学前教师的标准,但同样重要的还有良好的品德,只有一个学前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才能教出思想道德修养高尚的学生,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质,设置相应的德育课程十分必要。
音乐有很多种类,其中不乏正义的歌曲,将一些歌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正义情感,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营造德育与音乐相结合的课堂场景,例如在学习《歌唱祖国》这一歌曲时,老师可以结合歌曲创作与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不只是单纯地学习歌词,而是融入一些自身真正理解之后的情感,体会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以后的自豪,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巧,另外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德育与音乐兼得。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扎实的音乐基础技能,包括唱歌能力、创作能力、弹奏乐器的能力、舞蹈表演和童声合唱训练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基础的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耳的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需要高校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来保证学生有完整独立的音乐空间来训练音乐和创作音乐。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上专业课时,要认真听讲,在课后不断温故而知新,打好专业课的基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幼儿园观摩活动,到幼儿园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反思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否可以真正运用到实践教学中,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修复自己理论知识中的漏洞,做到学以致用。
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拥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幼儿老师进入学校举办讲座,让这些老师讲述自己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给学生与幼儿老师提供珍贵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彼此之间交流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学校多为学生争取一些校外实习的机会,保证学生在投身教育事业前都有足够的实战经验,还可以赢得更好的口碑,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总而言之,高校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高校要培养实用型人才,让学生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要注重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健康阳光和积极向上的学前教师。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让学前教师为人师表,引导幼儿塑造良好的道德素养。
颂雅风·艺术月刊202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