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灵敏 聂道汨
艺术是民族精神和地域精神的一面镜子,绘画作为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具有本体的审美功能,还具有宣传、教化的功能,而这种功能使它与人类的精神文化诉求紧密相连。对于画家来说,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他们的审美取向,更以内在的精神文化滋养、孕育着他们。太行山作为北方重要山脉,有中国“脊梁山”之称,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家挖掘和创作的主要对象,历史上不乏经典佳作,如大家熟悉的五代荆浩的《匡庐图》,明代谢时臣的《太行晴雪图》,清代王翚的《太行山色图》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视角呈现了太行山的雄浑与壮美。当代画家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贾又福的《太行丰碑》,以及张文新的《巍巍太行》等作品,又以不同的绘画语言展现了当代太行山的文化精神内涵。
太行山地跨山西、河北、河南,海拔1500米以上,其山纵贯南北,山势险峻,历来就是兵家要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建立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在那个兵器悬殊、缺衣少粮的艰难岁月,太行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与敌人浴血奋战。太行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太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太行精神是民族存亡关键时刻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展现。在抗战时期太行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抗击日寇不畏强暴、挺身而出、敢于胜利的“亮剑”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不怕困难、坚韧不拔、战天斗地的“愚公移山”精神,是为向前发展而团结一致、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在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太行精神是对抗战时期太行精神的继承与发展。2009年5月,习近平在视察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提出:“要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锻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021年9月,太行精神被党中央宣传部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太行精神既是地域的又是民族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当今社会上存在不少急功近利、贪图享乐、精神懈怠、缺少崇高与悲悯等问题,精神力量的作用愈加凸显。在新的时代下,挖掘太行人文价值,赋予太行新的内涵,弘扬太行精神,重铸崇高、壮美的审美理想仍有十分迫切的意义。
以太行山为载体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以及革命圣地、太行山民等都是艺术家创作的内容和对象,可以全面积极地展现太行精神。
太行山绵延千里,自然资源丰富,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是艺术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尤其是太行山的东侧,有许多的断层岩壁,气势十分雄伟壮观,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既产生诸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产生了众多世界地质公园,自然吸引了很多画家走进太行。当然,画家们走进太行,不只是“搜尽奇峰”,简单的写生采风,还要感受太行崇高壮阔的审美精神。太行山作为精神文化的宝库,具有大美壮美的特质,画家们走进太行同样受到精神的滋养。
太行山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太行山地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家要地,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山区里保留了很多古战场的遗迹,如战时的房屋、碉堡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对历史的最好见证,这些隐藏在太行山区深处的革命圣地,让画家们触景生情,成为画家们创作的题材,这些以革命圣地为题材描绘的作品,并不只是对物象的简单描绘,而是画家们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歌颂。
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历经沧桑的太行山革命老区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我们走进太行,随处可以看到多彩的蔬菜园地、悠闲的鸡犬,太行山民与大山和谐相处,人民生活悠闲的画面。特别是在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下,太行山民发扬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了新能源、机械化的运用。画家们走进变化中的新农村,被他们艰苦奋斗、开放创新的精神所感染,创作了一批反映太行山新农村新风貌的艺术作品。
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1941年9月,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在河北易县狼牙山与日军血战,当弹药用尽后选择集体跳崖。这一英雄事迹一直感动着詹建俊,于是他以这个主题创作完成了油画作品《狼牙山五壮士》。画家在创作时巧妙选取了五壮士跳崖前的一瞬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忽略繁琐细节的描绘,整体造型趋于意象化,在用笔上作者大刀阔斧与坚定有力的笔触,使人物形象犹如雕塑般的坚实有力,五位壮士的身形与背景的险峰浑然一体,但比背景的山峰还要高大,表情严峻果敢,整幅画面气势撼人,使观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五位壮士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首壮美的颂歌,歌颂了抗战时期革命者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吕云所的《夜走太行》,黄耿辛的《太行珍珠》等就是其中杰出代表。吕云所出生于河北涉县,这里是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根据地,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蜿蜒曲折的大山、沟壑,哪怕是这里的一草一木,吕云所都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他选择太行山作为创作母题,用画笔表现自己对家乡故土,对太行文化与太行精神的深沉爱恋。《夜走太行》就是吕云所以太行为母题创作的国画作品,该画极具形式感,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一群毛驴驮着货物,在蜿蜒的山路上赶夜路。细细的山路与两旁高大厚重的山体形成了巨大反差,让人顿感赶夜路的人与毛驴的渺小。画家运用强烈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在恶劣环境中,太行山民依然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像薛永年先生说:“吕云所的画不只是画山水、画人物,实质上是画民族的历史,民族的精神。”
《太行珍珠》是黄耿辛以太行为题材的国画作品,这幅作品他没有像其他画家那样描绘太行山的巍峨与雄浑,而是放在别人都忽略的酸枣树上,酸枣浑身是宝,秋天的时候,漫山都是红酸枣,把太行山装点得很美丽。酸枣这种题材是没有人画过的,它枝条上都是刺又不好看,但是黄耿辛认为越是这样越能表现太行山的精神,实实在在,铁骨铮铮,无私奉献的精神。
白云乡的《氤氲太行》《截取太行一段秋》《太行壮歌》等就是其中突出代表。白云乡以写实的手法传承着徐蒋体系改良、发展中国画的艺术理念,用笔墨赞美太行,醉心于具体的山脊,大坡的描绘,追求平凡中的厚重与伟大,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太行山水的风骨与精神。用笔皴擦间表现风雨侵蚀,传达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裸露山坡的沧桑。吕云所的作品《太行浩气》《元气》《山月》等厚重博大,用纯水墨的黑白氛围,表现了太行山交响乐般的阳刚之气。《太行浩气》以墨色为主,山体雄浑厚重,给人以饱满的力量,坚实的雕塑感,给人以精神的鼓舞。
贾又福80年代创作的《太行丰碑》,是他极具创造力的作品。画面忽略对琐碎细节的刻画,注重整体气势的塑造,山体轮廓使用了夸张的折线,给人以纪念碑的坚实与崇高感。贾又福认为太行人民的丰功伟绩,与这峥嵘巍峨的千古太行,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正如他在题识中所说,太行山“确乎是碑”,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之碑。
贾又福1999年创作的《暮韵图》,吕云所在1962年创作的《漳河畔》组画,以及他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太行风情系列》等都是太行山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体现天人合一之美的代表。贾又福以意象的笔墨描绘了太行山村民悠闲、质朴、和谐的山村生活,表达了太行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气息。吕云所1962年创作的《太行秋色》,以传统的笔墨描绘了在醉秋的山色中,山民们赶驴下山的生活情景。《溪边牧歌》描绘的是牧牛在河边吃草、喝水,儿童骑在牛背上嬉戏,牧民们放牛、浣洗的情景。在这些作品中,吕云所把太行山诗意抒情的一面表现了出来。他1998年创作的《春牧图》《夏凉图》《秋韵》描绘了在四季的山色变换中,山民们放羊、牧牛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闲的山村生活。画作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恋,对太行深沉的爱。
以上作品均以不同的画种、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现了太行精神和太行之美。
太行山是精神的丰碑,是文化的丰碑,也是艺术的丰碑。崇高与壮美的太行山能使艺术家受到洗礼与升华。“走进太行”是画家体悟太行精神的必由之路,是重铸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推动美术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路径。正因为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宣教功能,而太行山题材绘画作品正是对太行精神的有力宣扬。在这个人浮于事、急功近利风气盛行、什么都越来越快餐化、符号化的当下,很难体会人真正的价值。作为画家,应深入生活,直觉感知万物 形象的同时,感触太行精神,时刻关注当下的生存境遇,将太行融入自己的精神,成为自己的精神,创造出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具有时代感的绘画精品,这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责任。
希望这种精神可以反思当下,启迪未来。
颂雅风·艺术月刊202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