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筷子文化的比较

2022-05-19 15:11孙智红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2期

◎孙智红

一、中国筷子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国家。从历史文献来看,目前我国关于筷子的最早记载是在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当中:“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这个故事说的是当年商朝的亡国之君纣王用象牙做成了一双筷子,他的叔父箕子听说后感到十分恐慌。《史记》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并为箕子添加了台词:“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在此筷子被称作“箸”,而先秦时期它其实还有另一个名字——“梜”。据《礼记》记载:“羹之有菜者用梜。”在用餐时,筷子可以精准地夹到汤羹里的菜,这是用勺子之类餐具所难以做到的,相比之下也显得更加优雅。通过这些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筷子确实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先秦的时期称为:“梜”,在汉代的时候被称为:“箸”,则当属古代物质文明长期发展的独特成果,到了明代被称为:“筷”。关于筷子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的说法,其中比较认可的有几种,一种是姜子牙发明的丝竹筷,另外一种是妲己用玉簪做成的筷子,还有一种是大禹用树枝发明的筷子。

(一)姜子牙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的老婆给他吃的肉里面放了毒,在姜子牙要吃的时候,飞来一只鸟啄他要伸去抓肉的手,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家,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二)妲己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传说商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为刀下之鬼。宠妃妲己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有一次,妲己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已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菜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己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己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三)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传说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治理水患。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热锅中捞食。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纷纷效仿,渐渐形成筷子的雏形。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非孤立。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出现了匕匙。到新石器晚期,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出现。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须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筷子就这样诞生了。

二、日本筷子的起源与发展

7世纪初日本派出使者,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及事物。随着一批使者的回国,筷子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之一,直接传入了日本。根据史书记载,日本首次正式使用筷子是在隋朝裴世清使团访问时的日本宫廷宴会上。圣德太子听了遣隋使——小野妹子对隋朝宫廷宴会的描述,决定用中国礼仪对待中国使团,箸食制度由此引入日本。在日本奈良时代编纂的《古事记》中,就有关于筷子的记载,那时的筷子不像今天的两根细棍,是将削细的竹子弯折成子状使用的。平安时代,在“大尝”和其他宫廷仪式上使用竹筷。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到了奈良时代(710—784),随着唐风盛行,筷子进入日本的普通家庭中,唐箸在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日本把筷子从中国引入后,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并产生了独特的筷子文化。每年8月4日为日本的“筷子节”,每年的这一天,日本许多地方都会举办相关祭典。例如东京山王日枝神社,为了表达对“筷子”的感谢之意,同时祈愿延长寿命、消除灾祸,通常会在这一日举办“筷子感谢祭”。

三、中日筷子文化比较

(一)外观和使用方法不同

中国的筷子一般以圆柱形和四角柱形居多,末端并不太尖,而且上下通常差不多粗细。日本的筷子一般较中国短些,上面涂有一层漆,日语称为 “漆筷”。末端很尖是日本筷子的一大特征。中国的筷子末端虽然也会稍细些,但并没有日本的筷子那么明显。这和中日两国饮食习惯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属于内陆型国家,人们自古以来以米饭和内陆动物的肉类为主食,所以筷子末端即便形状圆润也丝毫不会影响其使用。与之相对,日本是岛国,典型的海洋性国家,其丰富的海产是古时人们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即便是现在,以鱼为主要食材的生鱼片和寿司也很受日本人的喜爱。在食用带有细小鱼刺的寿司和生鱼片之类的食物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将鱼刺挑出,筷子的末端很有必要设计成尖细形状。

除了筷子末端形状相异之外,中国的筷子要比日本的长一些。中国人家庭或者朋友聚餐通常都是大圆桌上摆满各色菜肴,大盘装着分量很足。大家一起吃桌上的菜,为了能夹得到所有的菜,将筷子设计得长一些更为方便。而且在中国互为家人朋友夹菜被视为热情友善的表现,筷子长一些自然更好给他人夹菜。与此相反,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分食的习惯,或者称为定食制,即将食物分为几等份,每人一个小碗分装自己的那份食物各自享用。为对方夹菜被视为不尊重对方、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而且很不卫生的行为,是很冒失的表现。因此日本的筷子没有必要像中国那样做得那么长。

餐具的使用在中国没有男女之分,谁用什么餐具也无特别规定。筷子也同样如此。然而在日本专筷的使用很普遍。不用他人的筷子这种习惯大概和古代日本人厌恶污秽的习俗有关。形成只用自己筷子的习惯并不仅仅因为日本人古代开始潜意识里有洗涤污秽的意识,还和日本人喜欢根据形状将自己的东西和他人的物品区分开来有关系。而且日本盛行互相送礼的习俗,为显示独特性,所送礼品中开始出现夫妇茶碗即男用女用的成对茶碗,而各有特色形状各异的筷子也开始慢慢多起来。中国人虽然也会经常互相送礼,但像日本那样送碗筷之类细碎生活用品的很少。形状迥异、男女用不同碗筷自然也没有日本那么普遍。日本人各人用各筷的专筷习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自古以来的精灵崇拜,即泛灵论,信奉自然界所有的东西都有灵魂,而且人们平常所用的东西也和其主人的灵魂响应着。“筷子专用”习惯的出现和这万物有灵的信仰有密切关系。

(二)筷子禁忌比较

中日两国在筷子使用上都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礼仪讲究和忌讳。简单说来,在中国有“三长两短”(长短不齐的摆放)、“仙人指路”(拿着筷子指人)、“品箸留声” (嘬筷子头)、“击盏敲盅” (用筷子敲打碗盘)、“执箸巡城” (拿着筷子在盘碗中搜寻)、“迷箸刨坟” (用筷子在盘碗中扒拉)、“泪箸遗珠” (筷子夹菜滴答汤)、“颠倒乾坤”(颠倒用筷子)、“定海神针”(筷子插菜)、“当众上香”(筷子插饭碗)、“交叉十字”(筷子交叉放)、“落地惊神”(筷子掉地)等忌讳。而在日本则视下面这些用筷行为——「ねぶり箸」(吮吸筷子)、「探り箸」(用筷子在盘子里搅拌、寻找食物)、「迷い箸」(拿起筷子犹豫不决,挑拣食物)、「重ね箸」(专夹某一个菜吃)、「刺し箸」(用筷子扎取食物)、「踊り箸」(一边说话一边挥舞着筷子)、「受け箸」(拿着筷子就那样再添饭菜)、「tiじり箸」(用筷子翻盘子底部的菜)、「クロス箸」(两根筷子交叉)、「移り箸」(前面的食物还在口中,就取另外的食物)等为忌讳和失礼的举止。将中国和日本的用筷忌讳对照一看会发现,有不少是相似的,但其中的“三长两短”和“当众上香”这两条用筷忌讳可以说是中国所特有。从内容和形式上看,“三长两短”和“当众上香”都是对于死的忌讳而特别规定的。中国自古以来对死亡有一种特别的神秘和恐惧感,对于所有能让人联想起死的事物和举动都讳莫如深。但日本人的无常观让他们憧憬瞬间美和消亡美,对于死比较释然,没有中国那么恐惧,甚至把死视为一种神圣和自我的升华。从这一方面的用筷忌讳也可以窥见中日两国生死观的迥异。

除了本文提到的筷子外形、专筷使用以及用筷忌讳之外,中日用筷还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日本有很多和筷子配套使用的形状各异、制作精美的筷托筷架,而中国却很少用筷托筷架等等。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筷子,为日本人所接纳,并顺应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筷子文化。筷子虽是我们每日三餐都会用到的极平常的餐具,其中却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同处于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在很多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仔细对照却能发掘出根植于两国国民根性深处的迥异文化内涵。

(三)相同点

日本筷子是在吸收借鉴中国筷子基础之上,融合日本的文化特征改造而来的。在外形,材质,使用禁忌,寓意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外形都是对称的两根木棍,材质都有木质,竹制,金属制等;关于禁忌,禁止将筷子插到米饭上,用筷子敲碗,用嘴嘬筷子等;日本和中国一样,主要用筷子用餐,筷子寓意衣食无忧,在中日两国寓意都代表着吉祥。

四、中日两国筷子文化比较引发思考

在中国,“筷子”的寓意丰富而深刻,筷子的“筷”同“快”发音相同,寓意快乐之意;筷子是笔直的且比较硬,寓意为人正直、正派、宁折不弯,一身正气;筷子必须同时两根在一起才能使用,缺一不可,寓意团结和注重团结。

在日本,“筷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而又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与日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及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信仰佛教的日本人视 “筷子”为祭物,给予它神奇的力量,使它成为神与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桥梁。

通过对中日筷子文化的比较研究,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两国筷子文化;进一步学习认识从筷子文化差异反映出别国文化不同,更加深刻认识到筷子的伟大发明给两国人民带来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