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起点 看到远方

2022-05-19 22:58:26陈亚敏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幼小习惯幼儿园

陈亚敏

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也是小学一年级的重要工作,很多大班毕业的幼儿在刚踏进小学时,会出现失眠、胃口不佳、情绪抗拒等种种身心不适应的问题。儿童初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其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因此,幼儿园、小学、家庭应协同合作,帮助大班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消除过度焦虑。下面根据我园作为“江苏省首批幼小衔接实验区结对试点园”的实践经验,简述有效推进幼小衔接的策略。

一、坚持一个主体,从关注“节点过渡”转向关注“生命成长”

对幼儿来说,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的成长节点,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幼小衔接首先应该坚持一个主体,那就是幼儿。在全民焦虑的社会形态下,幼小衔接这个“节点过渡”被带偏了方向,一些家长的眼光变局限了,仅仅将衔接的点放在知识上,给孩子报各类拼音班、奥数班,却忽略了心理、认知、习惯等的衔接,而站在幼儿整个生命成长的角度看,这三方面更为重要,是幼儿学习道路上最强劲的驱动力。

(一)搭建心理着陆点

人类面对未知时,会产生焦虑、害怕、恐惧等负面情绪,对于幼儿,这种情绪会更大,且受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负面情绪的排解、表达缺乏策略。如果缺乏科学的心理疏导,幼儿很容易对小学生活、小学教师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幼小衔接的前提是为幼儿搭建心理着陆点,变“未知”为“已知”,变“畏惧”为“憧憬”。然而,家长一些无意的言辞如“小学老师可凶了”“小学里作业可多了”“小学考试考不好就会被批评”等,不仅未让孩子产生心理安全感,反而加重了他们的焦虑,使他们将小学想成了一个“可怕”的地方,把小学老师想成了一群“可怕”的人。因此,幼儿园应该带领家长走出误区,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小学生活。

教育部颁布的《幼兒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明确指出:要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入学情绪,发现每个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兴趣点,多从正面引导,减少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压力和负面感受。成人应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感染和影响幼儿,通过谈论小学话题、请小学生朋友介绍有趣的小学生活、参观小学生书房、陪伴小学生作业等形式进行“预热”,让幼儿感受到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心理上形成缓冲,逐步正视、接受自己即将成为小学生的事实,并积极对待。

(二)建构认知链接点

小学的课程以学科类为主,如语文、数学等,幼小衔接时,引导幼儿对此有所准备是很有必要的。以语文为例,幼儿园应十分注重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阅读经验。在阅读衔接时,可以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增加文字更多的绘本或其他图书,增强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认识一些简单的文字,但不可机械地教认汉字。当幼儿对汉字特别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散步等时间段,让幼儿观察、寻找身边的标志与汉字,并展开讨论,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园还可以让家长在生活中与孩子一起找一找、认一认身边的汉字,如广告牌、公示栏、门牌以及一些交通标志上的字等。结合生活情景的学习易于幼儿理解,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对于数学的衔接,幼儿园应指导家长和孩子在生活中了解数学、应用数学。如当孩子看到路边停着的汽车时,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看一看汽车牌照,让孩子说一说上面的数字,和孩子一起读一读;也可以利用去超市购物的契机,出发前亲子共同制定一份购物清单,让孩子用简单的图案画出自己想要买的东西,购物过程中让孩子记录价格,进行简单计算,并让孩子参与结账,这也有助于他们对数字加减有更深的印象。

总之,认知的链接不局限于知识,知识的准备不局限于培训班,生活中的知识学习,往往比课堂上的更加生动、有价值。

(三)形成习惯着陆点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奏,为规范化的义务教育做准备,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使他们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等几大方面提出建议,这也说明:比起知识,习惯的衔接更为重要。

1. 合理安排一日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大班下学期,幼儿园在保证幼儿充分户外活动与游戏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单次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缩减午睡时间,逐步向小学靠拢;家长应协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不迟到、不早退,规律作息;幼儿园与家庭都应鼓励幼儿参与劳动,并养成整理自己物品的好习惯,为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2. 提高专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听故事、绘画等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专注力,集体活动时能静坐倾听、积极思考,对学习充满兴趣,不受外界干扰;家庭中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打造良好的阅读与学习场所,并要求幼儿每天坚持阅读,家长最好能陪伴阅读或进行亲子阅读。幼儿园和家庭还要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做事能坚持。

3. 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去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场所,让幼儿学会轮流、等待,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让幼儿养成正确的站、坐姿,有意识地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家长可和孩子一起制订假期每日计划,让其每日为自己安排任务,并监督其执行,提高做事的计划性,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学习可以“零起步”,但是习惯不能“零基础”。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是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保障。

二、践行双向衔接:从关注“幼小衔接”转向关注“小幼衔接”

幼儿园实行课程游戏化,更注重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更尊重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而小学多为统一化教学,高密度的上课、作息以及多学科的考试等。如此明显的差异让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开口越来越大。因此,从心理学、教育学对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基本立场来看,“幼小衔接”有必要,“小幼衔接”更是势在必行。

2021年6月初,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了125对首批省级幼小衔接实验区、结对试点园(校)。如今普遍实行学区化教学,学区一致的幼儿园与小学,更适合结为试点园校,同一批孩子、同一批家长,园、校更能进行阶段性调整与持续性推进,从而总结出优秀经验进行推广。结对让试点更为高效,点对点的小幼衔接,更能根据园、校教育现状与幼儿发展水平,进行有效优化。

(一)互进课堂,了解课程设置差异

小学一年级教师与幼儿园大班教师应互进课堂。小学教师观摩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是如何通过游戏来探索与学习的;幼儿园教师走进小学课堂,观摩学科教学现场,了解一年级的教学对孩子有哪些要求。通过互进课堂,了解彼此课程设置的差异,找到向各自迈进一步的策略,双方各迈一步,幼儿就能少跨两步,幼小衔接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小。

(二)联合教研,达成幼小衔接共识

跨学科、跨年龄段的教研是非常必要的。在互进课堂后,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行政应就如何跨出各自的“一步”进行联合教研,商讨有效措施,如小学实行“零基础”教学、幼儿园注重习惯培养等。幼儿园教师遵循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教师遵循《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双方达成共识,并切实付诸实践。

从“幼小衔接”到“小幼衔接”,这是视角的转变,更是观念的调整。幼儿园、小学的协同合作,让幼小衔接从单方传送变为双向联动,可以说是幼小衔接最必要的一环。

三、推进三方合力:从关注“知识获得”轉向关注“习惯培养”

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可见“幼小衔接”越来越受关注。然而,要使幼小衔接更加顺利,不是一方努力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教师、幼儿、家长三方合力。

(一)理念同步,坚定教师的专业信心

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大班教师,往往受社会形式、家长抱怨等影响,在“幼小衔接”问题上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教师的专业理念有了质的提升,他们更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活动时更贴近幼儿经验,评价幼儿时更关注个体差异……他们知道提前集体教授拼音和算术等是不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然而,一年级越来越大容量的知识教学与越来越快的教学进度,让这些“零基础”的孩子在开始的一两个月学得有点累。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断要求幼儿园教授拼音、写字、计算,甚至有家长到了大班就转去提前教授一年级知识的私立园,或者上午送孩子来园,下午便把孩子接回去上所谓的“幼小衔接辅导班”。甚至有幼儿教师在自己孩子经历幼小衔接之后,专业理念开始动摇。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让幼儿教师内心开始动摇。

这种情况下,幼师首先应该坚守自己的专业理念;同时,在现实背景下,根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逐步帮助幼儿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二)专业引领,缓解家长的过度焦虑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园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小衔接中,家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主体。想促进幼小衔接顺利过渡,首先要让家长科学看待幼小衔接这件事。

要想减轻家长的过度焦虑,幼儿园可以组织专家讲堂,如:邀请小学校长来园给大班家长做讲座,讲述什么是有效的“幼小衔接”;还可以召开家委会,向家委会成员宣传科学的育儿理念,解读“幼小衔接”文件精神,以家委会成员辐射至全园家长,帮家长减轻焦虑,科学“幼小衔接”;也可以组织家长沙龙,邀请本届大班家长与往届毕业生家长一起参加“幼小衔接”主题沙龙,探讨育儿经验,“过来人”的经验更具借鉴意义与操作性。

家长一旦能科学认识“幼小衔接”,就不会把焦虑传递给幼儿,更不会“病急乱投医”地给孩子乱报培训班,而是在专业引领下更加科学地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三)特色活动,增加幼儿对小学的了解

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取经验。因此,要增加幼儿对小学的了解,光靠说是没有用的。幼儿园应组织系列特色活动,让幼儿切实走进小学、体验小学生活。

可以组织参观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画一画看到的小学,比一比小学与幼儿园不同的地方,采访小学生、了解更多小学的生活;在参观完小学后,大班可以开展“小学生体验日”活动,让幼儿背着书包上学,模仿小学作息,上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下课上男、女厕所,放学自己整理书包文具等,为做小学生提前预热;还可以邀请往届毕业生返园,为大班孩子讲述小学里的事及需要做的准备,孩子与孩子交流,往往比成人更有说服力。

幼儿通过系列活动与课程,对小学有更为直观、细致的了解,也会慢慢向往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是个永恒的课题,它是义务教育的起点,更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奔向终点。这个起点的顺利过渡,也为幼儿日后顺利走过成长路上其他的节点奠定基础。因此,幼儿园、小学、家长、社会更应多方合力,真正站在生命成长的高度,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而努力,从而有效推进幼小衔接,为未来而培养人。

猜你喜欢
幼小习惯幼儿园
上课好习惯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22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8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启蒙(3-7岁)(2018年8期)2018-08-13 09:31:14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