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
规则是存在于一个集体中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它有助于一种秩序的型构。社会由种种规则维持着次序,不管这种规则是人为设定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规则,便具有制约性。对个体来说,进入一个集体或环境,意味着自己的行为并不是无拘无束的,他需要能够理解、接受并遵守这里的规则。
从入园开始,幼儿便在游戏、生活和集体活动中接触并学会遵守规则。但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受规则的约束,并不能理解规则的意义,加上幼儿的自我控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遵守规则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实际教学工作中,常常有人感叹:“为什么我们努力去解释、去要求,可孩子们就是不遵守常规呢?”“明明他知道为什么要有这条规则,但还是做不到!”仔细琢磨,如果幼儿只是服从教师制定的常规,也许这样的规则能奏效一时,但是因为无法理解规则的意义,很容易形成对规则的消极态度。相反,如果让幼儿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学会自己制定规则、关注生活中的规则,并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耳濡目染,把规则内化于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服务、自主管理,而这才是幼儿园常规管理的根本目的。
本文试以班级阅读区常规建立为例,分享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一点经验与心得。
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班级阅读区的图书会定期更换,再加上幼儿时不时从家里带来的图书,这里便成了一片日常保持新鲜感的小天地,颇受幼儿的青睐。
又到了区域活动时间,阅读区来了五位幼儿,他们先在书架前挑选自己想读的书,选好的便找个角落坐下来翻阅。玥玥和瑶瑶同时看中了《动物大百科》,于是起了争执:“我先看到的,老师,瑶瑶和我抢!”玥玥开始向老师求救。瑶瑶也不示弱:“不对,是我先拿到的!我就要看!”两个人谁也不肯让步,开始争抢起来。力气大的瑶瑶赢了,满足地坐在旁边看了起来。没有得到书的玥玥非常难过,从旁边拿了一本书随意翻了翻便走了。而不远处,乔乔也在不高兴地说:“我带来的这本书上被乱画了好多道,弄得好脏啊。”一旁的安然说:“我的这本新书也被撕破了,怎么办?”
区域游戏结束后,我立即组织了“紧急会议”,把刚才阅读区发生的事情以视频播放的形式一一呈现给幼儿。看完之后,我问道:“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都是怎么解决的?”幼儿表示遇到过,但是没找到好的解决办法,所以阅读区总是“吵吵的”。那有没有比较好的办法呢?有幼儿说:“我妈妈学校里有一个图书馆,那边从来不会有人抢书的。”这个答案让我灵机一动。是啊,为何我们不成立一个“小小图书馆”呢?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幼儿的响应。
图书馆里是怎么解决抢书问题的呢?不少幼儿有去图书馆、绘本馆借阅的经验,大家开始讨论起来:
“要选一个人来管书。”——得有一位图书管理员。
“谁借了哪本书,先做个标记,这样就知道他有没有弄坏图书。”——需要设计图书借阅登记表。
“可以画一些画,告诉看书的人要遵守规则、爱护图书。”——要有一份“友情提醒”。
幼儿很快便行动起来,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图书管理员首先犯了难:“怎么样记录图书呢?小朋友还不会写字啊!”乐乐说:“是不是可以在封面和借书的小朋友手上贴个小标记。这样就知道是哪个小朋友借了哪本书。”“对,如果看完了要换一本书,那就在标记上面打个钩。这样图书管理员就可以再给他一本新的了。”朵朵补充道。看来还真不能低估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呀。
在幼儿的推动下,阅读区的活动规则出炉了。这是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约定,所以幼儿都愿意自觉遵守,如果有人未能按照规则来,会有人指着墙上的指示友善提醒,而被提醒的一方也很快就能修正自己的行为。而且因为意识到规则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他们仍然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主动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一点点去完善规则。就这样,小小图书馆成了幼儿特别喜欢的活动区域。
为什么阅读区从开始的杂乱无章变成现在的井然有序?答案显而易见——有了规则,而且是幼儿自己制定的规则,所以人人都愿意去遵守、维护和修订。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体会到:
1.生活和游戏中的真实问题更有利于幼儿萌发规则意识。
案例中,幼儿在借阅图书时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有所约定(建立规则)成为他们的真实需求。所以当有人提出要讨论并建立阅读区的规则时,得到所有幼儿的认同。
2.幼儿在协商、合作中学习建立规则并学会自律。
幼儿的活动随时在创造、发展与变化,因此就算已经有规则,实际执行过程中还会遇到新的挑战,案例中便是如此。发现阅读区存在的问题后,我们马上组织会议,用民主的方式进行协商、讨论,针对问题制定出一系列的行为规则,并且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多次调整。如:针對都想当管理员的问题,幼儿商量决定所有人轮流担任;针对图书归还问题,设计出了借阅登记表格;针对图书登记问题,设计出了大家都能看懂的表征方式,形象又生动。这些规则都不是教师强行规定的,而是幼儿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讨论协商制定的,所以他们能自发地遵守。
将这次经验迁移到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要让孩子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那就让孩子们离不开它吧!” 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玩扭扭棒,但是由于摆放随意,扭扭棒总是缠绕在一起,给再次游戏的人带来很大不便。因此,我们建立了拿扭扭棒时不争抢、按照颜色和长短分类摆放的规则。幼儿体验过杂乱无序引起的烦躁,感受到井然有序带来的愉悦,在反复的体验中逐渐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慢慢地学会了自我管理,并且在自律与他律中把规则内化,最后形成自主管理。
2.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幼儿作为规则的执行者理应有权利了解规则的内容,参与规定的制定、修改。我们要充分尊重、信任幼儿,班上建立常规时让幼儿参与决策,如集体讨论餐后游戏的内容和规则等。“特权”有时候带来的是对规则的维护,从而实现规则的真正作用。
3.让幼儿自己设计并制作规则标志。
可以请幼儿在讨论后设计、制作规则标志,把它用绘画或者标记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张贴在相应的地方,提醒大家遵守规则。仪式化的过程彰显了规则的神圣性,既能提醒所有人贯彻执行,也能起到监督作用。
4.成人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家长和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遵守班级、幼儿园、社会规则(如不闯红灯),为幼儿树立榜样。当幼儿破坏规则时,家长和教师要及时制止,并耐心说明理由。
5.了解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规则要求。
幼儿的自控能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为了遵守规则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细心观察、理解和尊重不同幼儿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遵守规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需要的话,教师可以适当修改规则,放缓他们的适应过程,循序渐进地发展他们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然而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和对规则的执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关注孩子的点点滴滴,做到随机渗透。成人在理解规则的真正意义的基础上营造出的学习环境,一定能帮助幼儿把规则内化于心,自我约束,为将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