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做得好,本质在于教育做得好

2022-05-19 11:42胡华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花草公众幼儿园

胡华

1. 关注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幼儿园的公众号好多年了,上面发的故事总是那么吸引人。我常常在想,这么精彩的故事,记录的人应该也很幸福吧!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每一颗童心都很珍贵,不管哪里的孩子都很了不起,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的那双眼睛。从这一点上,很多人惊讶于“为什么花草园的公众号做得那么好、老师那么能写”,背后其实不只是写作的问题,而是老师怎么去发现并支持、让幼儿园产生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的问题。

是的,有了好的故事才能有好的文章。我们的每一条推送,其实是在时空流动之中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或思考。花草园的老师善于写故事,而且有自己的思考,这得益于一定的训练。老师每周都要提交观察记录或教育笔记,描述他眼中孩子们的花草园生活。这些教育笔记和观察记录,我会亲自审阅和点评,把那些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指出来并不断强调,比如不说大话,就是朴实地记录——其实这就代表了我们的一种价值选择。慢慢地,大家就形成一种价值观上的趋同,会朝着这个方向去看、去写、去思考。也有新来的老师问我:为什么花草园没有优秀教师?她的意思是那种表现特别突出的、被评选出来的先进代表,我告诉她,花草园的文化是让所有的教师都得到好的成长,所以,花草园的教师是一个群像,每个人都特别好,都有自己的“道”。如果看了我的那本新书,就会知道,我们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观,所以她们写出来的故事是千姿百态的,而且这样的故事源源不断,公众号发出来的那些,连我们创造的十分之一、二都不到。

如果本身没有精彩的故事,就得去编,当然会焦虑。所以说公众号做得好,本质上不在于写作或者编辑技巧,也不在于用人技巧,首先要教育做得好,要鲜活、真实、精彩、有诗意。而这个的前提是有一群特别热爱教育的老师在这里特别扎实地做着教育,幼儿园也要尽可能地为老师提供这样的条件。跟其他幼儿园一样,我们也有很多的任务,但是我不想让老师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裹挟,所以有些任务我会安排一些外围的人来完成,老师们只需要踏踏实实地做教育就好。

2. 很多幼儿园在公众号上花的精力也不少,从选材到排版,到拍照、写文字稿,不可谓不认真。然而几年下来,始终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成绩。虽然我们也知道不应该盲目地追求“转赞评”、点击率这些,但既然做这件事,有时候忍不住也有一些期待,毕竟这也是成果或者证明。而花草园给人的感觉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有了点击率。你们是怎么做到的?负责供稿或者排版的老师们是不是也像很多幼儿园负责公众号的老师一样,顶着压力用额外的时间去做?那他们的快乐或成就感从何而来?

我们刚开始写的时候,阅读量也是只有几百,当初也没想那么多,就是给自己和家长们看看。突然有一天就过了1000,当时觉得這是一个进步,后来就过了4500,很快又过了10000。有段时间,我们的公众号每天都在推送文章,阅读量能够达到20000。现在很多幼儿园因此而焦虑,是因为对标的是我们这样的行业内所谓的“大号”,他就觉得“哇,我的阅读量太少了”,但实际上我们也是从小小的阅读量起步的。

阅读量是一把双刃剑,对它有追求是自然而然的,但也不能忘了初心。我们做公众号的初心是想表达,因为觉得表达是快乐的。听到孩子们的话,看到孩子们身上发生的故事,老师们常常感叹“哎呀,这也太美好了”,然后就忍不住想把它表达出来,所以表达的时候也是快乐的,就算表达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些不太擅长的技术性问题,也不觉得是什么难事。但如果你没有这个动机,那做起来肯定会痛苦和焦虑。所以我并不提倡所有的幼儿园都做公众号,如果没有乐趣,那就先不要做。

现在我们的老师们的成就感不在于阅读量和“转赞评”,他们在做这些的时候不向外求。我们也从来都不排序,不会考核谁的推送阅读量到了多少。因为大众的视角不一样,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有时候一些广为人知、阅读量和转发量很高的文章,我们一开始也没有预料到会这样。前不久有一篇教师手记是《一个摇铃满足了所有孩子的愿望,也治愈了我童年的遗憾》,负责这篇推送的诗诗老师告诉我,她的成就感在于文章中那个最早摇响铃声的小男孩小河的妈妈在朋友圈转发了这篇微信,特别向她表示了感谢,还跟她分享了在家跟孩子一起读这个故事的细节:故事里小河在第二轮讨论的时候说希望这个铃铛一直都是自己摇,不要传递给别人,在跟妈妈一起读故事的时候,他问妈妈:“你看我这样是不是很自私啊?”小河妈妈在分享这个细节时的感动,和老师听到小河妈妈分享的那一刹的感动,是老师写这篇文章的最大收获。我们大部分推送的阅读量都是过万的,连写个日签都过万,可那篇的阅读量目前还没有过万,但是诗诗老师因为故事带来的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家长和她的交流而高兴。做事情就是这样,一定要有高于对这件事情本身的认识,才有可能做好,而不是还没做什么呢就老想着成功。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通病。

3. 常常听到有人感叹花草园公众号的封面图、插图特别美,孩子们的作品图、老师们拍摄的现场图,乃至公众号的排版,都很“高级”。大家想知道,你们是不是专门有一个人负责每天拍照?版式是找人设计过的吗?每期的排版是有人专职在做还是抽调老师来完成?如果是后者,那是怎么做到让所有老师“审美在线”的?

原先我们用的是轮换制,大家轮流做,每人一个月或两个月会轮到一次,从文稿到照片,从编辑到排版,全部一个人负责。这么做的好处是公平,每个人都要做,而且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大堆故事想表达,所以大家没太大的压力,做得挺高兴。现在根据栏目稍微做了一些分工:像“教师手记”这样的,谁写的就谁来做;另外一个栏目叫“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每个班都提供材料,汇总给一个人负责编辑发布。版式设计方面,我们没有特地培训过,但老师们会自己想办法。他们也会有压力,有的人这周要做,可能一周前就开始有压力了,但这种压力会促使他主动寻找解决办法,比如找朋友或同事一起来商议。

关于审美的问题,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热爱艺术的人,喜欢看话剧、听音乐会,热爱古典音乐,肖邦所有的夜曲我都有收集。去了国外,也要看艺术展。平时,我们除了谈工作,会组织大家一起看电影、一起讨论。这十几年间,北京那些新锐的设计展、艺术展,我们老师都看过。我们还会一起去看话剧、听音乐会。慢慢地,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文化圈,大家在这里互哺,共同接受艺术和文化的熏陶。它的作用不光是对做公众号,而是对老师们整体的润养。大部分人在这里工作了十年以上,慢慢地,大家达到了认识上的同频,审美也趋于一致。说回公众号的版式设计,虽然每期都是由负责的老师自己决定,但基本上“清雅”是我们共同追求的风格,这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基调。

此外,还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决策者要有判断力,关键时刻直接给指示。我在审核的时候从不纠结,而是直接说哪个应该在前、哪个应该在后,这个图片不太理想,让他们去调。这个过程中,有的老师也展现出了特别的艺术创造力,超越了大部分人的审美。二是做的人不能有心理负担。比如我生日那天有个小活动,结束后小美老师很快就把视频剪完了,她内心特别轻盈,心无挂碍,没有那些不必要的担心和顾虑,像“这么做胡老师高兴不高兴”“会不会把她拍胖了”之类,所以做起来就果断且高效。正是因为不需要考虑这些,大家都能从大局出发,所以做起事来相对简单一些,做得好看,也做得轻松。

4. 我们发现,花草园的孩子也好、老师也好,都出口成章,而且都特别有深度。比如今年“清明”的那一期推送,孩子们讨论的话题从清明是什么样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要做些什么,到祖先是谁、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再回归现在的生活,从而产生对过去的感激……孩子们有这样的思考并不让人意外,但不是所有幼儿园都会从文化乃至哲学的角度对清明有如此深刻的梳理。所以,这个问题虽然是从公众号切入,实际指向的却是一所幼儿园的文化和哲学观,但同时又不得不落在技术的层面:幼儿园老师如何实现哲学思考的从无到有,又是如果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图片、文字、行距、标题、色彩等体现出来?

的确,孩子们说的话常常深刻得让人惊讶,甚至有人觉得那些话是我们加工过的。实际上孩子的话是加工不出来的,因为你根本就想不到,怎么加工呢?不过老师们的确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和孩子互动、怎么从一日生活中抓取信息并记录的,这些能力需要培养。我们每周都有业务学习和教研,但不太谈具体的问题,因为具体问题个人都能解决,只是方法不一样罢了,我们更需要解决的是心灵的问题、哲学的问题,这才是基础。

当然,把哲学观变成一种外化的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时,管理者的做法就很重要:既不能训诫,也不能批评,而是要慢慢去培育——设想自己有个器皿,或者有一片土壤,把这些人和事养起来,有的人可能养了三年才能长好,有的人可能得五年。但你不能急,因为这是个做慢事情的行业,不应该有那么高的淘汰率,不能感觉不行就想着换个人。我们要做的就是等,让种子慢慢发芽、长大,然后给它发挥的空间。有的人审美不行,也许他的创意很好,而创意才是首要的。上上周有一期我们没有推送,那期是两个新老师负责的,她们模仿一位网红旅游博主,做得看起来似乎很高端,但看完之后我觉得不行。花草园的文章让那么多人喜欢和感动,是因为我们眼里一直有儿童,一直在满怀深情地注視着儿童,但那个片子里有太多成人的自娱自乐,所以必须放弃。

技术层面,我们有一个给新手的文档,描述对图片、文字等的要求,做好之后有一个人来把关,只要在能接受范围内就可以发布,不是非要精打细琢。我们这里有能做到95分的老师,也有做到80分的老师,我的态度是“差不多就行”。所以管理者的心境也很重要,很多幼儿园的公众号做不好,领导把底下的人骂得够呛,这就没必要。老师做不出来的时候,我的决策是要么不做了,要么自己直接上手改。

5. 有一种说法,现在已经不是公众号(图+文字)时代,大众的阅读习惯慢慢都已经视频化,虽然说“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形式如何,内容始终是最核心的,但这种变化还是会影响到真正做这件事的人,比如技术更新、对呈现方式的思考等,花草园对此会有什么举措吗?

我们这两天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短视频的出现对阅读的影响确实很大,但文字的力量是动人的,图像永远无法取代。文字的留存性强,它带来的想象空间非常动人。其实我们做的视频质量也很高,但它始终不能像文字那样有力量。所以虽然也有不少人喜欢我们的视频,但我们暂时还不想走这个路线。而且做视频很耗时,老师们也没有那么多精力。但如果个人喜欢做、想要做,幼儿园也非常鼓励,比如我们的厨师有天早晨一来幼儿园,看到雨中的幼儿园太美了,就拍了一个短视频发出去,我们都觉得特别好。未来我们想把短视频做成这样的风格:日常、生活化。

我们不想做网红幼儿园,更不想被捧上神坛。花草园应该是一个很朴素的幼儿园,也许有一天公众号没人看了,但是对我们来说,做这件事本身就很快乐。我们也没有所谓的 “偶像包袱”,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我们需要简单一些,做让自己快乐的事,然后“乘物以游心”,微信公众号也好,短视频也好,都是“乘物”的过程,是让大家开心的过程。

猜你喜欢
花草公众幼儿园
袁方:让公众更早地用得起好药
爱护花草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爱护花草
爱“上”幼儿园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花草春夏
沉睡的花草园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想念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