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宏
一、模式背景
陕西省旬邑县地处渭北旱塬沟壑区,是典型的山区旱作农业大县,总人口29.1万人、农业人口19.4万人,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万亩,辖9镇、1个街道办、179个行政村。县域农作物以苹果、玉米、小麦为主,以西甜瓜、中药材、油菜、花椒、马铃薯、小日月杂粮为辅。特别是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其中绿色苹果基地25万亩,无公害苹果基地15万亩,有机苹果认证1.2万亩,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第一主导产业。“马栏红”苹果荣获第二届中国绿色产业博览会“金孔雀一等奖”、2018年绿色农业十佳地标品牌,入选2018年度中国最受欢迎的苹果区域公用品牌10强榜和《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农业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留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苹果产业综合效益下滑,难以满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如何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夯实培训基础、提升培训质量,旬邑县结合实际,大胆实践,探索出了“五个一”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为现代农业特别是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力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培育平台,制定一套机制。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根本上要靠科学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旬邑县及时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各涉农部门和各镇办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领导小组。建立干部包联机制,抽调60名农技干部进行产业发展大调查,做到了前期有调研、培训有方向、后期有服务。建立认定管理机制,由县农培中心组织申报人员参加考试,根据考试成绩(50%)+考勤考核(20%)+产业规模(30%)=100%考核排名,邀请市培育认定考核组按照“笔试—面试—专家提问”的流程开展“双向认定”评审工作,并对评选结果公示7日,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建立舆论宣传机制,利用政府门户网、“古豳旬邑”微信公众号、电视台等媒体,深入宣传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实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构筑牢固框架,建立一个体系。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关键要理清各级职责、形成完善的培育体系。旬邑县结合各级工作特点,建立了县有学院、镇有机构、村有“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育体系。县级主要负责编制方案、审核人员、调度专家,组织培训、认定帮扶、跟踪服务。镇级主要负责协调服务,带动帮扶,参与培育。村级“农民田间学校”主要设立“田间课堂”,经常在田间地头开展接地气的技术提升工作;发挥各村高素质农民“信使员”作用,将专业老师培训内容通过“微课堂”加以传播,带动服务周边群众;既让高素质农民当好学生、提升自身技能,又在学习中当老师,为基层培养一批“土专家”。截至目前,确定县级学院1个,镇级培训基地5个、实训基地9个,村级田间学校17所,培养“土专家”190多名。
(三)凝聚精英优势,遴选一支队伍。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重点在于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旬邑县及时向各镇办印发了《旬邑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知》《旬邑县新型职业农民选择办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自愿”原则,结合主导产业布局和农民产业需要,组织有意向的农民到村(居)委会报名,经村上初审和镇办审核汇总后形成名单,统一报县农培中心。县农培中心选择和培育的重点从过去重技术向重经营和爱农业方面转变,按照“三优一重”(技术优先、规模优先、经营优先,重视服务和带动三农)的要求,依据面试结果将高素质农民分为三个层次开展培育工作,并对已确定培育对象进行建档立卡。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建档立卡学员5000多人,其中大户达85%以上。
(四)谱写培训曲目,探索一种教法。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必须具有先进的培训方式,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旬邑县注重农民现代意识、创新发展、实践技能的培训,采取“分段式、实训式、参与式、服务式”的方法,谱写了培训工作三部曲。第一部集中授课曲: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安排表》为基本遵循,参考生产时令灵活设置专业课的课本课程,学员可以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以集中理论学习笔记为文字说明,以现场教学光盘、教学照片为影像说明,严格课时量标准组织集中授课,提高学员理论水平。第二部教学实训曲:专业老师依据课程计划编制各段实训的重要知识点印发各位学员,学员必须根据知识点记录实践笔记,留存实践指导照片作为影像资料,通过专业老师指导实训、经营主体带头人经营实训、高素质农民现身说法,增强学员实践能力。第三部曲课外拓展曲:既对学员进行精准指导,又实行开放式管理。在课外拓展前,将所学知识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员,让学员自己选择知识点进行开拓性学习,学习结束后组织分组讨论、分享个人心得体会。课外拓展分为自我拓展和外出拓展两个层面,自我拓展是学员结合“云上智农”自学,结合旬邑高素质农民农情信息员平台进行服务型学习,在提升自己的同时服务周边群众;外出拓展是组织学员赴杨凌、洛川等基地和本地产业化龙头企业学习。
(五)提振农民信心,落实一批政策。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离不开各方帮助和政策扶持。旬邑县在统筹整合各种力量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同时,积极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抓好政策项目帮扶,出台了“七免七补”政策,即免培训费、认定费、技术资料费等,发放高素质农民培育补贴、技术员补贴、产业带头人补贴等。抓好金融与资金帮扶,同县内相关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给予已认定高素质农民专项金融信贷等政策扶持,共有43位高素质农民享受贷款500多万元。抓好人格与事业帮扶,对高素质农民从商务礼仪、阳光心态、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引导提升;支持高素质农民成立具有法人资质的经营实体,为他们创办领办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辟绿色通道,在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和商标注册上享受优先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45个、各类家庭农场42个。
三、模式特点
(一)培育思路求“新”。在培育思路上打破常规,根据当地农业优势产业特点,选择苹果产业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专业课程;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特点,确定了基地落实;根据农民的知识水平不同,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
(二)课程设计求“实”。结合旬邑县农业生产实际和气候季节、农民种植习惯,对专业课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让学员能够结合实践来学习理论。公共课以老师设计当地或者从学员自身发生的实例内容,把枯燥无味、意义深刻的东西变得生动易学。
(三)培育方法求“活”。在教师选择上不拘一格,让学员推荐自己喜欢的老师授课,培育机构出资,不强加政府的意志;自行印制理论课学习笔记、实践课学习笔记和实践课知识点,方便学员记录、记忆和掌握;要求学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让他们成长为高素质农民的同时,也成为服务群众的“土专家”。
四、成效分析
通过“五个一”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旬邑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基础更坚实、质量更高,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也走出了特色和亮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培育规模迅速扩大。随着“五个一”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全县高素质农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培育规模从2014年的100人增加到现在的1751名。高素质农民的类型从单一的生产经营型向社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等多元化人才转变,各类培育基地从过去的零星少数扩充到现在的30多个。
(二)主导产业转型加快。按照“本乡本土、领跑带富、扎根民间”的原则,在高素质农民中聘用果业服务“土专家”,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果园体检”,开出技术服务处方,对症下药、定向培训、跟踪服务,提高苹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安全化、品牌化水平,有效解决了果农“最后一公里”技术问题。通过“五个一”模式,将苹果这一主导产业和广大果农、“土專家”有效集合在一起,产生了“1+1>2”的集团效应,进一步加快了果业转型升级步伐。
(三)农民收入明显增加。高素质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站得高、看的远,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优惠政策,收入也得到了明显增加。比如,优秀学员宫文利等人,分别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学员、全市十佳职业农民等称号。通过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宫文利在果园管理、经营任务、创业发展方面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从过去单打独斗到现在成立宏旺专业合作社,社员达100人;昔日种植的30亩果园,发展到目前的200多亩;收入从过去的每年20万元,一跃突破到百万元。
(四)农民主体意识普遍提高。通过“五个一”模式重新建立了农民的自信心和企业的信任感,既使农民从自身逐渐意识到从“农民是一种身份”转变为“农民是一种职业”,也为城市与农村、企业与农民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高素质农民不再是贫穷的、缺乏远见的,而是带着目标、带着资金、带着发展规划走向市场、走向合作。比如,2015年审批旬邑金泉堡家庭农场为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后,通过学员们的宣传与合作,提高了农场知名度,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当年农场利润增加了15%。
(五)三农保障更加有力。“五个一”模式把农村一大批劳动力培养成为具有较强市场意识,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发展生力军,为旬邑“三农”工作提供了“造血库”。随着这一模式的推广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大部分高素质农民逐渐成为家庭经营的基石、合作组织的骨干、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中坚力量,留住了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吸引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响了“第一枪”。
(作者单位:陕西省旬邑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