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璐
【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作业提出了更明确的指引,对于小学低段的语文作业,笔者认为作业的设置要以生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基于此,教师不仅要完善作业设计,优化练习,形成良性的作业体系;也要专注语言文字,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作业是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的发布,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作业设置的新指引。毋庸置疑,作业是对学生所学、教师所教进行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实中学生作业繁多、繁重的现状也令人堪忧。如何既发挥作业的检验作用,又贯彻“双减”切实落实减负政策,提高作业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遵循规律,以生为本
研究表明,3-8岁是幼儿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变的重要阶段。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要立足语言文字,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合理分配相应的语言文字训练。作业的设置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学生兴趣,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以生为本”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情感需求。
就学生个性和情感发展,一方面小学低段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抽象思维能力不够,目的意识不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多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进行认知教学,还要有明确的指令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在趣味性、游戏性强的氛围中更容易完成任务,作业的设置不易一下拔高,刚开始以简单、趣味为主,多重复、循序渐进。如字词教学可以通过歌谣、顺口溜、简单的比划动作进行教学等。
二、专注语言,优化练习
“双减”提出小学低段“不布置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一学段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五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具体内容。笔者认为课内练习和课外活动都要专注语言文字,作业的设置要合理有效。课内练习以写为主,适当加上说的练习,课外以读为主,兼具听、说。
(一)课内练习时长合理,激发学生兴趣、及时巩固所学
课内练习的时长要合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每堂课的识字写字教学不宜过量,抄写忌过多。
小学低段是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阶段,也是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识字写字是小学低段语文的教学重点,会认的字比会写的多一倍左右,可见低段语文教学第一要义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为要旨。在此阶段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语言文字教育,还要激发孩子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
实际教学中,汉字的教学多程式化,读读抄抄写写为主的课堂屡见不鲜。汉字包括音、义、形,识字包括明音、理义、记形。教师要把握汉字的构造规律,善于融合音义形,构建学生对汉字相对完整的认知。课内练习的量不在多,而贵在精和巩固。如写字环节的教学,教师要“手把手”教基本笔画,通过范写和描红,学生要在课内基本掌握汉字的书写、组词等基础知识。写话练习时,可以就当堂课所学词语进行造句、写话等练习,此类练习注意“搭好支架”。
说方面练习还可以设置“课前三分钟分享会”,提供舞台给学生分享最近听到的故事、观看的纪录片、生活中的见闻等,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课外重视培养阅读习惯,便于学生拓展多种能力
重视习惯培养,拓展课外活动,课外以趣味性、拓展性、实践性、巩固性活动为主。
小学阶段是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课外的时间应该以灵活的方式巩固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听方面,教师可以发送自己录的语音或相关音频到班群,以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或者借助APP听故事。读方面,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低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课外可以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主题阅读,或者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或绘本阅读等等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另外要鼓励学生多诵读优秀的诗文。说方面,学生可以把课堂所学的某些知识,讲给家长听;可以结合课外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可以通过参加社区或学校活动,口头表达自己的感受。采用多种方式扩充低段学生课余生活,培养语言能力。
调動学生识字兴趣,识字的范围就不能局限于课内识字,要将识字向课外拓展,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如设置识字超市,周末布置一次与父母一同逛超市的经历,找出自己认识的字,不认识但感兴趣的可以请教父母。还可以布置生字卡片制作,学生选取或教师布置适量的字,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生字卡片,包括拼音、偏旁、部首、首字母等等要素。
总之,小学低段课内练习和课外相关实践活动都要以语言文字为要点,抓实基础,培养良好的习惯,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蓓,阳德华,韩露.教育与教学研究[J],2015,29(3),126.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教育部,2021-07-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7—8.
(责任编辑: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