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2022-05-18 09:14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苏北网络结构江苏省

徐 菁

(南京晓庄学院 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一、 研究背景

旅游业以其综合性强的独特产业特征成为许多地区的主导产业,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旅游经济是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同样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1)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5期,第697-704页。。区域差异始终是区域经济研究中一个重要热点(2)欧向军,朱传耿:《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战略演变初探》,《人文地理》2005年第2期,第25-29页。,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其差异格局研究也自然成为旅游经济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3)Tosun C:“Tourism growth,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Turkey,”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Spring 2003, PP. 133-161.汪德根,陈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地理科学》2011年第5期,第528-536页。 姜海宁,陆玉麒,吕国庆:《江苏省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旅游学刊》2009年第1期,第23-28页。。随着国内居民旅游需求的日益高涨,国内旅游逐渐成为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力军,国内旅游的空间差异成为差异研究的重要议题(4)王博,吴清,罗静:《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经济地理》2015年第5期,第192-197页。宣国富:《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演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2期,第1442-1448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旅游业关键指标及其影响要素分析两个方面。在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方面,学者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锡尔指数等指标在不同空间尺度进行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如陆林和余凤龙应用多种指标定量分析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特征(5)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经济地理》2005年第3期,第406-410页。,宣国富和赵静探讨了江苏省旅游经济的等级规模结构及其演化过程(6)宣国富,赵静:《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旅游科学》2011年第5期,第23-32页。,靳诚等分析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发展的趋同特征(7)徐菁,沙润,靳诚:《长江三角洲入境旅游发展趋同分析》,《经济地理》2008年第2期,第334-337页。。在旅游业关键指标和影响要素分析方面,主要从旅游接待总人次、旅游总收入分析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差异(8)左冰:《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及其贡献度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10期,第82-90页。,探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交通可达性等方面对旅游差异的影响过程。上述研究大多从区域本身出发探讨区域之间的差异,忽视了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而采用网络视角认识要素分布的日益成为一种新的视角(9)朱冬芳,陆林,虞虎:《基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经济地理》2012年第4期,第149-154页。(10)冷炳荣,杨永春,李真杰等:《中国城市经济网络结构空间特征及其复杂性分析》,《地理学报》2011年第2期,第199-211页。。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构建模型测度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以期对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二、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的研究区域为江苏省的13个设区市,分别是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为分析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本文选取2004、2010和2018年为研究的时间截面,各市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数据来源于2005、2011以及2019年的江苏统计年鉴。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通过2016年4月的百度地图查询获取。

(二) 研究方法

1. 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

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可以有效表达城市之间旅游经济联系的数量关系,该强度可以有效反映不同城市旅游经济的相互作用情况,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中心城市对周边旅游城市的辐射情况,二是周边城市对中心城市辐射的接受能力。依据引力模型的修正,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Rij表示i和j两个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Pi、Pj为城市i和j的国内旅游总人次,Vi、Vj为城市i和j的国内旅游总收人,Dij表示i与j之间的距离大小。b为距离衰减参数,通常取值为2。

2. 旅游经济网络评价指标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已经在管理、经济等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方法能够从网络联系的视角审视各旅游城市在网络中的集聚与扩散关系,科学定位城市节点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定位,从而有效认知旅游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本文在构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密度、节点中心性、核心——边缘模型等评价指标探讨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的结构特征。

网络密度用以衡量旅游经济网络中各城市节点之间联系程度,可用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连线数与理论上最多可存在连线数的比值进行计算,具体公式为:

(2)

式中D表示网络密度,k表示节点数,di(di,dj)为两节点的关系函数,当i节点、j节点间存在直接联系时,di(di,dj)值为1,如果两节点间不存在联系,取0值。D值在0—1之间,数值越高,节点间的联系越密切。

节点中心性用于测度节点的网络地位,中心性又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计算公式分别为:

(3)

(4)

(5)

式中CD(ni)、CC(ni)、CB(ni)分别为i节点的度数中心性(degree)、接近中心性(closeness)和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具体公式指标含义见刘军编著的社会网络分析导论(11)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9页。。度数中心性为旅游网络中该节点与其他节点存在联系边的数量总和,体现各个旅游城市之间的经济交换情况。接近中心性定义为某旅游节点到网络中其他所有节点拓扑距离之和的倒数,用以测算节点与网络内其他节点联系的紧密程度,该指标被用来描述旅游城市之间旅游经济联系的畅通程度。中介中心性是指位于旅游网络中其他节点对最短路径连线上的节点度数,衡量的是旅游地在旅游经济关系上对其他旅游地的控制和依赖度数。

运用核心——边缘模型可清晰直观地判断出节点在整个网络中所处的网络位置,反映旅游节点在旅游网络中的核心度,同时对节点所处的位置进行量化。核心边缘区域诊断可以通过Ucinet软件中的Network-core/periphery模块来实现。

三、 江苏省旅游网络特征演化分析

(一) 网络密度分析

根据公式(1)测算各个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通过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值构建联系,得到了2004、2010和2018年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图,结果如图1所示。分析认为,江苏省各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在不断增强,苏南苏北的旅游经济联系在空间上存在不平衡现象。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南北城市间的联系日趋紧密,2004—2018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平均值增长迅猛,从996.22增长到23667.81,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提升较快。苏州—无锡间的旅游联系强度在3个年份均为最大;苏州—常州、苏州—南京等之间的联系强度在3个年份也较大;2010年及以后南京和镇江、扬州、常州的联系进一步密切。相对来说省内发达旅游城市之间旅游合作联系密切,苏北地区的淮安、盐城、宿迁等城市对外联系强度较低,显得比较滞钝。

为进一步分析江苏省旅游经济的网络结构特征,本文以2010年江苏省旅游经济平均联系强度为阈值,测算江苏省旅游经济关系网络密度,详见表1。由表1可知,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联系并非十分紧密,但网络密度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表明各城市之间的连通能力逐步增强,旅游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认为江苏省各市之间旅游经济交流行为越来越多,相互合作的程度不断提升,不同城市彼此的旅游作用力逐渐变强。

表1 江苏省旅游经济关系网络密度

图1 江苏省旅游经济联系强度

(二) 节点中心性分析

在旅游经济相互联系的网络结构分析中,度数中心性主要用来表征一个旅游城市与其他旅游城市间的交换能力程度,接近中心性用来测度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通畅程度,中介中心性是用来衡量一个旅游城市在旅游经济关系上对其他旅游城市的控制和依赖程度。依照三项中心性的测度,可以有效衡量各个旅游城市在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的地位及职能。

通过以2010年江苏省旅游经济平均联系强度为阈值,测算3种类型的中心度,详见表2。江苏旅游经济网络存在较强的不均衡性,核心节点角色突出。在度数中心性方面,3个年份各个城市的度数中心性大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内部差异加大,说明江苏省旅游经济联系主要集中在少数核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呈现不均衡现象;苏州、无锡、南京3个城市在全省旅游格局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在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明显竞争优势;相对来说,徐州、连云港、宿迁等地与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较少。在接近中心性方面,2004年只有无锡、苏州这些核心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较为畅通,2010年新加入的城市有南京、常州、南通、扬州和镇江,但是还是没有一个苏北城市,说明旅游经济联系还是仅限于局部平衡,无法大范围进行旅游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在中介中心性方面,2010—2018年期间增幅明显,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联系主要通过苏州、无锡、南京、扬州等少数城市之间发生较强联系,这几个城市在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上述三项中心性的分析,可以看出苏州在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与其他城市联系畅通;苏南城市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达到了区域内部健康稳定发展,以及对其他城市的辐射影响较大;苏北地区整体滞后,与苏南、苏中的旅游经济联系不足。

表2 旅游经济网络中心性指标

(三) 核心——边缘分析

通过城市间旅游联系强度,分析江苏省旅游发展的核心边缘特征,将13个设区市划分为核心、半核心、边缘3类区域,结果如图2所示。分析认为,江苏省旅游经济在三个年份均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2004—2018年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的核心区域基本保持不变,核心地区均分布在苏南,边缘地区均分布在苏北。具体到各个市,无锡、苏州始终处于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核心位置,南京在2010年和2018年两个年份处于核心地区,这些核心区域对南通、扬州、镇江、泰州等处于半核心位置的城市形成辐射和影响。苏北5市离旅游经济网络核心区域较远,旅游资源较为匮乏,景区景点等开发不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呈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均衡现象。

图2 江苏省旅游经济核心边缘结构

核心旅游地区对全省旅游经济贡献较大,辐射效果明显,地位突出,功能显著;半核心旅游地区在串联城市旅游经济活动中起到转承作用,与核心旅游地区相辅相成;边缘旅游地区则由于自身条件制约,接受其他城市辐射影响,独立性不高。虽然城市间的旅游联系和合作不断增多,但同时在区域空间上还存在着极大差异,苏南、苏中地区旅游联系较大,苏北城市则相对滞后。未来应该加强核心旅游地区和边缘旅游地区的旅游合作,充分发挥苏南地区的旅游辐射作用,带动苏中和苏北等地区的旅游经济增长,实现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平衡发展。

四、 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与优化对策

(一) 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和基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受区域旅游资源条件的影响很大。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等较为成熟,拥有众多5A景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因此具有较强的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几个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也很紧密。与之相比,苏北地区的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在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与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较弱。江苏省旅游等级较高的景区大多数分布在旅游资源丰富的苏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失衡:苏北地区发展水平较低,而苏南地区发展水平较高。截至2021年6月,江苏省共有24家5A级景区,苏南、苏中、苏北分别有16家、4家、4家,整个苏南地区占全省的66.66%,可见,旅游资源禀赋及其开发利用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前提作用。

(二)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旅游地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功能和地位,决定旅游经济空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以及网络结构的发育水平。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第一、二产业具有高度融合性,诞生了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型的旅游业态,这些新的旅游关联产业具有密度高、带动强、发展快的产业特征,且易于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南京青奥会、苏州世乒赛等重要节事活动举办对城市旅游产业经济、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04—2018年,江苏省国内旅游总收入增长了8.10倍,旅游接待总人次增长了4.90倍,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增长了22.76倍,但其内部差异巨大。以2018年为例,江苏省地级市的GDP排名前四名是苏州、无锡、南京和常州,排名靠后的4个城市全部位于苏北地区。数据结果显示江苏省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南北差异较大:苏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人均GDP位居前列,相对来说苏北地区就显得比较滞后。从区域差异格局来看,江苏省国内旅游发展格局与经济发展格局具有较好的空间耦合特征,即经济发展越好,旅游发展水平越高。

(三) 道路交通条件

旅游交通的通达性是旅游业发展的又一至关重要的因素,道路交通条件是对外发生旅游活动联系的保证。便捷的交通将压缩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时空距离,改善旅游者原有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加快城市间的区域旅游联系,影响未来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走向。江苏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其内部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苏中和苏北地区交通体系依然落后于苏南地区。在公路方面,苏南地区高速路网密集,形成了以宁沪、沿江、宁杭等为骨架的高速交通网络体系;苏中、苏北地区虽然也建立了徐连、宁连、徐盐、京沪等主要交通线路,但整体网络密度低,快速路网还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网络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铁路方面,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旅游活动的空间流动性,已开通的沪宁高铁、京沪高铁、宁杭高铁多位于苏南地区,苏南的内部联系更加便捷,也进一步拉大了与苏北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位于苏南交通网络结构的中心位置,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联系便捷,这给苏锡常旅游圈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使其成为江苏省旅游经济的核心区域。而苏北地区由于离经济发达区域较远,自身道路交通网不够发达等原因,逐步导致其处于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中的边缘地位。

(四) 优化对策

江苏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为了改善南北旅游发展的差异,促进江苏旅游健康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首先,加快苏北地区高级别景区建设,提升景区对旅游发展的支撑度。一方面要促进现有景区的提档升级,按照高等级景区建设的要求,完善景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丰富旅游产品业态;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潜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新的旅游景区,特别是关注洪泽湖、骆马湖、淮河、黄河故道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自然资源以及楚汉文化、红色文化等影响力较大的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到产品的有效转化。

其次,要构建完善的旅游交通出行体系,增强苏北景区的可进入性。首先要建立方便快捷的城市间旅游交通体系,如苏北地区包括高铁、高速公路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连接苏南、浙北、上海等主要的客源市场,引导游客到苏北地区旅游;同时应建立畅通的城市与景区之间的内部交通体系,加强景区与主要交通节点之间的交通联系,建设高等级通景公路,开通常态化营运公交,解决旅游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三,创新营销方式,推进联合营销,提升苏北景区的知名度。一方面需要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精准识别主要客源地和游客群体,创新营销方式,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型平台开展针对性营销。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开展联合营销,制定跨区域的旅游线路,整体提升区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 结论与讨论

基于构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以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研究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形态以及演化特征,探讨了江苏省各城市在全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密度不断变大,江苏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不均衡性较强,核心节点角色突出。苏州、无锡、南京处于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核心位置,并对南通、扬州、镇江、泰州等半核心地区形成辐射和影响。笔者从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交通条件3个方面对影响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网络演化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一个地区旅游资源越丰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交通基础设施越完善,该地区在整个经济网络中的地位也就越高。

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江苏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研究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是不同城市旅游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的综合反映。如从旅游地客观的角度进行考虑,未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行为偏好等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后续将加强对比研究,扩大研究范围和方向,尝试将旅游者的主观因素考虑进来,力求更加科学地定位旅游经济网络中旅游地的角色和功能。

猜你喜欢
苏北网络结构江苏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浅谈苏北地区香樟树黄化病的防治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基于互信息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知识网络结构维对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远程创新搜寻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