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知视角下的旅游
——关于“以文化提升旅游”的讨论

2022-05-18 09:06:56李良玉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灵渠导游旅游

李良玉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本文讨论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提法,叫做“文旅融合”,完整的意思是文化与旅游相融合。这是一个需要解释的口号。第一,文化有两个范畴。一个是小范畴,指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历史等这类精致品位的遗产。它还有一个大的范畴,即生活方式。换句话说,人们在某一时代的生活,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以生活与生活相融合,似乎不通。这是“文旅融合”在词义方面的限制。第二,把文化融合于旅游,是有条件的。融合什么,怎么融合,需要具体讨论,不能泛泛而论。把一杯酒倒进一桶水里,酒就稀释完了,而水也不会有一点酒的味道。反过来说,把一把盐和一杯水融合起来,水就不能喝了,因为变成了盐水。这类融合有什么意义?这是“文旅融合”在价值层面的限制。第三,所谓“文旅融合”只能把“以游客为中心”作为起点和归宿,而不能离开游客的需要做空头文章。文化本来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可以宣扬的东西很多。不能想当然地这也拿来融合,那也拿来融合。一切脱离景区特色的宣传,哪怕是文化宣传,都不会受游客的欢迎。这是“文旅融合”在服务对象和内容方面的限制。

我理解“文旅融合”的“文”,是小范畴的角度上说的“文”,是用作为精神成果的精致遗产,去丰富和提升旅游的品质。所以,正确的归纳是今天所讲的主题:以文化提升旅游。

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旅游学相关概念中的文化;第二,怎样挖掘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第三,怎样通过导游做好旅游产品的文化推介。我对这三个问题都没有什么研究,也许可以说,只是作为一个游客跑了很多地方,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一些体验而已。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旅游学相关概念中的文化。关于旅游的概念有多种,其中有一个艾斯特定义,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它说,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这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定义。关于旅游学也有不少定义。其中南开大学李天元教授2006年的书里,更早一些,1987年他在一本小册子里面就提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我认为艾斯特定义及李天元教授的定义都不够完善(1)我也曾提出一个定义,参见拙文《关于旅游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江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在上述旅游和旅游学这两个定义里头,旅游学是不是科学,是游客影响接待地区,还是接待地区影响游客,他们各自在什么价值层面上发生影响,等等,都值得仔细讨论。其他定义有关于旅游特性的讨论。有专家认为,旅游有三个特性,即休闲性、审美性、文化性。我认为,这三个特性的概括也不够准确。它们应该是休闲性、消费性和学习性。休闲性是旅游作为产业的功能性前提,消费性是旅游作为产业的商业基础。没有游客的消费,一切旅游经济都谈不起来。而学习性则是游客通过旅游得到的益智,它是旅游产品给游客提供的知识享受,是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的基本的休闲服务之外的精神补贴,也是以文化提升旅游的最好的发展空间。一般旅游学著作都提到旅游有六大要素,包括吃住行游购娱。这里头有没有文化的位置呢?没有。“吃住行游购娱”里的“娱”是娱乐,是指文艺表演一类活动(包括观摩式和参与式)。我们当然可以把它看成某种文化,但是和“文旅融合”中的“文化”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从旅游的类型上来看,有专家提出有公务游、会议游,商务游、亲子游等几种不同的类型,这里头也没有提到文化。还有一种“文化游”,其含义一般是指去文化单位看看。把高中生弄到大学里面去游一下,堪称文化游。你们桂林旅游学院也是一个三星级的旅游景区,很了不起,值得一看。南京大学每年都有很多中学生在假期中间或高考以后到校园里转一转。这对他们很有好处。中学生在活泼向上、有所憧憬的年代,总有一点理想主义。一进南大校园,很羡慕,立志考到南大读书,对他们有正面的教育。如果中学生到大学校园转一下是文化游,那么,怎么解释呢,有多大的文化意义呢?具体说起来似乎又有一定困难。

综合上面所分析的旅游、旅游学、旅游的特性、旅游的六大要素、旅游的类型等定义,可以看到,它们和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意义的解释其实都不是很明确。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具有抽象性。如前所说,文化的含义就是生活方式,而旅游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两种生活方式进行互相融合很难恰当表述。举例来说,我到桂林来旅游,如果我很满意,是指吃得好,玩得开心,学到了桂林的地方历史。这并非一个文化融合的问题,而是桂林的饮食文化、待客文化、自然风光、地方知识如何影响了我的问题。因此,文化和旅游不是一个对等结合、对等融合的关系。它们的融合或者说结合,应该是有特定指意的。指什么呢?是指有计划地通过在旅游产品上嵌入一些文化的元素和内容,来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

如何以文化提升旅游,或者说,怎样加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这是一个看起来很抽象,但实际上非常具体的事情。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湖南怀化地区有两个相距不太远的地方,一个叫黔城,是民国时期湖南西部的一个县城。还有一个地方大家太熟悉了,就是湘西的凤凰。这是沈从文的家乡。凤凰这个地方,游客成千上万,不知道赚了多少钱,旅游在那里是一个支柱性的产业。但是,黔城(指老城区)这个地方就几乎荒废掉了。先从地理上介绍一下。湖南省有一个说法叫三湘四水,四水就是四条江。其中排第一位的是湘江,这是湖南东部的,从南向北流。最西部的江叫沅江,也是一条南北方向的江。沅江的上游叫清江,从贵州山区下来进入湖南西南部,往下汇入沅江。最后流到湘西北。黔城(老城区)就在清江和沅江交汇的江口上。在传统时代,从贵州沿清江进入湖南,经沅江向西北走,就与湘西北的资江连接起来。资江是由西向东的,一直流入鄱阳湖。鄱阳湖有口子进入长江。所以,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水上通道。黔城在民国时期非常发达,是一个重要商业码头。但是进入当代以来,陆路交通发展起来了,铁路也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高铁和航空运输快速推进,使怀化成了湘西交通枢纽。于是,沅江水路交通被渐渐废弃,加上新城区太远,于是黔城的老城就慢慢荒掉了。居民可能都到新城区买房,或者出去打工了。偌大的老县城保存得非常完好,但是几乎变成了死城。我去那边都不敢住下来过夜,没有看到宾馆,走了几条街也没见到饭店。下午5点多钟,大街上空荡荡,只看到一两个地方有三五个中老年妇女在边吃边聊,没有发现年轻人。如果住下来,夜里也许挺吓人,到处阴森森。这是没有什么人气的缘故。

可是从黔城再往下走,大概一百多公里就是凤凰。同样一座古城,凤凰赚钱赚得满盆满钵。我对怀化学院陪同的老师说,如果不抓紧开发,这座老城30年内就要报废。虽然街道很整齐,青石板的道路非常漂亮,但是没有人住30年房子就完了。回过头来看,凤凰为什么能成功?这与沈从文有一定关系。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国外的专家提名沈从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很可惜,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条件有一条,必须最近许多年内不断有文艺作品发表。沈从文尽管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作家,但是1949年以后就几乎没有新的文艺作品了。我认为沈从文是近现代排名前三的作家,曾把他的《边城》列为近现代最优秀的五本小说之一。他的多篇作品充满浓烈的湘西风情,《边城》更大大提高了凤凰的知名度。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热、旅游热,凤凰不断开发,终于给整出名了。现在已经无法取代,无法复制。沈从文去世后,凤凰人又修了沈从文的墓,增加了它的文化资源。这两个地方的兴衰一对比就能明白,文化的开发实在太重要了。

一般说来,一个地方的旅游业能不能发展起来,和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环境、特定景观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加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元素,是旅游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无论开发旅游产品,还是提升旅游产品,都要以注入文化内容为主要的途径。这方面有四种类型:

第一,创新思路开发旅游新产品。这里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无锡。大家知道无锡有一座灵山大佛,号称东方大佛。香港有天坛大佛,吉林敦化有金鼎大佛,河南鲁山县有鲁山大佛。造东方大佛是经国家批准的。赵朴初先生曾亲自到无锡去选址,选中了靠近太湖的灵山。灵山大佛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回报。无锡人非常聪明,修了一座佛教文化公园。一期工程是大佛,二期工程是大广场,中间设计了巨大的铜制佛陀模型,叫做大佛降生。外面是巨型的铜莲花,两小时打开一次。到时候莲花慢慢张开,四边水柱喷向莲花,在庄严的音乐声中小佛陀从张开的莲花里冉冉升起。宽阔的广场,高大的华表,庄严的音乐,晚上还有绚丽的灯光,造成一种非常奇幻的景象。三期工程修了白宫,收藏和展览佛教文物,金碧辉煌,整体震撼力非常之大。佛教旅游产品的开发,这是非常成功的一例。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旅游开发有一定风险,弄得不好就会失败。比如,有些地方设计新造的“特色小镇”之类的项目,有的成功了,有的就失败了。还有的地方造一些假古董,多半也是不成功的。

第二,依托原有产品开发附加值。前不久我在河南新乡开会,会后去了一趟安阳。中途经过卫辉县,这个地方据说是比干的家乡。商纣王时期,心被挖掉的比干的坟就在那里。武王伐纣以后为比干平反,给他修了墓。明代又修了比干庙,保存到现在仍然比较完整。历史上记载说,周武王赐比干姓林,于是比干就成了中国林姓的鼻祖。现在经过国内外林氏后人的捐款,比干庙已经扩建了两期工程。两个大的广场扩建出来,有石人石兽,成为规模很大的旅游景点。我问导游,“文革”期间比干庙为什么没有受到破坏?她反问,你知不知道我们的副统帅姓林?原来因为林彪的关系当时不敢去破坏。现在他们就依托比干庙,把它搞成了世界林氏祭祖的圣地。每年在那里开林氏宗亲大会,规模越搞越大。从旅游开发策略上讲,这是利用原有资源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效益也不错。

第三,挖掘地方知识推出新产品。每一个旅游产品,都可能有附加的产值,问题在于有没有开发价值以及如何开发。现在,青海湖的北岸有三个景点,都是圈起来卖门票的。湖的南岸有一个小村子叫仙女湾,到现在还没有开发。仙女湾有什么故事呢?它与活佛诗人仓央嘉措有关。他生活在寺院里头,但世俗的生活把他的感情世界一下子打开了,内心世界波涛澎湃,情诗写得特别好。仓央嘉措是西藏最高宗教领袖,不允许有爱情故事。西藏方面就把他送往北京,据说在仙女湾这个地方消失了。是从此隐居在这里,还是从这里悄悄去了其他地方,没有人知道。总之,这是他为人所知的归处,留下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当地的导游说了这些,我不能过去,只能远远眺望湖的对岸。我对她说,要赶快把去那里的公路修起来,把那个村子整整好,造一座仓央嘉措的铜像,广泛宣传,把它弄成一个著名的景点。这就是财源啊!拉萨八角街有一个地方,据说是当年仓央嘉措和心仪的姑娘见面的地方,现在开了咖啡馆,生意不错。如果把仙女湾这里打造出来,交通解决了,住宿解决了,故事是现成的,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吗?

第四,通过组合型产品形成溢出效益。所谓组合型产品,就是在景区设计新项目,造成特色性的产品链。比如,敦煌就造成了这样的产业链。除了莫高窟以外,搞了大型的数字化展览馆。游客先在展览馆看电影纪录片,介绍敦煌的整体历史,让你有一个总体的概念。有的宾馆都是敦煌风格。我住的敦煌宾馆就是如此。晚上的演出,在巨大的地下剧场,把古代敦煌人的生活方式展示出来。没有统一的舞台,游客跟着情景走,观众就在场景中。这样,去敦煌就不是简单地看一下莫高窟。游客看到了完整的敦煌文化图卷,景区也提高了收入。

这个方面,我觉得桂林做得也比较好。“印象刘三姐”据说还有市场。我在2009年曾去看过。丽江我去过,听说那里打造的歌舞晚会不太行,看的游客不多。大理我也去过。那儿有舞蹈家杨丽萍打造的一台艺术,我看不错。我到过西双版纳,那里有的民宿把传统傣楼进行现代化改造。外观看是傣楼,但内部设施是现代化的,有傣族人的生活元素,包括房间里面的布置。我在西双版纳到过傣族、哈尼族的寨子,吃了他们的原生态野菜,拌以当地人自制的佐料,味道十分鲜美。如果把这种调味品开发出来,能刺激游客购物,对当地增加收入很有好处。

国外也有做得成功的,比如法国的罗浮宫。罗浮宫广场的地下改造,是著名建筑家贝聿铭设计的。那里地面广场很小,没有办法停车。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下面就是新造的停车场。不到现场,只看照片上的金字塔,看不出地下工程的巧妙和恢弘。那个地下停车场非常大。出了停车场进入玻璃塔下面的大厅,感觉这是一座宫殿,和地上的罗浮宫是般配的。把一座停车场做到这样的艺术效果,我想实在太出色了。苏州博物馆扩建工程,据说是贝聿铭先生的公子主持设计的,把苏州的文化元素、苏州的民居、苏州的江南风情,融入建筑中间,做得也非常成功。

如何提高景区景观物(包括雕塑、牌楼、展馆、碑亭、广场以及其它相关设施)的艺术水平,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到过一些景区,不少建筑都很漂亮,令人心情愉悦。但是有的旅游产品的水平就不太理想。举一个例子。有“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这么一个成语,八公山在哪里呢?在安徽寿县和淮南市交界的地方。相传淮南王刘安手下有八个文人,刘安常常和他们讨论问题。古典神话里有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八仙就是从刘安的八个文人演绎来的。早几年我到过八公山,那里造了八仙的群像,可惜质量之差难以想象。塑像都是水泥弄的,还有破烂的地方,甚至有的后脑袋还露着一个洞,看过之后兴趣索然。现在不知道有没有出新,最好是重新设计,推倒重搞,因为这是整个景区的标志性景观。

加强历史知识的整理,形成对景区、景观的完美解说,也是一个有待加强的环节。解说词的要求不外乎两条,一是准确,二是优美。准确是指对事实和意义的表述正确,优美是指生动活泼,饶有兴趣。一份好的解说词本身就是景区的一个标配,一份打动游客的广告。我在美国旧金山乘邮轮玩,邮轮上配备多种语言的随身听,任意选择,用完收回。游客每人一只,跟着航程向你介绍不同景点。那份解说词优美,流畅,对历史的生动叙述,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样的解说词的写作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国内也有不少景区配备随身听了,但解说词水平有限。我到武夷山旅游过几次,第一次去看了主景区(武夷山有一个自然保护区,离主景区大约有20多公里,估计去过的人不多,我是第三次去才到过自然保护区)。第二次去多了一点内容,加了一个茶艺、茶道的展示。饮茶是一种茶文化,怎么泡茶有一套仪式。演示这些有利于宣传武夷茶。但前两次没有听到导游介绍武夷山的历史,没有人告诉游客这里还有个自然保护区可以玩,甚至徐霞客到过武夷山都不曾有人提起过。我们不能怪导游,因为导游是按照解说词介绍的。我们这两天到了灵渠,又到了湘江的发源地。在灵渠还专门雇了农民的船,到江中的铧嘴去看了一下。不进行实地考察,不知道灵渠了不起在哪里。实地考察之后,我才发现以往关于灵渠的介绍似乎有问题。说灵渠是“现存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当然不错,但是感觉不那么准确。

一般说,水利是一个大概念。为了解决灌溉的问题,把水蓄起来,修一个水库叫水利。改变地势,提高泄洪能力,减少水灾,这叫水利。清除淤塞,恢复河道交通功能,这也叫水利。说灵渠是一个水利工程,失之笼统而有偏差。究竟利在哪里,重要性在哪里,并没有说明白,也不符合灵渠的真正价值。有的宣传还说灵渠和都江堰是一样的水利工程,也是值得讨论的。修灵渠的时候,桂林、兴安这一带不会有用水的问题,很可能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阶段,或者渔猎经济阶段,不需要多少灌溉。灵渠周围并不缺水,甚至从来不缺水。灵渠不是个水库,不是为了把水蓄起来以防止干旱。也不是个分水工程,为了把水分到其他缺水的地方去。所以,都江堰是一个水利灌溉工程,但灵渠不是。它是个什么工程呢?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最大的水上立体交通枢纽工程,是全世界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水上立体交通工程。(2)我是2019年6月2日游灵渠的。6月4日,我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和周其厚教授等三人一起站在灵渠人字形天平水面的视频,标题:“灵渠——人字形天平之上:身在湘漓分派处,胸怀天下团圆心”,并配发了以下文字:“灵渠景区资料介绍说,它建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现存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这个介绍,和迄今为止所有关于灵渠的评论是一致的。但是,经过我们6月2日对灵渠的全面考察,包括对湘江源山区的考察,我认为这个评论有待修正。本人认为,灵渠是全世界已知最古老、最重大的水上交通枢纽工程,是全世界最早的水上重大立体交通。把灵渠和都江堰并论是不准确的。都江堰功在灌溉,而灵渠功在交通。强调灵渠的古运河意义也不够出彩,因为它比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晚好久,这么讲反而降低了灵渠的价值。仅仅强调它是水利工程是不准确的,因为它巧夺天工,构思奇妙,工程精致,堪称绝作,是一种立体枢纽工程。昨天,我把这一看法请教桂林市地方文化专家、市政协黄副主席,他十分兴奋,热烈支持,表示要向有关方面转达我的建议。”

灵渠的人字形大坝的作用,是把上游来水蓄住,把水位抬升,使南北两边与坝区相连的河道可以通航。南渠区的河道有30多公里,北渠区的河道短很多。北面湘江逆水而上的船,通过北区的河道节节向上,进入坝区,绕过犁嘴,再转入南区,然后沿河道逐步向下走,最后进入漓江、南下珠江(湘江向北流,与长江是通的。漓江向南流,与珠江是相连的)。反过来,从漓江北上的船,必须通过南区的河道节节上升,进入坝区,绕过犁嘴,再转入北区的河道节节向下,最后进入湘江北上。在灵渠铧嘴一带的主区,坝区水面与南北两边河道的水面是持平的。河道的上升和下降,通过陡门控制水位。但是,南区河道水面与坝下江道水面的落差有10多米。随着河道逐步向下,抵达漓江入江口的时候,与坝区水平高度的落差更多。北区的河道总长只有几公里,坝区水面与河道拐入湘江的入江口水面的落差虽然要小一点,但恐怕也不会小。人字形大坝的作用,就是造成一个坝上的湖面,保证南北两个方向来的船都能够绕过铧嘴交换航道。坝上南北两区的分水,依靠从人字形大坝的尖端向前伸出的铧嘴,把湘江上游来水七分分入北区,三分分入南区。大坝造成以来没有垮过,跟人字形的力学作用有关。大坝建造的科学性当然了不起,但不是要害。要害是建造者利用湘江、漓江同源于兴安县境内,两江相隔不远又背向而行,而巧妙地在源头区修造了灵渠,实现了通过湘江、漓江的航道转换,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最早的最大的水路联网。因此,灵渠也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最大的水上立体交通枢纽。对灵渠的解释,应当尽快加以修正(顺便说一句,灵渠附近上游江面缺少疏浚,已经形成了成片沙洲。建议尽快组织论证,进行疏浚,保护灵渠并且使之更加壮观)。

以文化来提升旅游,有两个核心的要素,一是旅游产品的推出,二是通过导游进行推介。旅游产品的推出包括产品的塑造和宣传,这是一个景区建设、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培育的过程。它对公众和游客具有宏观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同时还和游客在景区的直接体验有关,其中,导游的水平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游客对景区产生的印象,一是来源于景观的质量,二是来源于导游的质量。因此,应该注意提高导游的文化素质。

目前导游有三种类型:不够称职的,本职型的,优质型的。大量的导游是本职型导游。景区安排我做导游,是我的一份工作。给了我一份解说词,我把它背熟了,向游客进行介绍,游客没啥意见就可以了。优质型导游不太多。十几年前我去海南旅游,和一个导游聊天。因为相互比较信任,他说,实事求是讲,五年导游当下来,不学会使坏都很困难。我想导游讲的应该对。一个非常大的体制性的问题,是导游不发工资,拿基本补贴(现在不知改了没有),大头靠拿提成。推荐游客购物提成的比例高到难以想象。前不久看到一个帖子,某地导游拿的回扣占购物价的80%。网上这类说法无从考证,不可尽信,但完全出于编造似乎也不尽然。所以,导游的素质固然不称职,但完全怪导游也是不客观的。

下面讲的这些例子不属于体制性的问题,而与导游的不同素质有关。

我到某边地的一所寺院去参观,那位导游似乎就比较差。讲话的口气有一点趾高气扬,游客提问题总带着训斥的口气回答。我远一点跟着,不愿靠近。在景点请了导游,尽管时间很短,往往有很好的交流,因为这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位导游令人讨厌。昨天去灵渠,对导游的印象也不够好。灵渠景区里刻有郭沫若题词的碑,内容是歌颂灵渠的,但碑的款式似乎有点问题。我问,有没有搞错,有没有看到过题词原件,原件的款式是不是这样?她敷衍我,有点不以为然。游客不可能对景区的所有遗存、所有典故都了解,但游客有疑问,导游有义务耐心解释。如果游客提出了不同意见,导游更应该虚心接受,并且及时向景区反映以便修正。采取敷衍的态度,甚至对游客不满,这是不对的。还有的景点,所请的导游除了规定的解说词,对游客的疑惑一问三不知,这些就不说了。

也有些导游非常优秀。那一年我到浙江绍兴参观鲁迅故居。有篇文章大家一定都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的名作。鲁迅故居是一户大宅子,两进,他们家住后面一进。屋后就就是一个很大的院子——百草园。鲁迅的笔下,百草园是个充满童趣的地方。鲁迅故居安排了一个金牌导游接待我们,我对她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她从故居开始解说鲁迅,头头是道,情感飞扬。她的解说,把学术界的某些研究成果渗透进去了。比如她告诉我们,鲁迅小时候和兄弟们包括周作人关系怎么样,后来又怎样。她介绍说,有很多专家讲,鲁迅和周作人绝交,是因为鲁迅偷看周作人老婆洗澡。周作人知道了从此两人再也没有来往。她还介绍,有的研究认为,周作人的老婆很可能就是鲁迅当年在日本的恋人,等等。她把这些都揉在一起,说得惟妙惟肖。她告诉我们,鲁迅小时候的一个佃户家的小孩——闰土,其后代已经发财了,开的公司就叫闰土公司,并且还上市了。这就扩大了解说词的信息性和趣味性。通过生动活泼的介绍,大家如浴春风,赞不绝口。这些信息,对于我也许不是新闻,但对于某些其他非历史专业的专家,特别是对于一般游客,可能就非常新鲜。有一次随学术团体参观扬州史可法纪念馆,馆里指定的那个导游也非常厉害。声情并茂,动人心魄,对景点的历史典故、精神价值了解全面。这样的导游是能抓住游客,使他们对景区形成良好印象的。导游应该是一个适当地读一点书的行业,而不是只要照本宣科就行了。

最后,说一点题外的话。对于普通大众来讲,旅游可能只是一个偶然的生活事件,说简单点是出去玩了一趟。我玩过不少地方,也比较认同旅游的价值。旅游最本质的概念就是“玩”,但它有领略文化的意义,有益于丰富人生的内涵。宋代文学家苏辙19岁游历大好河山,他写道:“过秦、汉之故都,咨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上枢密韩太尉书》)人生于世,影响生命质量的指标有三个,一是寿命,二是阅历,三是才华。一个人的寿命是50岁,死了寿命就结束了。生命的含义与寿命是不同的。它不仅包含寿命的长短,而且包含人生的鲜活的过程及其价值。影响生命长短的最大因素是才华。许多人死掉几百上千年,甚至更多时间,因为有才华后人还是忘不了他。南宋诗人王正功在文学上、政治上名气不是太大,但是,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使他的名声延长到今天,而且还要继续延长下去。用一句话作为一座城市的形象标配,把它的山水环境提到第一等的位置上,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多年前有歌星唱过一首《我想去桂林》,一度很火。听到这首歌,自然又会想起这句话。前几年,江泽民到桂林,又专门题写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些都在不断放大这句话的效应,而有利于继续提高桂林的知名度。(我很奇怪,为什么桂林人至今想不到为王正功立一座大型塑像,为什么不把这句话做成巨型广告?)有人写过一封信就名垂千古。大家一定读过林觉民的《与妻书》,他是辛亥革命的英雄,是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志士。他抱着必死的信念去行动,起义前几天给太太写了一封信,其中表达的是以个人、家庭之小我,贡献于国家、民族之大我的精神(现在福州市“三坊七巷”中的杨桥巷中,有林觉民故居)。他用生命兑现了诺言。我相信,千百年以后人们还会读这封信。昆明的大观楼有一副长对联,共计180个字,被称为海内第一长联。全文如下: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写对联的人叫孙髯翁,陕西三原人,幼年随父至昆明。他著述甚多但一生清寒,死在云南弥勒县。人们用180块砖为他砌墓塚,寓意其写了180字的长联。墓地的对联是:“古塚城西留傲骨,名士滇南有布衣。”我想,只要大观楼在,这副180字的长联就在。哪怕将来大观楼年代过于久远,又坍塌了,后人还是要把它再修起来,还是要用这副对联。写一副对联就流芳百世,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就是才华决定生命。这是思想、艺术和精神的生命,是人生的超物的存在。无数先人的志业,是中国文化生命力的深厚源泉,它永远滋养着后来者。旅游是休闲,又是一种学习。它是旅游者和山水、人文、历史、传统的心灵对话;是行走的读书、行走的生命。我想,大学的文科老师如果不旅游,可能是一个不够潇洒旷达的老师;旅游学院里教旅游学的老师如果不旅游,更可能是一个不够好的老师。这个说法可能有点武断,也许应该批评。不过,在旅游中注意学习,丰富自己的生活和阅历,确实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本文是作者2019年6月4日下午在桂林旅游学院的报告,张成洁整理,作者定稿,题目为后加)

猜你喜欢
灵渠导游旅游
寻找火星导游
军事文摘(2023年14期)2023-08-06 15:39:52
行尽灵渠路 兴安别有天——跟着古诗词游灵渠
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 08:41:40
挖掘灵渠文化 助推灵渠申遗
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 08:40:50
Being a Tour Guide in Shuangqing Villa在双清别墅做导游
灵渠颂
黄河之声(2021年23期)2021-06-21 03:51:14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奇妙博物馆(2021年2期)2021-03-18 03:29:57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情满灵渠
资源再生(2017年4期)2017-06-15 20:28:30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