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伟,易镇邪
(1. 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南 邵阳 422000;2. 邵阳市农学会,湖南 邵阳 422000;3.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耕地和农作物的镉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2-3],水稻的镉污染已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2013 年5 月16 日,广东检测出湖南大米的镉含量超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作为“水稻第一大省”的湖南省因此卷入了危机之中。2014 年至今,湖南省针对稻米镉超标问题,从低镉水稻品种筛选[4-5]、土壤调理、水分管理[6]、土壤耕作方式[7-8]、水稻控镉综合技术(VIP 技术)[9]以及镉污染稻田替代种植[10-12]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要完全解决稻米镉含量超标的问题绝非易事。2020 年4 月21 日,云南省镇雄县出现的米线镉超标事件,使湖南大米再度因“镉”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当前,湖南稻米产业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稻米产业发展何去何从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我国水稻生产以南方籼稻区为主,稻谷产销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南粮北调。但90年代以后,南方籼稻生产在全国的比重下降,北方粳稻生产呈增长趋势,全国水稻生产中心逐步北移(表1 和2)。
2019 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排前3 的省为湖南省、黑龙江省、江西省,分别为385.52 万hm2、381.26 万hm2和334.62 万hm2(表1);稻谷产量排前3 的省为黑龙江省、湖南省、江西省,分别为2 663.46 万t、2 611.50 万t 和2 048.30 万t(表2)。2016 年以来,黑龙江稻谷产量超过了长期排名全国第一的湖南。目前全国稻米已形成了“北粮南运”的产销格局。
表2 2015—2019 年我国各省市稻谷产量 (万t)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大米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测算,近20 a 来,我国人年均粳米消费量从37 kg 增加到了53 kg。粳米消费群体不断增长,消费区域不断扩大,粳米消费区域正在向面粉消费区域和籼米消费区域渗透,京、津、沪等大城市和浙、闽、粤等沿海地区为粳稻净调入省市,甘肃、青海等西部省份的粳稻需求也在上升。我国人口流动频繁,城镇化持续推进,使得地区间物流、信息流与饮食文化传播加快,助推居民饮食习惯与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有关研究表明,农民收入每增加10.0%,粳米需求量就增加1.4%,籼米需求量则下降1.2%。据调查,目前我国选择粳米作为第一消费偏好的城镇居民占被调查者的54.7%,选择粳米作为第一消费偏好的农村居民占被调查者的46.6%。
从一定意义上讲,确保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粮,口粮供给的重点是稻米,稻米供给的关键是粳稻。从政策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2015 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要求提升粮食产能,在保障口粮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2010 年国务院就明确提出要加快粳稻发展。根据国务院《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启动“早籼晚粳”种植模式,即早稻种籼稻,晚稻种粳稻。目前,我国南方多省市区正以“粮食提质增效、粮农增产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水稻“籼改粳”工程。专家介绍,相比籼稻,粳稻生育期略长,作晚稻栽培,产量高、米质好、抗低温、低吸镉,优势明显。
我国实施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2014—2015 年,粳稻收购价比早籼稻和中晚籼稻分别高0.40 和0.34元/kg;2020 年,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2.42、2.54、2.60 元/kg,同时,在《关于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有关政策的通知》中提出,限定2020 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总量为5 000 万t,其中籼稻2 000 万t、粳稻3 000 万t。可见,国家从政策层面给予了粳稻生产更大的支持。
水稻有籼稻和粳稻之分,在我国南方区域种植的基本都是籼稻,湖南省粳稻种植极少。从满足多样化大米消费需求、应对晚稻后期(9—10 月)低温危害和稻米镉超标风险的角度来看,湖南适度发展粳稻种植是非常有必要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稻米的需求出现了由籼米向粳米的快速转变,南方已成为了我国最大的粳米消费区。目前,湖南省内各大超市的稻米销售,东北粳米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据调查,湖南60%以上收入比较高的家庭更愿意选择粳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的转变,湖南人对籼稻米的需求会越来越少。在此形势下,为满足多样化的大米消费需求,湖南省发展适度规模的粳稻种植是非常有必要的,水稻(主要是晚稻)“籼改粳”已成为湖南省稻米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湖南省是传统的双季稻产区,但是近年来常出现晚稻不能正常成熟的现象,除了个别农户是品种熟期与茬口衔接把握不当的原因之外,还有2 个重要原因导致晚稻不能正常成熟,其一是低温阴雨导致水稻生育期延长,近10 a 来尤以2010 年和2020 年表现最严重,晚稻至10 下旬都未能正常成熟,造成了严重减产;其二是机插秧的植伤严重,导致水稻生育期延长,近年来双季机插秧比例越来越高,而机插水稻较传统手插和抛秧水稻的生育期明显延迟。机插,尤其双季机插,面临较大的后期低温风险。众所周知,粳稻耐寒能力较籼稻强,因此,晚季种植粳稻是应对后期低温危害的有效措施。
2014 年《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重金属总超标率为16.1%。从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其中湖南省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占全省耕地的25%,这对包括湖南省在内的我国南方区域水稻的安全生产与稻米销售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我国南方区域种植的基本都是籼稻,但有研究表明,籼稻镉富集能力显著强于粳稻,在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土壤中,籼稻吸收的镉总量分别是粳稻的3.65、2.78 和2.67 倍[14]。湖南水稻产业面临以籼稻为主、品种结构单一、土壤镉污染等问题,为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的稻米消费市场需求,晚季种植镉富集能力较低的粳稻不失为一条明智之举。
鉴于湖南稻米当前主要是籼稻的实际,粳稻产业的发展要以湖南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湖南稻米品种、品质、品牌进行创新开发,培育粳稻产业,服务湖南省稻米的有效供给、食用安全和城乡居民健康,推动湖南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高质量推进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
当前,发展粳稻生产面临难得的机遇,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湖南种植粳稻,符合国务院规划和有关政策。相关市、县农业部门要积极参谋,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争取相关部门的关注和大力支持。组建领导小组和技术专班,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粳稻产业发展工作作为粮食产业结构调整与提质增效的一项大事、要事来抓,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与目标,强化工作措施,有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粳稻发展良好氛围。
3.2.1 加强品种引进示范由于湖南在粳稻品种选育基本上是空白,发展粳稻要根据种植模式和产品市场开发需要进行粳稻品种引进,坚持先试验后示范再推广的原则,筛选出适宜湖南各地、各生态类型区的高产、优质、季节适宜的粳稻品种。
3.2.2 加快技术集成和创新近40 a 来,湖南一直推广应用杂交籼稻生产技术,粳稻种植技术要联合科研教学单位,进行品种创新、种植模式创新和栽培方式创新,为粳稻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针对中粳、晚粳、一季晚粳等不同种植模式和粳稻不同类型品种开展配套技术创新研究,集成不同种植制度下的粳稻绿色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3.2.3 加强科技示范针对湖南水稻生产的实际,发展粳稻生产应整合项目资源,在水肥条件较好的高产农田建设区集中办好“百亩”(6.667 hm2)示范片和“千亩”(66.667 hm2)核心示范片,将示范做好、做实,提高示范效果。结合示范样板,开展现场技术培训,促进新型种植技术入户到田到位。
3.3.1 加快粳稻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鼓励和扶持种植大户、合作社、加工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粳稻生产示范和社会化服务,推广“企业+合作社+大户+基地”的生产经营合作模式,发展规模化订单生产,使新型主体在粳稻产业发展中获得实惠,得到发展。
3.3.2 创建粳稻品牌鼓励和扶持加工龙头企业改进稻米加工工艺与设备,打造优质和特色粳稻米品牌,开拓华东沿海传统粳稻米大市场和广东、广西等新型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形成以销促产的良性发展态势。
3.3.3 推进粳稻产业化发展开展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粮食购销、食品加工等龙头企业联合经营,发展粳稻订单生产,为农民提供粳稻产销服务,提高粳稻生产和销售及相关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升级,创建知名品牌,提高湖南粳米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3.3.4 加强粳稻产销衔接畅通粳稻生产与销售渠道,加强大米加工企业与外销市场衔接工作,重点是加大对上海和南方以及西南地区粳稻米市场的开拓,发挥双方优势,通过市场拉动促进湖南粳稻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