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宇,肖九红,陈媛媛
(1.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3.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0300)
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接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力图以新型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创业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创新是关键。而作为创新创业时代的举旗手,大学生更应高举创新创业大旗,引领新风尚,释放蓬勃力量,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在“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导青年人在“敢闯”的同时“会创”显得尤为重要。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模式陈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等挑战,新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推动本科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提质增效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研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传导路径视角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6个假设,在数据收集方面,本研究设立了6个维度的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向全日制大学生线上发放调查问卷,将所得数据整理成表格并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试图探究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要因素,促进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在本科教育中的深入发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激励支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政府的政策支持。[1]自1999年国家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家政策后,我国日益重视并相继制定了有关政策以推动人才驱动创新模式的发展。其次是学校的激励。国内诸多高校响应国家号召,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措施层出不穷。[2]最后是企业的帮扶;随着更多高校加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合作范畴一步步得到拓展,企业能够为更多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经验与平台。国家、学校、企业三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支持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举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激励支持正是新时代下的产物。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受到的激励支持产生正面影响。
教育资源,是指学校在本科教育体系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所提供的可用资源。本研究参考姚春燕的研究,将文创产品开发纳入教育资源中。[3]激励支持直接影响创新创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有利于开发更具新意的文创产品,打造经济发展新“发动机”。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受到的激励支持对教育资源开发产生正面影响。
体验式学习,是指在富有情境性的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这种学习体验,将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性经验融洽于逻辑体系中形成抽象概念,再将这种抽象概念运用于下一次的创新创业实践中。[4]体验式创新创业是一种主动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类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主动体验式创新创业实践机会与平台。Kantor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创业会受到教育资源的影响。[5]这个结果与Clark等的研究结果高度一致。[6]同时,体验式学习已经被证明有益于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7]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式学习产生正面影响。
H4:体验式学习活动对创新创业实践产生正面影响。
疫情期间,“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迅速发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提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张丹认为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水平能引导学生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8]能力水平是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内在前提条件和发展基础。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5: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产生正面影响。
H6:能力水平提升对创新创业实践产生正面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从内外两方面因素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模型
(一)研究思路与目标 在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情况,编制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问卷》。由于疫情原因,取消上街拦截式访问、当场发放、回收问卷等方式,转而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通过线上填写调查问卷(“问卷星”)的方式收集所需数据,整理数据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当前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以及影响大小如何,并根据所得结论提出政策建议,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进一步发展。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主要基于传导路径视角,从外部、内部两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资源、政策支持、时代背景;内部因素凝练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大学生体验式创新创业学习。以上5个维度、加上创新创业实践情况,共6个维度为依据,22个题项,设计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及测试题项
1.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利用SPSS.23.0软件对问卷数据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当系数值在0.7-0.9之间时,量表的可信度较高。基于此,本文选取0.7作为信度合格的最低标准,问卷整体的值为0.769,各项目的值如表2所示,基本都高于0.7,表明各项目之间具有内在一致稳定性,问卷具有可靠性。
效度分为内容、聚合和区分效度。首先,通过KMO和Blartlett球性检验,得到KMO值为0.796,显著性概率值0.00<0.01,说明问卷数据充足度较高,适宜做因子分析,再进行因子载荷旋转得到各个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量均大于0.5,说明问卷数据内容效度较好。其次,各个因子的组合信度CR大于0.7,平均提取方差(AVE值)基本上大于0.5,问卷数据聚合效度良好。最后,针对问卷数据的区分效度进行分析。在表2中,表格中斜对角线为AVE平方根值,反映了各因子内部相关性;其余值为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反映了该因子与其他因子的外部相关性;根据Fornell和Larcker给出的标准,如果AVE算术平方根大于潜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绝对值,说明内部相关性要大于外部相关性,即潜变量之间是有差别的,数据的区分效度较好。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个因子的AVE平方根均大于该因子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最大值,说明问卷数据区分效度较好。综上所述,本研究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表2 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
2.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调查数据具有来源的同一性,因此本研究利用SPSS.23.0软件对问卷进行未旋转的Harman单因素检验以检验本研究是否存在影响研究结果的共同方法偏差,结果提取了6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54.675%,其中第一个因子的解释方差为19.113%,占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的34.957%,低于常用临界标准40%,这表明本研究测评数据之间相关系数不受共同方法偏差影响,研究结果真实可靠。
3.验证性因子分析
根据理论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本文为了验证理论模型中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AMOS软件,得到了模型关系路径图,如图2所示。同时,对模型中6个因子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模型拟合程度较高。
表3 模型拟合指标
图2 结构方程模型关系路径图
在上述模型拟合情况良好的基础上,检验本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具体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时代背景(β=0.778,ρ=0.000<0.01)对激励支持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激励支持(β=0.942,ρ=0.000<0.01)对教育资源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教育资源分别对能力水平(β=0.246,ρ=0.007<0.01)及体验式学习(β=0.938,ρ=0.000<0.01)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力水平(β=0.842,ρ=0.000<0.01)对创新创业实践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体验式学习(β=0.037,ρ=0.690>0.01)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产生微弱的正向影响但是不显著。即H1、H2、H3、H5与H6都成立,H4不成立。
表4 结构方程模型回归系数及显著性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传导途径,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揭示了新时代直接与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及影响作用大小。基于结构方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时代背景、激励支持和教育资源三者两两之间的正向作用十分显著,路径系数分别为0.778、0.942,然而教育资源对能力水平及体验式学习的正向作用虽然显著但是作用程度具有较大差异。教育资源对能力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246,对体验式学习的回归系数却有0.938,二者差距明显。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高校教育改革更加强调让大学生参与体验式学习,例如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充当工作人员等,却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相比于体验式学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正面影响不仅不显著还很微弱、回归系数仅有0.037,能力水平提升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产生显著、强势的正面作用,回归系数达0.842。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在于,一是在我国体验式学习经验难以转化成创新创业实践动力,部分大学生参与过体验式学习后反而更意识到创新创业的不易,进而萌生退缩之意,学习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吸收积累经验、总结不足也是导致转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和结果,随着大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水平以及对自身水平的认知能力,投身于创新创业大潮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创新创业能力也越来越强。能力水平与创新创业实践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促进关系。
(二)建议 基于以上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推动体验式学习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转化率,不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比赛并提供场地与定量资金支持,课内课程测试与课外比赛加试相结合,动员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加速培养优秀指导老师,定期进行指导,组织高校教师观摩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考核系统中。注重课程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创新创业知识的补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也同等重要,追求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不可取,要达到质与量的统一。
第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高校应当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元化合作模式,引导大学生整合利用社会以及互联网资源;同时,促使更多大学生参与老师带队、学校组织、企业主导或者国家发起的创新创业比赛或项目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鼓励学生参与市场调研中去,激发创业灵感,加强团队合作,摸清市场规律,在实践中促进自身能力水平全方位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