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代墓室壁画中“宴饮图”起源的初步探讨

2022-05-18 15:35王美欣
河北画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墓室墓葬壁画

王美欣

(山东艺术学院)

汉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也是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奠定时期。汉代墓室壁画是兴盛的丧葬文化和墓葬美术的杰出表现,汉墓室壁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将“真实”与“虚幻”结合,借助图像把事物变成不同的符号表现在壁画中。本文所探讨的宴饮图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符号,不仅再现了汉代人的饮食生活,也是汉代社会生活和礼仪文化的缩影。这样一个承载汉代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壁画,究竟是何原因出现并且成为墓室壁画中盛行的题材。

一、宴饮图的价值

民以食为天,这是贯穿古今不可变的人类生活的基础。自古至今,饮食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饮食也被先人列为文化艺术的范畴。饮食,不仅单纯的满足生理上的口腹欲望,还要讲究色、香、味,甚至饮食环境、礼仪、风俗等全方位的审美要求,同时还要与诗歌、音乐舞蹈等紧密结合,构成极具东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氛围。海德伦·梅克勒在他的书中提及:“宴饮,以一种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更矫情一点地说,我们完全能从餐桌上菜肴的变化、上菜的方式、礼仪的讲究上,看到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进步或者倒退,甚至是人类民主的进程。正是这些‘吃吃喝喝’,这些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和潮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甚至是精神气质。”据《周礼》《诗经》记载,从夏代农作物就已经有五谷,饮食器具开始多样化。古人不但在生前的生活享受着宴饮带来的口腹之欲和精神满足,在死后的世界中也同样对此有所期待。无论是早期文化出土的陶碗,夏商周时期的酒器,还是汉代随葬的食器或画像石、壁画上的宴饮图,无一不是在向我们展示出宴饮在死者死后世界中的地位。宴饮图像也成为了解汉代礼仪文化、社会信仰以及汉代人生死观的重要实物载体。

汉代社会经济繁荣,农牧业发展迅速,使饮食成为独立的行业,饮食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饮食的进步不但体现在日常百姓的生活中食物的丰富,在墓葬文化中也有表现。汉代时期,厚葬风气盛行,所谓“虚地上以实地下”,整个丧葬活动都具有浓厚的炫耀成分,炫耀必会导致有所夸大,目前所见的宴饮图并不能确定这便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虽会有真实的部分,但必然也有夸大和想象的成分所在。作为汉代墓室壁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在最早的汉代墓室中却并未出现有关宴饮图的绘画场景,而是在新莽时期的洛阳偃师辛庄壁画一处首次出现宴饮的场面,东汉前期在甘肃武威韩佐五坝山一处有宴饮图的场景,到东汉后期,经济迅速发展,厚葬风气盛行,导致了汉代丧葬艺术繁荣,墓室壁画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壁画题材增多,不只像早期壁画中侧重于对神的描绘和追求,而是更加把自身以及生活放在首位,随之车马出行、宴饮、乐舞场面成为主流,表现了汉代人对死后生活和世界的理想化追求,此时宴饮图开始广泛发展,且宴饮场面大多都出现在墓室的东西壁和顶部的重要位置,这足以体现出宴饮图像在墓葬中的地位。

宴饮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并不只是作为进食和饱腹而存在。宴饮图像之所以存在,并不只是因为它所描绘的画面内容和人物生活,图像之所以能够留存下来,其本身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不只有墓主人的生活再现,还包含着一定的礼仪和祭祀的活动情节,特别是在古代的中国,这种与礼仪结合的现象在古代中国尤为突出。在今日,宴请宾客也是讲究一定的礼仪,这无疑不是古人传承下来的礼。在中国的传统礼制中,宴饮具有礼仪的内容,归属于嘉礼,是用于融合人们之间关系和情感的礼仪。汉代时,儒家学说备受推崇,伴随着延续下来的乡饮酒礼,宴饮也成为了礼仪的一部分内容,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宴饮图固然受到了一定的礼仪的指导和约束。而乡饮酒礼并不只有宴饮这一内容,庖厨作为宴饮前的准备工作,乐舞则是宴饮中的观赏场景,这三个内容和而论之才能构成宴饮场合所具备的过程及其礼仪。宴饮在生活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以至于人们在处理死后的世界—墓葬中,在随葬的器物排列中,将饮食器占据大量的比例,从最早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碗,夏商周的青铜器,到汉代随葬的漆食器和墓室上出现的宴饮壁画,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宴饮在死者身后世界中的重要性。

我们从现有关于宴饮内容的壁画中,能够洞察到汉代的礼仪,宴饮图并不只是饮酒作乐、畅谈理想,从其饮食酒器的摆放、人物动作等中能够发现其有着尊老之礼,在洛阳偃师辛村壁画墓中,老人醉酒博戏,童子搀扶,且壁画中老人肉食丰富,享宴饮醉酒之乐,画面中情节描绘丰富,反映出了当时尊老风尚的礼仪。我们不难发现,宴饮图它带给我们的信息并不仅仅是在虚幻世界中,表达对真实的幻想和追求,能够让我们了解汉代人真实的生活并不假,更多的是在反映真实生活的背后,它还能够体现出当时的尊卑有别、礼仪制度等汉代人的思想。那这样的一幅能够反映汉人礼制和思想的图像,是如何产生,起源于哪里就受到了关注。是画师根据墓主人日常的宴饮活动而刻画,还是靠人们单纯的想象,还是根据固定的宴饮场景?这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与思考

目前学术界对于汉墓壁画的研究众多,但是单对于壁画中的宴饮图的研究和讨论较少,有关的讨论也只是出现在墓室壁画的文章和将其与庖厨图作为类似的题材探讨,并没有很详细的研究探讨。

对汉代墓室壁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对其进行专题性研究,比如宗教信仰、思想观念、艺术风格等。相关的资料有《望都二号汉墓壁画》《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密县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和壁画墓》等简报。重要的论文有庄伯和的《汉代绘画的发展与特色》,文章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对汉代墓室绘画的发展和风格进行分析;邢义田的《汉代壁画的发展和壁画墓》讨论了汉代壁与道德和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和壁画墓的出现以及它的意义为何等方面的研究;贺西林的《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等。二是对个别汉墓室壁画研究,探讨其艺术特点、发展变化等。程林泉、张翔宇的《关中地区汉代壁画墓浅析》对墓葬的形制、壁画内容以及区域特征作出研究。这些文章中都对宴饮图有所提及,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

学术界在研究宴饮图像时常常把它与庖厨图和乐舞图作为类似的题材集中探讨,汪小洋在《汉代墓葬绘画“宴饮图”考释》中,把乐舞图和庖厨图与宴饮图结合讨论,认为他们是一个组合,共同组成乡饮酒礼的礼仪内容。但专门对宴饮图起源问题探讨的文章仍然很少,较多讨论汉代墓室壁画的文章中稍有提及,并没有展开深入详细的探讨。相关文章中对宴饮图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生前家居、社会生活,如黄晓芬在《汉墓的考古学研究》书中,把墓室壁画分为五种图像,把宴饮图归类为生前图像一类,认为这是墓主人生前宴饮活动的另一种表现方式。类似的观点还有黄明兰、郭引强的《洛阳汉墓壁画》中,把庖厨和宴饮都看作是社会生活的范畴。《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明确指出宴饮图就是生前的场景。二是死后想象世界,如信立祥在《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中把宴饮图解释为地下生活的场面,认为宴饮图是墓主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想能够在死后的世界能继续以宴饮的方式享受富足的生活。日本学者曾布川宽也认为宴饮图像是墓主人想象中的仙境。

目前对图像的研究,具体到宴饮图的来讲,多数学者是将其出现归于对生前生活的再现或是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对宴饮图像内涵的解释也归于此。但是这些解释都没能够产生最终答案,无论是归为生前生活,还是死后想象的世界,都是把他们归属于墓葬本身之外的系统,都没能够从根本来解释宴饮图的起源问题。要研究宴饮图的起源,我们不但要结合当时的思想和社会层面的角度,还要把墓葬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墓葬本身的发展也许可能是能够发现宴饮图起源的重要依据。

三、研究宴饮图的意义

墓室壁画作为美术史研究的一个特殊部分,在艺术表现手段和题材表现都具有特殊性,对我们了解早期的绘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在保留下来的绘画作品对我们研究古代的绘画成就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些大部分都是宋元以后的成就,对早期的绘画艺术的了解还不够丰富,战国和汉代的帛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有细微的了解,却还不够深入,而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是我们了解中国早期绘画的重要资料。各个时期壁画的出土,都为了解汉代以来的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实物,研究时不仅能够联系文献资料,对各个时期的绘画成就有所认识了解,而且还能够认识到古代绘画在各个时期的变革以及传承。正如金维诺在《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书中提到:汉唐、辽金以至元明壁画的不断出土,为了解汉代以来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食物,是指不仅能联系文献,具体地认识各个时期绘画艺术的成就,而且弥补了早期传世绘画的缺失,能清楚地了解到古代绘画发展的一些重要环节,从而能较明确的认识古代绘画时期的变革以及传承关系。

早期发现的墓室壁画中没有太多关于叙事性的内容,像梁王墓和南越王墓等,所描绘的内容和装饰大都是具有象征意义并非叙事性。在西汉晚期开始,宴饮、庖厨、乐舞、车马这些场面开始以壁画的形式出现,不仅丰富了墓室壁画表现的内容,而且对之后的墓室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宴饮图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夫妇对饮图像具有深远影响。

对宴饮图的起源问题的研究讨论,有助于把墓葬放在美术史的角度下来研究理解。挖掘宴饮图从如何产生、发展到最后的衰退消失和这些变化最后的社会思想,探讨背后的社会因素和思想。研究宴饮题材的起源也能够为庖厨、车马等题材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

研究墓室壁画起源问题,首先应该把墓葬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研究,既要将墓葬作为一个整体,又要把墓葬作为一个独立发展的系统。本文尝试探讨墓室壁画宴饮题材起源的问题,既要认识到宴饮图在墓室中的位置,与其他随葬物品之间的联系,又要思考墓室作为一个独立发展的自我体系,自身的演变是否是促成宴饮题材出现的可能。前文中提及到从早期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盆、碗等相对粗糙的饮食石器,这时候的饮食只是为了饱腹,并没有出现礼仪的内容;到了青铜时代,食器在墓葬中占据数件,而且青铜器本身就被当时社会列入礼仪的范畴;直至汉代,墓室中不仅出现了随葬的饮食器,而且饮食图像也出现在壁画中。从最开始的随葬饮食器,到后来出现与之对应的宴饮图像,这一变化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宴饮图像的出现,是否是美术史发展过程产生的必然结果?

最后,当我们开始关注宴饮图中的礼制内容时,就已经开始有了宗教的色彩。宗教美术的特点是图像的表达依托于宗教象征体系存在,比如西王母的出现代表希望长生、观音代表普度众生,只有在这个体系中,图像才具有真实的意义。从这一角度来说,宴饮图具有宗教美术的特点。宴饮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性意味着宴饮图的宗教含义在汉代以最通俗的绘画表现而出现,不仅表达了墓主人的礼制,更是能够表现当时国家政权对汉人的礼制要求。

四、研究方法

从文中提及的有关汉代墓室壁画的研究来看,人们习惯于把叙事性强的图像与墓主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图像本身带来的深层意义,想要了解宴饮图的起源,单靠图像表层的含义是远远不不够的。我们不难发现宴饮图的人物组成并不复杂,发展的脉络也较为清晰,出现于先新莽时期,发展于东汉,这些信息都可作为研究其起源问题的重要材料。我们可以在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文献,结合考古材料,最大程度上接近历史,将图像与宗教、礼制相结合进行研究。

墓葬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壁画、随葬品、墓葬形制的演变是具有传承关系的。把墓葬内的变化作为研究重点,考虑宴饮图是否是随着墓葬内容的发展而出现。墓室的营造、随葬品的使用和摆放都鲜明地反映出古代人丧葬文化的礼仪,文中提及宴饮图除了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外,还有反映制度层面的因素。通过结合前人的研究方法和这个设想再来研究宴饮图的起源问题,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图像表层的意义了。

猜你喜欢
墓室墓葬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飞蛾”修复壁画忙
大连鞍子山积石冢墓室出土随葬玉器5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