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革命下中学地理教学与中国精神元素融合的策略研究

2022-05-18 20:21曾先武
民族文汇 2022年16期
关键词:第一课育人精神

曾先武

摘 要:以“课堂革命”为契机,挖掘地理课程中的中国精神元素为主的德育素材,运用于地理教学,达到育人目的。

关键词:课堂革命;地理教学;中国精神;融合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课堂也应该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信念,方才有内涵和张力,才有血肉和灵魂,才能是一节好课,符合时代的要求,深受学生喜欢。

地理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教育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仁者赋情,智者追风,地理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智慧创新势在必行。因此,地理教育需要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从有限课堂向无限课堂转变,从有效学习向高效学习转变。地理教育就是问道“天地人物事”,修道“德智体美劳”。[1]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德育素材,许多的中国精神元素,如长征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杂交水稻精神,等等。将这些中国精神元素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那么,地理课堂怎么传承文化、传承中国精神?怎么问道“天地人物事”,达到学科育人目的?笔者结合目前的“课堂革命”,挖掘地理课程里的中国精神元素,探讨地理教学与中国精神元素相融合的办法和措施,打造有知识、有趣味、融育人为一体的地理课堂。

一、开学第一课,播散中国精神之种

每个学期开学,教材内容不同,课标要求不同,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不同,都会面临开学第一课,“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面对这种情况,是直接上新课还是进行开学第一课的引导、介绍与教育?哪种方法效果最好?学生喜欢哪一种?特别是起始年级(七年级、高一)的新生,新学期开始的时候。

学生喜欢的课堂可以唤醒生命的潜能,激发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样的课堂上,孩子的情感渴望被激发,其心灵火花被点燃。这样的课堂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洋溢着成长的气息。[2]因此,开学第一课不要忙着上新课,可以进行教师个人、地理知识、学习方法、地理故事等的介绍,比如挖掘地理课程里的中国精神元素,展开介绍:从云贵高原到黄土高原——看长征的潮起潮落,介绍地理与长征精神;从孔明夜观天象到到载人飞船和北斗导航系统,介绍地理与航天精神;深圳的前世今生,介绍地理与特区开创精神等;也可以介绍地理与文化(服饰、民居、饮食、歌曲等)、地理与交通、地理与天气等。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可以选取不同的素材,精心制成课件,图文声结合进行介绍。通过这些介绍,在故事、趣味、知识中放飞了学生的情愫、开启了心智、激发了兴趣、点燃了火花,使其乐学、想学、好学,产生一种用学科知识为祖国做贡献的萌动,播下中国精神的种子,爱国爱家之情油然而生。

二、第一课堂,培育中国精神之苗

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要求的提出,课堂革命势在必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说开学第一课是淡妆,那么之后的地理课堂上就可以浓抹。以长征精神为例,在学习中国地理时,可以结合史地知识用图文、视频、故事等分析长征的原因、路线、意义。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地形、气候、河流等)、人为原因(交通、人口与城市分布、敌我兵力强弱、“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陕北根据地的建立等),路线(课件、视频等)转战南北,历经曲折,突出不易;长征中革命军人不畏艰险、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彰显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图文并茂、声文结合,学生沉浸其中,深深地受到感染,水到渠成地达到育人目的。

三、第二课堂,绽放中国精神之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中科院院士傅伯杰提到:地理学研究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是服务现在、预测未来。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态势之一就是从知识创造到社会决策,最终目标应是使地理学从知识、科学走向决策支撑。因此,“科学”“有用”就是地理学科的两大重要价值源泉,“学以致智”和“学以致用”就成为地理学科学习的两大目标支柱。

第一课堂学习只是获得间接认知,还需要走出教室,利用校内的地理实验室、地理社团、地理园地等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让其获得直接经验,学以致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渗透中国精神的德育内容,绽放出美丽的人性之花。例如在手绘创意地图大赛中,学生绘出“抗击疫情 中国行动”中国疫情图,讴歌最美逆行者的抗疫精神,培养孩子责任和担当意识。

组织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加勤奋,报效祖国的决心更加坚定,更有责任和担当意识。当社会上万千公民通过地理教育而具有了高阶的地理素养和思维的时候,人类应对疫情就更有效,也更从容。

四、第三课堂,结中国精神之果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积极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 因此,还需要把学生引到校外的“第三课堂”的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去听、看、试、学、思,在情境中感知,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及其变化之后,引导学生到田间地头观察水稻,请农民介绍水稻的生长习性、栽培条件(农业区位),对比解放前后亩产量的变化,学生惊叹杂交水稻的神奇(区位条件变化——科技水平),解决十四亿人吃饭问题,袁隆平等科技工作者光辉形象也就印在心田,钦佩之情顺然而生,自觉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伟大理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达到学科育人目的。

总之,生活中处处都是地理,日月星辰的运行、山川河流的形成、天气气候的变化、冷锋暖锋的运动、舌尖美食的差异、一花一树的生长、一屋一房的修建等,“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都蕴含着地理学问和人生道理;生活处处都有美,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地理课程处处都有中国精神元素、育人的素材,我们要善于去挖掘、去发现,并把它与地理教育相结合,与地理教材相结合,与教育对象相切合,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神奇、地理之美好、祖国之美丽,让地理课堂之“红花”越开越艳,让地理学习的全过程变成令学生愉悦的美好之旅、精神之旅、幸福之旅,让地理教育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这样的课堂才有灵魂、有深度,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有魅力,学生才会喜欢。

参考文献

[1]邵英.面向未来的地理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3):1,16.

[2]吳筱梅.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9:5.

[3]刘建林.打造“三个课堂”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21-6-15(10).

猜你喜欢
第一课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上好“开学第一课”
毕业第一课:钱钱钱钱钱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拿出精神
科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