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学
【摘 要】为推进名师工作室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浙江省义乌市一直致力于名师工作室实践研究,引领、辐射、带动义乌市教师的专业成长,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一个管理办法”“五项运行制度”实践,破解了名师工作室建设中遇到的难点、热点及共性问题,为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提供了义乌样本。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 管理办法 运行制度
名师工作室不是教研组,也不是课题组,而是传承或发展名师教育思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院。通过工作室学习共同体建设,可以发挥成员的引领作用,打造工作室团队品牌,带动更多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成员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的形成。目前,浙江省義乌市第四届名师工作室共46个,导师90名,编内学员900名,编外学员约3000人,网络学员约10000人。每个名师工作室由县级及以上名师主持,以首席导师姓名命名,吸纳义乌市同一学科领域15名骨干教师和5名新教师组成。为了实现工作室首席导师的自我突破和核心成员、骨干成员的跨越式成长,有效激发工作室成员在“自由成长”和“自主发展”状态下的成长内驱力,义乌市积极开拓创新,形成“一个管理办法”“五项运行制度”的基于实效的规范化、内生式名师工作室运行新机制。
一、一个管理办法
《义乌市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是为了保障义乌市“名师工作室”健康高效运行而制订的。首个管理办法于2011年5月发布,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义乌市教育局在广泛征求上一届名师工作室首席导师意见的基础上,分别于2015年12月和2017年12月两次修订,经义乌市教育局党委会讨论通过后颁布。第一次修订主要增加了学员(含编外学员)的数量和活动经费;第二次修订进一步增加了学员(含编外学员、网络学员)的数量和活动经费,提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研训活动,建设一个互动生成、多方共赢的名师工作室研修生态文化圈,每个名师工作室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研修要求,选择适用、好用的网络平台,并开展相应的研训活动。
《义乌市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包括指导思想,“名师工作室”任务,“名师工作室”导师的条件、权利与职责,“工作室”学员选招条件、权利与职责,措施保障和其他共六个方面;强调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创新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创设骨干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强化名师队伍建设,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义乌人民满意的教育;规定名师工作室主持导师任期3年,在任期内“带好一支队伍、抓好一项研究、出好一批成果”,努力提高学科教育教学水平;明确由教育局和市教育研修院负责对“工作室”各项工作的管理和考核;要求名师工作室所在的基地校要为导师开展工作办实事,在落实工作条件、安排工作时间和协调工作关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给予导师适当的工作津贴;强调工作室成员参与活动,各相关学校参照市级教研活动批准。活动经费由义乌市财政局在培训专项经费中拨付导师所在学校,专款专用管理。
二、五项运行制度
1. 三年一届审批制
名师工作室选聘义乌市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级教师、地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为首席导师,要求首席导师能够在教学、教研、教改实践中提供成功典型,能够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实践经验有明晰的认识,抱有强烈的品牌自信和推广意识,对教师队伍建设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强烈的辐射、带动意识,能够在个人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投入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工作中。
首席导师任期3年,期满后须重新申报,这种动态管理方式不断激励首席教师弘扬高尚师德、提升教学技能、提高科研水平。名师工作室组建前,教育局副局长、人事科长召集部分专家进行座谈,对名师工作室首席导师人选进行充分酝酿,教育局研究决定后以正式文件形式公布。
2. 首席导师负责制
义乌市名师工作室实行首席导师负责制,享有自主聘用顾问、遴选核心和骨干成员及考核成员的权利,剔除和补选成员的权利,自行选择研究方向和培养方式的权利,因此,工作室首席导师要有较高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能力,能够了解工作室的运行模式,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为工作室成员发展制订培养方案、组织培训活动。
名师工作室挂牌在首席导师所在的学校。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乡教师在彼此关照中更能发现问题,也更有利于梳理和总结问题,促进教学研究的发生,每个工作室面向全市选择20名同学科优秀中青年教师、新教师(其中,首席导师所在校不超3人,农村学校不少于8人,新教师不少于5人)作为编内学员。工作室在首席导师和导师的引领、示范下,通过独立实践、共同协作、观念分享,实现同伴互助和团体进步。
3. 每月一次活动制
名师工作室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教科研成果。前两届,我们规定至少保证两周一次活动,活动包括读书研讨分享、教学诊断指导、课题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等多种形式,在合作探究的文化氛围与反思性实践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形成有价值的、基于实践的教学反思,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近两届,我们规定名师工作室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研修活动,每次活动要有简要记录。目前的活动主要有七种形式:(1)主体参与互动对话式;(2)课堂观察现场诊评式;(3)自主反思网络交往式;(4)追踪引导课题研究式;(5)送教下乡能量辐射式;(6)跨学段纵向同课异构;(7)跨学科横向同课异构。每次活动要最大限度地提升成员的参与度,要有关联性和主题性,使活动产生持续的效益。
4. 专项经费划拨制
2010年5月,义乌市教育局批准成立了9个首届学科带头人工作室,旨在解决学科教学的实际问题,带动青年教师发展和区域内学科教学水平提高,每个工作室每年活动经费1万元。2013年5月,教育局批准了15个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通过团队活动,助推了教科研成果生成和名师成长,每个工作室每年活动经费2万元。
2017年,义乌市批准了第三届名师工作室45个,并且全部加入浙江省第二轮名师网络工作室项目,依托浙江名师网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空间建设、资源共享、主题研修等各项工作室建设,大幅度分类增加名师工作室活动经费,“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每年预算专项经费5万元,“金华市名师工作室”每年预算专项经费3万元,“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每年预算专项经费2万元。
5. 三类四等考核制
为了发现典型、树立榜样,提高工作室活动质量,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根据有关考核方案以详实、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方式,对名师工作室进行年度过程性评价,年度考核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考核分特级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室三类排名,前30%为优秀工作室,其首席导师为优秀导师,其余总分不低于70分的工作室记为良好工作室。若总分低于60分则记为不合格工作室,对连续两个年度的考核评价均为“不合格”的工作室,将终止其运行并摘牌,對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成员,也将终止其成员资格。优秀工作室的主持导师为优秀导师,名师工作室学员的考核由首席导师负责,优秀比例控制在20%以内。优秀导师和优秀学员由教育局发文表彰。年度考核为良好及以上等次的工作室首席导师,将在义乌市名优教师年度考核中加分鼓励。
三、成效与反思
义乌市名师工作室秉承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理念,探索了一套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培养培训机制,培养了一批致力于教学和教科研工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名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后备力量的教师梯队。义乌市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一个管理办法”“五项运行制度”,提高了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教学创新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了一批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技能精湛、教书育人业绩突出、师德高尚的教学能手、科研专家,有力促进了义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但义乌市名师工作室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产生一些新问题,亟待用新思维、新办法来加以解决。
一是名师工作室数量分布不均衡。由于义乌市名师在学段、学科上分布不均匀,造成名师工作室在学段、学科上分布不均匀。义乌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十五条措施》,计划三年内引进、培养100名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省教坛新秀、地市级及以上名师,依托市外名师建立10个“柔性”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二是名师工作室活动开展难,全员发展难度大。名师工作室成员分别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在同一层面搞活动,难于有深度的交流。义乌市积极依托工作室平台,使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发扬自身优势,补短板,实施抱团式学习,实现共同进步成长,让每一位学员得到充分发展,解决学员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是名师工作室成员活动参与率不能保证。由于各校的教研活动时间不同,教师外出参加工作室学习须请假,存在工学矛盾,因此,每次活动的参与率很难保证,活动的受益面窄,效益自然就下降。
四是名师工作室活动高质量谋划不够。如何将工作室成员日常的碎片化、间歇性学习转化为模块递进式学习,使每位工作室成员的学习系统化,具有层次性、发展性、持久性。
如何做到更专业化、科学化的名师工作室运作模式,如何推进城乡队伍建设优质均衡,形成一批名师工作室内部成功实践案例,是必须进一步思考的关键议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