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博物馆馆藏魏晋万鳣、儿鱼、飞鱼和鱼画像砖赏析

2022-05-18 22:44周生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5期
关键词:画像砖新店勾勒

周生霞

摘 要: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是敦煌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墓葬群,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墓葬,出土了种类繁多、题材广泛的画像砖。文章展示一组敦煌市博物馆馆藏奇特鱼图案的画像砖。自古以来鱼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常见的吉祥物,古时人们普遍相信鱼有消灾功能,所以才纷纷在墓室里放置鱼图案的画像砖,以求辟邪。

关键词:敦煌市博物馆;画像砖;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09

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盛行,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而河西地区相对比较稳定,于是中原人士纷纷移居河西。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敦煌及其周围地区的墓葬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画像砖墓。

敦煌画像砖是一种建筑饰件,以墓葬照墙为施画区域兼及内室,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神禽灵兽及历史故事为主,多数是一砖一画,笔法简练,形象生动,在中国古代艺术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位于市区东南五墩乡新店台村南1000米、杨家桥乡鸣山村佛爷庙湾东1500米的祁连山山前、三危山山北的戈壁之上。墓群平面分布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绵延20千米,南北纵跨5千米,分布面积约100平方千米,是敦煌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墓葬群,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墓葬,这里出土了种类繁多、题材广泛的画像砖。本文为大家展示一组敦煌市博物馆馆藏的奇特鱼图案画像砖,通过下文一件件古朴的画像砖,可以切身感受古代敦煌民俗艺术的魅力。

万鳣画像砖(图1),晋朝时期,长30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万鳣画像砖(图2),晋朝时期,长30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图1、图2画像砖均呈长方形,四周勾绘赭色边框。在砖面所绘图案处,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线勾勒,再用红、黄、绿彩绘画出图案。画面位于砖中部,形状类似鲤鱼,上下颏均有须,身上用菱形线条勾勒出鱼鳞的形状。背鳍处生有一对羽状鸟翼,腹部下方有双足为鸟爪状。图1头部图案向右,在砖的右上角处墨书“万鳣”兩字。图2头部图案向左,在砖的左上角处墨书“万鳣”两字。

万鳣墨绘砖(图3),西晋时期,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出土。画像砖呈长方形,四周勾绘黑色边框。在砖面所绘图案处,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线勾勒。画面位于砖中部,形状类似鲤鱼,但鱼吻下翘尖长,身上用菱形线条勾勒出鱼鳞的形状,腹部下方有双足为鸟爪状,图案头部向右。

万鳣墨绘砖(图4),西晋时期,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出土。画像砖呈长方形,四周勾绘黑色边框。砖面所绘图案处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线勾勒。画面位于砖中部,形状类似鲤鱼,上、下颏均有须,身上用点状图案画出鱼鳞形状。背鳍处生有一对羽状鸟翼,腹部下方有双足,足呈鸟爪状,图案头部向左。

万鳣画像砖(图5),魏晋时期,高4厘米,长29.2厘米,宽14.1厘米。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出土。画像砖呈长方形,四周勾绘红色边框。砖面所绘图案处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线勾勒,再用红、黄、土红彩绘画出图案。画面位于砖中部,形状类似鲤鱼,上下颏均有须,身上用菱形线条勾勒出鱼鳞的形状。背鳍处生有一对羽状鸟翼,腹部下方有双足,足呈鸟爪状,有一口非常锋利的牙齿,眼睛圆瞪十分凶猛,图案头部向右。

万鳣画像砖(图6),魏晋时期,高4.2厘米,长29厘米,宽14.5厘米。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出土。画像砖呈长方形,四周勾绘红色边框。砖面所绘图案处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线勾勒,再用红、黄、土红彩绘画出图案。画面位于砖中部,形状类似鲤鱼,上下颏均有须,身上用菱形线条勾勒出鱼鳞的形状。背鳍处生有一对羽状鸟翼,腹部下方有双足为鸟爪状。图案头部向左。

图1~图6中这种看似既可以天上飞又可以水中游,还可以在陆地上行走的海、陆、空三栖生物,似鱼非鱼,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出现过。《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少咸山再向北二百里,叫作狱法山。瀤泽水发源于此山,向东北方向流去,注入泰泽。水中生长很多?鱼,它的形体同鲤鱼相似,但却在腹下生长着一双鸡足,人们吃了这种鱼的肉,可以治疗疣肿。但是《山海经》中记载的这种?鱼虽然长着一双鸡足却并没有生出鸟的翅膀。我们了解在图1、图2两块画像砖上有非常清楚的榜题“万鳣”两字,也就是说这种生物被称作万鳣。

鳣,“鲟鳇鱼”的古称,古同“鳝”。古代典籍中记载与其相对应的动物有两种:一种被认为是大鲤鱼,《说文》:“鳣,鲤类也。”郑玄笺:“鳣,大鲤也。”将鲤和鳣互训,也把二者视为一物。晋朝崔豹《古今注》:“鲤之大者曰鳣。”清代王夫之《诗经稗疏·提要》:“于鱼则辨鳣之即鲤。”《诗·卫风·硕人》中孔颖达疏:“《释鱼》有‘鲤、鳣,舍人曰:‘鲤,一名鳣。”《尔集》:“鲤、鳣为一鱼。”

另外一种则认为是鲟鱼。郭璞《尔雅·释鱼》注“鲤”曰:“今赤鲤鱼。”注“鳣”则曰:“鳣,大鱼。似鲟而短鼻,口在颔下,体有邪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淮南子·汜论训》高诱注:“鳣,大鱼,长丈余,细鳞,黄首白身,短头,口在腹下。按鳣似即鲟科之鲟鱼。罗愿《尔雅翼·释鱼一》:“鳣,大如五斗奁,长丈,口在颔下,长鼻软骨,肉黄。”陆佃《埤雅·释鱼》:“鳣,肉黄。鳣大鱼似鲟。口在颔下,无鳞,长鼻软骨,俗谓之玉板,大者长二三丈。”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鳣鱼》:“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无鳞大鱼也。其状似鲟,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长有须,其口近颔下,其尾歧。”

图3所绘的生物生长着长而尖的鼻子与现在的鲟鱼类似,图5所绘生物生长着一口锋利的牙齿,除图3、图5以外,其他画像砖上的生物身形都与鲤鱼相似。所以这种叫作万鳣的生物到底是什么?目前并不确定万鳣是否是指万能的鳣鱼,即古人想象出来的一种生物。据说这种叫万鳣的生物常常会出现在旱涝以后受灾地区的水里,它的肉可供人们食用,并且取之不尽,白天割掉以后晚上又会重新长出来,一直伴随灾情过后就会消失。关于万鳣的这种想象正是包含了古人的智慧与美好的愿望。

儿鱼画像砖(图7),魏晋时期,高3.9厘米,长29.1厘米,宽14.2厘米。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出土。儿鱼画像砖(图8),魏晋时期,高3.6厘米,长29.3厘米,宽15厘米。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出土。图7、图8画像砖均呈长方形,四周勾绘红色边框。砖面所绘图案处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线勾勒,再用红、黄、土红彩绘画出图案。画面位于砖中部,儿鱼人首,耳、眉、眼、鼻、口五官清晰,头发为黑色长发。头部上仰,鱼身、背、腹各有两个鱼鳍,身上用菱形线条勾勒出鱼鳞的形状。图7图案头部向左,图8图案头部向右。

儿鱼画像砖(图9),晋朝时期,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5厘米。画像砖呈长方形,四周勾绘黑色边框。砖面所绘图案处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线勾勒,再用红、黄、绿色彩绘画出图案。画面位于砖中部,儿鱼人首,眉、眼、鼻、口五官清晰。头部上仰,鱼身、背、腹各有两个鱼鳍,身上勾勒羽毛状花纹。图案头部向右,砖右下角墨书榜题“儿鱼”(“儿”为繁体字)。

据《山海经卷一·南山经》记载,青丘山中还流出一条河流,这条河流的名字叫英水,向南流去注入即翼泽中。水中有很多赤鱬,这种鱼的形体与普通的鱼一样,之所以叫作人鱼,是因为它有一副人的面孔,它的声音很像鸳鸯的叫声,人们若吃了这种鱼的肉,便不会生疥疮。《山海经》中所记载的这种人鱼应该就是鲵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娃娃鱼,正是画像砖中所绘的儿鱼形象。

飞鱼墨绘砖(图10),魏晋时期,长33厘米,宽16.4厘米,厚6.3厘米。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出土。画像砖呈长方形,四周勾绘黑色边框。在砖面所绘图案处直接以墨线勾勒出鱼的图案。画面位于砖中部,图案头部向左。

《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钟山再向西90千米的地方,叫作泰器山。观水发源于这座山,其水向西流淌,注入流沙,水中生长着很多文鳐鱼,这种鱼的形状同鲁鱼相似。它长着鲁鱼的身子,却生着鸟翅膀,身上有仓色的花纹,白色的头部,红色的嘴巴,常常于西海活动,又畅游于东海,在夜晚成群结队地飞翔,发出的叫声像鸾鸟的啼叫,它的肉酸中带甜,人们吃了这种肉,可以治疗癫狂症,它一出现天下就会五谷丰登,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最早把鱼与丰收相连在一起的原始符码,表达了先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展望。

《山海经·西次四经》记载中曲山再向西130千米的地方,叫作邽山。蒙水发源于这座山,其水向南流去,注入洋水,水中生长着很多黄色的贝类和蠃鱼,这种鱼长着鱼的身子,生着鸟的翅膀,发出的叫声像鸳鸯的鸣叫,它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发生大水。《山海经·东次四经》还记载由钦山再向东南100千米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子桐山,子桐水滔滔西流,注入余如泽。水中生长着很多?鱼,它的形体与一般鱼相同,却长着鸟的翅膀,它自由出入水中,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发出的叫声似鸳鸯啼鸣。这种鱼的出现预示着雨水稀少,天下将会大旱。

根据《山海经》记载长着翅膀会飞的鱼有很多种,而它们的出现又会带来不同的景象。当时人们把这种飞鱼形象放在墓中,应该是把它作为灾难的先兆物,希望在不可测的灾害来临之前,能有冥冥之中的预兆,可以认识规律并顺应规律而避祸迎祥。

鱼画像砖(图11),晋朝时期,长33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出土。鱼画像砖(图12),晋朝时期,长33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佛爺庙湾—新店台墓群出土。图11、图12画像砖呈长方形,砖面所绘图案处先涂白色底,然后以墨线勾勒,再用红、黄彩绘画出鱼的图案。画面位于砖中部,图11图案头部向右,图12图案头部向左。

自古以来鱼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常见的吉祥物,其代表内容丰富且历史悠久,还是丰足、自由、情爱的象征。由于“鱼”是“余”的同音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有余”或“富裕”是人们共同的诉求。于是“有鱼”便等同“有余”,进而成为“富裕”的“裕”,鱼象征着富贵,又因为鱼是先民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带给人以生存的希望,因此鱼被古人奉为辟邪消灾的守护神。除此之外“鱼”能在水里逍遥自在地游弋,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往来于江海湖泊不受任何羁绊,“如鱼得水”满足了古人对于自由、安逸生活的向往,抒发人们内心对于美满、幸福、闲适生活的渴望。古人一直相信天河与地川是相连的,因此鱼也就成了大地的载体和沟通天地间消息的信使。鱼尾与燕尾相似,鱼便自然地过渡成鸟一样的动物,由此鱼与雁共同生成了书信的转喻文本,并作为忠贞不贰的爱情的象征,比如“凤凰双栖鱼比目”“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还有后来我们熟知的“鲤鱼跳龙门”这一传说,借鱼言志、以鱼化龙来形容科举及第,正是先民对鱼的这种图腾崇拜,人们普遍相信鱼有消灾功能,所以,才纷纷在墓室里放置鱼图案画像砖,以求辟邪。

猜你喜欢
画像砖新店勾勒
夏天的形状
春天
《河西画像砖艺术》出版
两汉时期画像砖流变考论
敦煌晋墓画像砖研究
生菜有道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饰艺术研究
“IKEA”的地铁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