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悦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各地兴建了大批建筑物,各种规模的建筑企业不断涌现出来,极大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对整体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更加突显了资质管理的重要性,促使企业在危机感的压力下,切实加强对资质的管理,不断提升自身施工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但在建筑企业资质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企业资质管理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改革方向;认识与思考
在建筑领域,企业的资质对于整个建筑施工质量可起到决定性作用。我国对建筑企业资质的管理,旨在提升企业整体质量,维护建筑行业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我国建筑事业长远可持续发展。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行业分割较为严重,管理模式较为单一,资金投入力度和专业人才比例不足等。这就导致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力度不足,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资质管理的积极作用,对整个建筑市场的规范运作起到一定阻碍。
一、建筑企业施工资质管理改革的重要影响
(一)促进建筑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在建筑企业中,其自身综合实力主要由施工水平、企业信誉度、内部管理水平、人员情况和财务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所决定,而建筑企业资质则是衡量施工企业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建筑企业中,其施工资质的高低和类别可直接决定该企业今后发展水平。在改革之后,由于资质等级被压缩,资质标准得到简化,准入限制被放宽,对于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均进行合并。为保证自身实现长远稳定发展,这就促使建筑企业从施工水平、管理水平和人员资质等多个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从而更高的提升企业施工资质,促使建筑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二)对建筑企业组织结构造成影响
现阶段仍有很多建筑企业受到经济发展以及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组织结构模式较为单一,不利于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在建筑行业中,行业壁垒现象较为严重,受投资导向影响较大,导致建筑企业的结构很多呈现扁平化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状态较为单一,还停留在施工中,对于企业来说,虽然大量承接土建工程导致企业规模有所扩大,但由于组织结构较为单一,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而在资质改革之后,对企业人员的专业标准要求有所增加,企业应注重引入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注册人员、基层现场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技术工人,细化企业组织架构,重视培养自有人才,杜绝以往挂靠、外借现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产生影响
在建筑企业中,由于同类型企业数量较多,导致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只有积极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不断展示自身良好资质和形象,以资质高低作为开展竞标时的重要依据,保证自身一直处在高资质的水平中,才能更好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在资质改革之后,企业需重视工程项目管理,提升自身盈利能力,扩大企业净资产规模,积极应对动态核查,维护企业相关资质信息,如施工业绩、注册专业人才数量、业绩等,不断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对利润指标和生产产值的关注度,来真正提升自身资质,从而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四)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产生影响
传统建筑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仅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作为战略重心,对其他方面重视程度不足,在战略的制定中存在较大不足之处。而在新一轮的建筑企业资质改革趋势下,企业应在经营方向、发展战略上及时调整,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奏,最终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在开展企业发展战略的谋划及制定过程中,需将企业环境、企业施工水平、企业过往业绩、企业信誉情况以及企业人员组成状况和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等各方面内容要求更加细化,对于企业的报价水平以及财务能力等,也需纳入其中,来全面提升企业在发展战略制定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带动企业资质的不断提高,更带动企业资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建筑企业在资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分割较为严重
在建筑行业企业资质管理中,对于资质划分出三个序列,即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以及施工总承包。其对建筑行业中的社会分工做出详细的划分,有利于建筑行业有秩序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规定对于建筑企业的层次和类别划分较为严格,导致建筑企业只能在其申报并通过审批的经营类别内进行经营,灵活性较低,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以施工资质中特级资质为例,尽管类别相较于曾经有所减少,但由于其涵蓋面积较为广泛,涉及到铁路、民航和交通等多个方面,在资质审批上较为复杂。这就导致各个行业只对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因素加以考虑。而资质处于同一类别的企业只能在相同的业务范围内展开竞争,不利于企业拓宽业务范围,不利于建筑企业长远发展。
(二)管理模式较为单一
当下,在建筑企业开展资质管理中,管理模式单一是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在资质管理中,政府越位现象较为严重,建筑企业在资质管理中仍旧以政府主导为主,在进入到建筑市场前,需先进行自身综合实力的申报,如人力、财力等,在得到批复之后才能进入市场开展各项生产经营。这种管理模式对于规范建筑市场,扶持大型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由于政府的限制因素较多,导致很多资质较高的企业竞争动力不强,企业惰性较大,不重视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仅依靠资质来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部分中小企业虽自身实力较强,但由于资质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导致发展空间受限,不利于建筑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三)资金和专业人员缺乏
在建筑企业中,资金的投入力度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直接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很多建筑企业中,依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程度较低,资金投入和人才引入的力度不足,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据大多数,尽管对于解决就业问题起到一定程度的助力,但对于建筑企业整体资质提升起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三、建筑企业开展资质管理应遵循的相关原则
在建筑企业开展资质管理的过程中,为更好的减少由于内部以及外部因素所导致的影响资质管理水平提升的问题,需在开展资质管理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资质管理的积极作用,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再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遵循。
一方面,建筑企业在开展资质管理的过程中,需加大对先进管理制度的引入力度。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也在不断上升。建筑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更应积极与国际接轨,来适应时代发展所需。在发达国家中,对于建筑企业中人员的执业资格要求较高,建筑企业人员需具备相关从业资格证才能在建筑项目中进行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执业制度已经广泛普及,并已经形成制度化要求。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不规范之处,如建筑项目备案执业人员与实际建筑项目中担任主要管理人员存在人证不一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资质管理原则中,应严禁这类违法违规现象的产生,来提升执业资格制度的规范性,促使我国建筑企业在资质管理中朝向制度化以及规范化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职能部门来说,需加大对于建筑企业资质管理的监管力度,相关部门需对建筑企业的资质条件以及其在资质申请中所提供的各项材料真实性进行严格的审查以及核实,强化对其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违规挂靠,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
四、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改革方向的认识与思考
(一)提升企业员工对于自身信誉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企业中,企业的信誉度对于企业今后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负责人提升对企业信誉的重视程度,积极转变传统落后思想,在重视自身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更重视企业信誉的不断提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严格审查企业在合同履行情况、安全生产以及工程质量相关方面内容,更要加大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管理以及工程质量的管控力度,提升建筑企业信誉。在建筑企业内部,更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将建筑企业资质管理的相关内容加入到培训内容中,促使其在企业资质的前提下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更要加强对政府相关部门规定的宣传普及力度,确保员工对规定中各项禁止行为加以重视,提升员工对于企业资质管理的重视程度。
对于企业的资质证书,要做好保管工作。建筑企业由于涉及到的项目多、区域广,正本以及副本在经营或者招投标中均會涉及到,其使用率较高,一旦遗失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影响。因此,需安排专人负责保管及证书使用登记工作,坚持一事一用原则,严格控制资质证书的使用范围及借出时效,防止出现非法转让以及倒卖建筑企业资质证书情况。更要做好资质证书的年检工作以及变更工作,一旦证书上的信息涉及到需要变更的问题,要及时告知使用部门,并同时向发证部门提交变更申请材料工作,保证资质证书得以正常使用,更好的为企业日常经营提供服务。
(二)引入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当下,建筑企业在资质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集中表现为当建筑企业达到资质升级标准时却不一定能得到升级,若企业因出现违规操作而需要被降级时也不一定会被降级,这就使得很多级别不高的企业丧失升级积极性。这种固化的管理模式会极大的降低建筑企业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开展建筑企业资质评级的过程中,应综合考量其资金情况、人才水平、施工水平和信誉度等多个方面,更要关注建筑企业今后发展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企业资质的等级升降,避免出现资质较高的企业不注重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一昧吃老本情况,更避免实力较强,但是资质较低的中小企业丧失创新自身的积极性,综合提升我国建筑市场的资质管理水平。
1.明确资质评定目标
在建筑市场中,对于级别不同和专业不同的建筑企业都会设置最低资质相关标准,这在资质管理中占据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企业中,企业资质占据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建筑企业资质不足,将无法进入市场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开展资质评定的过程中,建筑企业的施工水平是其中重要的评定标准,其可直接决定建筑企业的资质等级高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若建筑企业自身实力较强,且在发展中已经取得较好成绩的企业,可自主提出升级申请。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之下,积极树立长远发展目标,明确工程总承包资质目标,并对目标进行深化和细化,分阶段逐步完成,为今后建筑企业资质等级评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施信息化管理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模式,已被政府职能部门广泛运用到监督企业生产的管理中。而建筑企业在开展资质管理时,更应积极引入信息化,来转变传统人工管理的局限性,提升管理高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我国最新出台的有关于特级资质规范内容中,已经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管理规范中,促使各个建筑企业在开展资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的提升管理水平,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对于企业来说,需做好管理平台信息化建设和维护,将工程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管理等均纳入到信息化管理平台中,使得建筑企业在资质申报中符合相关需求,推进企业资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更符合资质申报中有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内容。
3.提升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引入多元化的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由于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与其财务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资质管理中,建筑企业的银行授信额度以及融资能力等均被纳入到资质评估的考核中。因此在开展资质管理的过程中,需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升企业资金自筹水平和资金利用率,增强成本风险管控意识,带动建筑企业中资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建筑企业积极搭建信息一体化平台,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将各项业务放入平台中进行资源共享和集中处理,提升效率的同时更有助于财务报表实现规范化,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将财务管理中的核算管理、报销管理、以及预算管理和企业各项业务进行对接,实时获取企业各项经营数据,提升财务管理的时效性。
(三)重视人才的积极作用
在当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建筑企业资质评定的过程中,由于资质评定指标涵盖多个方面,如企业资金水平、盈利水平、注册人员需带执业业绩等,这些都会对企业的资质评定结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也对建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认识到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强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建筑企业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招聘渠道,择优引进企业战略发展所需、专业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设立员工“职业发展、职务晋升、薪酬进级”三大激励体系,为人才成长提供畅通的职业生涯发展渠道。健全和完善项目经理、技术专家、首席技师等相关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着力提高员工待遇。通过广泛组织开展学术讨论、技术交流、观摩学习和技术比武等多种活动提升员工业务技能及企业的综合水平、综合实力。
在提升人员综合素养的过程中,需重视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在企业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对于即将开工的项目,重视其项目班子成员的人才选拔,对其资质严格评定和把关,对所有涉及到该项目的人员资格要进行整合和评定,发现不符合规定的,需及时进行整改,并追踪整改结果,提升建筑企业中专业人才的占比,从而保证建筑企业施工质量。在资质评定中,针对建筑面积或者工程合同价的不同,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与之相匹配的职称以及相关施工现场管理经验。更要重视个人业绩的重要作用,认真保存资料,将业绩及时备案,以备日后升级维护资质使用。在工程项目完成后,要及时上报建设厅,及时备案,让业绩成为实实在在的业绩,才能在维护和管理企业资质时从容应对。
五、结语
现如今,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大,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提升自身资质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促使企业长期处在良性循环发展状态。企业资质管理作为决定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受到建筑业企业的高度重视,通过提升员工对于企业信誉的重视程度,打破行业分割;引入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来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打造专业水平较高且道德素养过关的技术骨干队伍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来真正提升建筑企业的外部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带动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增.当前我国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0(22):84-85.
[2]吴静,严小丽,李桃.区块链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经济,2020,30(07):49-53.
[3]刘宇龙.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现状与未来探讨[J].中国市场,2020(04):126+193.
[4]范颖.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8(52):172-173.
[5]孔委.对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3):297-298+301.
[6]李水林.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浅析[J].市政技术,2018,36(06):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