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会彪
摘 要:全球一体化的冲击让世界经济逐渐成为整体,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制造企业发展的质量不仅关系到经济效益,更关系到社会效益。而今,经济下行的压力让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严峻,竞争愈发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制造企业必须从内部出发,从资金上、管理上出效益,才能够脱颖而出,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成本核算与管控成为了制造企业不可避免的课题。目前,已经有诸多制造企业逐步认识到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并在日常运行中积极践行其理念,但由于缺少经验,成本核算的侧重点把握不牢,导致其成本核算管控结果与理想状态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从成本核算管控的概念出发,分析当前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共性问题,并结合实际尝试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希望能够帮助制造企业更好地展开成本核算工作。
关键词: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管控
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制造工艺和业务管理为主要竞争面,但是在普遍制作精良的市场环境面前,这些已不足以成为制造企业的噱头。从当前的理论建设来看,针对成本核算管控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细化到制造企业的并不充实,制造企业在实际的成本管控中理论指导作用不明显;从实践上来看,制造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成本工作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竞争优势不断削弱,急需形成新的核算体系。此外,与制造企业成本息息相关的采购活动,会影响到企业的库存成本,如若管理不善,严重者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甚至是生存。本文对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企业丰富相关成本管理理论,为制造企业总结经验,还能够指导其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成本核算与管控概述
所谓成本核算,即是对生产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形成所进行的会计核算,是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环节,它能够为成本管理分析和管控提供基础的数据信息。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确定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存货计价、计算销售成本和确定收益,还是为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做支撑等;二是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是以各种、各批、各生产步骤产品作为对象,还是以各责任单位为对象等;三是确定成本核算的内容,确认成本开支范围,测定记录成本数据,进行归集,然后在各个成本核算的对象间进行分配。而成本管控则是基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利用其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一系列科学管理的总称,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等,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动员和组织全体人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力求用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对降本增效、强化经济核算以及改进企业管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下述也会进行详细介绍。
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控内容较为广泛,但是并不意味着制造企业的成本工作“扫射型”进行,仍是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待。其核算内容可从成本形成和成本费用分类两个方面进行划分。
成本核算按照成本形成过程划分概括如下:一是投产前的成本核算,主要包括产品的设计成本、加工成本、采购成本等,这部分内容对总成本影响较大,占据其中60%以上,属于典型的成本事前控制,决定了制造企业整体成本控制的水平;二是制造生产中的成本核算,也是成本主要形成的阶段,包括原材料消耗、人工、辅料消耗、运输费用、三大期间费用等,成本管控目标能否时间与该阶段的成本活动密切相关,但由于该环节成本核算的时效性较差,实际成本控制难度较大;三是流通中的成本核算,主要包括营销费用、售后服务、广告促销等,主要强调制造企业的市场管理能力,很有可能出现不顾成本支出,盲目促销,抵消利润增量行为,不利于企业经济收益的保证。
成本核算按照成本费用的构成划分概括如下:一是原材料成本核算,也是成本管控的重点,其中主要包括采用费用、库存费用等;二是工作费用成本核算,这部分成本的增加不可逆,但是工资成本的增加应当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主要受到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工作效率等的影响;三是制造费用核算,其开支项目较多,如折旧费、修理费、辅助生产费用等,虽然在总成本核算中的占比不大,但由于不引人注意,所以浪费行为较大;四是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主要指企业为管理和组织生产发生的系列费用,同制造费用一样,开支项目多,小而密集,很容易成为企业忽视的一方面。
二、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共性问题
(一)采购环节成本失控
制造企业的采购活动,是其成本核算与管控的开端,也是容易致使成本管控失控的环节之一,主要致使其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采购人员配置问题,制造企业展开采购活动时,部分制造企业并不重视采购,相关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各人员之间分工模糊,采购业务了解度不高,出现采购不及时、采购规格有差异等问题,或是采购迟滞,出现备料不足或是库存过大等现象;二是采购流程长,在制定采购计划时,缺少弹性调整,采购成本难以把控,没有形成闭环管理;三是供应商选择的问题,可能存在供应商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供应商与企业信任关系没有得到保障以及产品质量的问题。
(二)成本核算管控意识薄弱
要想提高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质量保障,首先要改变企业内部的思维,从思想上认识到成本管控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制造企业内部的成本管控环境还有所缺失。一方面,成本归口管理缺失,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尤其是涉及整体承包业务的制造企业,其成本归口监督管理十分重要,但是部分物资缺少归口管理部门,影响了后期的成本管理责任追溯;另一方面,中高级管理层没有明确的成本管控态度,对企业领导者而言,更重视的是生产利润和经济空间,对过程中的成本管控等不会深抓,导致制造企业自上而下缺少统一规范的成本管控概念引导,成本管理环境缺失,无法展开相应成本管理工作。
(三)库存管理不到位、信息化应用缺失
根据制造企业实际库存管理来看,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着相应问题,如出入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积压物资现象严重等。第一,材料存储工作不到位,一方面是安全隐患始终存在,另一方面是缺失统一规划管理,导致材料等生产设备保障系数低;第二,盘点工作不到位,生产材料库存盘点虽然是制造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受到人员、规模等的影响,很多盘点工作无法及时有效地展开,虽然会采取抽查、审计的方式,但是无法全方面查明生产材料状况,而物资管理员只起到保管作用,对生产物资等的详细状态不清晰,如果存在易损易坏物资,极易造成成本损失;第三,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到位,缺少财务核算依据,部分制造企业的基础数据不统一,例如物资型号、编码、单价等,在录入时仅有少数会计人员进行,缺少核对,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另外,在制造企業生产订单时,没有及时在库存模块以及生产模块和财务模块上进行更新,线上的系统统计工作与实际业务进行脱节,其前后端的材料出入库、产品统计等工作也没有及时反映到线上,信息化程度尚不深入,无法实现科学的成本动态跟踪管理。
(四)缺乏完善成本管理制度
制度是约束行为的第一准则,成本管控也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但是目前制造企业关于该方面的制度保全措施不到位,一方面是制造业长期以来属于粗放式管理,相应的制度体系等没有做到及时更新,与成本核算管控相关的考核、绩效激励、奖惩等制度建设均存在瑕疵,最终致使实际工作环节存在问题,引起系列恶劣反应;另一方面是执行问题,即使有相应的制度体系进行约束,但由于重视程度不高、动手能力较差,导致制度执行的实际反应效果较差,无法达到理想状态,引起成本管理失控。
三、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应对策略
(一)强化采购成本管理
制造企业必须加强采购环节成本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成本支出。首先,优化采购人员配置,合理利用制造企业的劳动力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维度提升工作效率,节约资金形式外的其他形式成本,明确采购人员职责分工;其次,明确采购流程和制定详细采购计划,利用PDCA循环管理理念,即编制详细采购计划,严格按照采购计划采购,同时监控、核查采购过程,掌握详细进度,与目标采购出现差异时,及时分析,采取应对措施,保证正常采购。一方面,应规范化管理物资需求,例如根据车间工作性质和订单要求,生成相应的物资采购计划表,同时各车间严格按照材料耗用定额进行编制审核;另一方面采购计划要与成本预算管理深度结合,调整二者时间,使其保持一致性,做到同时填报、同时调整,保证信息的互通性;最后,强化供应商管理,科学选择匹配度高的供应商。一是树立企业、供应商合作共赢意识,积极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成本支出与经济收益的中间点,通过搭建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得双方利益最大化,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防止投机行为出现;二是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于企业而言,必须要做好供应商开发、考核以及淘汰工作,基于订单要求和供应商考核结果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在采购过程中也要保证实时可控,能够一定程度上达到优化成本的目的。
(二)强化成本核算管理意识
除了采购环节的成本优化管理,还要从制造企业整体的成本核算管控意识上入手,使其充分认识到成本核算管控的重要性,积极践行相关理念,营造基本成本管控氛围。其一,加大制造企业宣传力度,做好文化下沉工作,提升全员成本核算管理意识,组织相关部门展开成本培训工作,对同行业企业其他优秀企业进行学习,通过定期开展主题讲座、印发宣传手册等方式使成本核算管理理念落到实处,形成独特企业文化,同时加大部门之间的沟通力度,通过相互配合、紧密沟通的形式,使成本管控不断贴近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其二,强化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成本核算能力,有能力的制造企业,可成立专门负责成本核算的财务小组,加大其与生产车间的联系,这也是当下业财融合的大势所趋,可抽调二者部门中的业务骨干,定期进行交叉学习加强团队精神建设,提升职员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制造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三)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除了发展人力资源的作用,还要加强企业内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首先,加强供应链模块和存货管理模块应用,实现生产资料的一体化管理,加大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引进或自制财务管理系統,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打开存货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账款模块等之间的对接渠道,保证账务处理和生产数据的一致性、及时性;其次,着重建设成本模块,为了避免不同车间、不同材料的成本核算不统一,企业必须通过构建单独的成本模块,对生产所涉及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人工费、制造费等进行单独核算归集,同时形成成本追溯管理,落实责任,不断提高成本管理人员重视程度;最后,严格明确线上业务管理流程,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在制造企业引进信息系统初期,就需要对当前的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将其与线上系统结合,保证线上线下数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严格录入相关数据,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避免后期核算的失误。在系统应用熟练后,可引进条码化管理,同一个材料可能有不同的名称,或是同一个名称代表着多种材料,条码化管理能够按照材料的类别、特性和编号汇编成信息库,便于材料领用和存放。
(四)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制造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以制度形成第一约束准则,跟随企业发展不断优化,不断修订成本管理办法,与时俱进,对工作性质、操作难度等不同的生产工艺进行“差别式”对待。首先,在生产车间,根据产量的变化和各生产车间的工艺特色与生产情况等,修订个性化的《成本考核办法》,以制造材料消耗情况为主要内容,突出各车间考核的不同,以此指导成本管理,实现降本增效。同时,还可从成本核算的各项数据中发现成本管理的问题,及时沟通,根据材料的具体消耗情况不断完善定额;其次,加强制造企业原材料的管理,构建健全的成本反馈机制。制造企业各车间可按照月度对车间内的成本情况进行分析,并同上期对比,包括投入生产前的材料成本预测、成本预算完成以及单位产品成本等,结合因素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以数据变化为主,形成书面报告,可概括为《企业内部成本报告》、《车间成本分析报告》、《成本管理经济效益总结》等,不断更新企业成本管理办法,逐月分析,攻克短板,将成本管理落到实处。此外完善相关奖惩制度、责任制度等,利用成本追溯手段,明确责任,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惩罚,提高职员的向心力与信服度,以此保障成本核算管理不会失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控,不仅是提升内部管理质量、强化成本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更是其适应现代经济市场的必然举措。且从现代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成本管理核算与管控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制造企业要想更好地适应环境,就必须加强该方面的管理运用。通过本文对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控的相关描述,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成本核算与管控要率先从采购管理出发,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这也是整个成本管理的初级阶段;第二,对各车间的材料消耗实行定额控制,降低材料的耗用成本。通过制定成本消耗定额,能够监管各车间对材料的具体需求,提高人员的成本意识,稳步降低成本消耗水平,避免材料浪费;第三,严格控制制造企业库存,科学确定库存持有量,避免库存挤占成本,极大地提高材料周转率;第四,培养人才梯队,提升成本核算水平。专业成本核算人才是推动成本管理发展的根本,在制造企业发展的要求下,成本管理队伍从基本的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型,也更好的促进了制造企业精益型成本管理发展;第五,信息化建设辅助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信息系统的引进,实现了制造企业全过程成本管理,提高了企业成本相关信息的流通速度,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滞后,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将成本核算工作人员从手工帐中解放出来,降低了成本数据的错误率,实现了成本管理标准化、会计核算程序化、业务管理规范化,也将制造企业的实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进行了统一管理。制造企业在不断地探索和学习,其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且形成了与企业适配度较高的成本核算体系,但在未来仍有学习进步的空间。目前,在市场化经济体制中,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已经从专注产品全过程向市场化转移,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用技术手段降低成本消耗。但由于对相关研究、理论了解的不深入,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仍存在诸多不足,导致给出的建议也较为浅显,思维受限,且提出的部分优化策略等尚未完全经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尚待考察。在未来会不断地学习,力求提出更具价值性的优化对策,为制造企业成本管控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仁琼.浅析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J].现代商业,2019(24):113-114.
[2]张俊文.关于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5):191+203.
[3]黄俊芬.试析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控[J].中国市场,2019(21):73-74.
[4]王立友.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8(2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