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凌
摘要:如今,我国高职院校已渐渐把课程思政当作人才培育的一大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必须在深度掌握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前提下,努力推动课程思政创新改革。尤其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主客体、载体等都产生了较大改变,这意味着高职课程思政教育也要有所变化和革新。基于此,本文展开对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分析,自理论层面着手,针对现状问题加以探究,希望可以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必要参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高职 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校必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按照各大高校的具体实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使专业课程和思政的同步开展,通过协同效应来提高教学质量[ 1 ]。在这一方针的引导和鼓励下,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展开现代学徒制、课程思政活动,历经多年探索尝试,已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累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需高度重视,对症下药地施行进一步改革措施,从而推进课程思政的高效落实。
一、现代学徒制和高职思政教学体系理论简述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各大领域都非常看重和需要实用性、技能型人才。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相关意见》文件,其中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展开试点,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化现代学徒制。此后各大高职院校先后组织建设现代学徒制体系,这也慢慢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关键方向。其实对高职院校来说,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更为看重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企业和高校共同来培育学生的技能、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是高职院校和当地企业联手一同培育实用性、技能型的高优人才。
课程思政最初是源自于上海,业界对其具体界定是,将思政教育理念放置到人才培育的全课程中,以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的结合,促使思政和人才培育同向并行,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一般来说,高职课程设立包括三类,依次是思政理论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尽管这三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定位有所差异,但在思政育人角度上,是具有共同性的,都是在思政教育理念下进行,都为了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和困境
1.教学主体思政意识偏低
伴随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和推广,教学主体慢慢从老师朝着老师、企业导师转变,当中,很多学校老师对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都存有理解误区,他们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老师、思政课程部门的工作,和自己关联不大,所以对自身要求有所懈怠,没有及时更新思政教育理论内容,也未加强自我思政素养提升,同时对于学生思政方面的引导也较少。高职院校很多老师的就业经历只有教学,并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宝贵经历,所以很多老师基础知识、理论架构比较完善扎实,但实践经验、实操能力则有所缺失,无法更精准地提炼思政教学素材,也做不到有效地展开思政教育活动[ 2 ]。
校外企业导师则应该发挥这方面作用,弥补学校老师的不足。但众所周知,企业的目标都是为了盈利,因此部分企业之所以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纯粹是为了找寻廉价劳动力,剥削学生劳动价值。很多技术人员也是只看重技能,漠视思想道德,没有匠人精神,唯有功利理念。很显然,如此导师和环境是没办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思想道德品质的,也无法将我国的大国制造、大国工匠等精神弘扬和传递。
2.考评体系有效性偏低
伴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发展,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密度越发频繁,并不断探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但現实中发觉校企双方无法展开高效考评,究其根源,主要有两点,其一专业课考核方式不够多元。考核方式大部分都是采用日常成绩、期末成绩综合法,日常成绩中包括了考勤、课堂表现等,期末成绩包括卷面考试成绩、论文、报告等。后者占比高达60%。专业课老师更为看重技能,而忽视了素养,更重视对知识技能点的教授,而没有及时指导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尤其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行为等方面没有建立综合化科学化的考评体系。其二,考核主体过多。企业方面,不管是实训阶段还是顶岗实习阶段,因为企业生产规模、运营范畴、技术能力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各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学校方面,通常也因为无法依据企业特征订立相适应的考核方法,所以也有自己的一套机制,从而出现考核主体较多的问题。
3.顶层设计匮乏,各部门协同性偏低
高职院校通常需联系自身特征、学生具体需求来实行课程思政的创新改革,建立三全育人系统。可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建立大思政格局,没有进行思政教育资源的统一,也未将全部资源都运用到大思政课程中。究其根源,有以下两点,第一,学校管理层重视度不够。把思政教育工作单独交给了人文系、基础部、学工部等相关部门负责。学校对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问题、思路、战略、规划等没有展开深入探究,也没有联合其他部门进行协同培训。第二,隐性思政教育诸多载体没有获得充分利用。还有一些思政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化,内容单一乏味,师生参与积极性都比较低下,甚至会引发学生抵触,非但起不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而还阻碍了课程思政的实践。
三、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
1.实现部门联动,进行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是总体化、层级化、协同性的工作,坚持顶层设计是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基础,因此党委必须亲身挂帅、教学领导要带头引导、职能机构要形成联动配合、二级教学机构要最大化执行。教务处、党校、高职研究所等要最大化发挥出行政功用,订立有关制度准则,自制度层面为课程思政的创新改革提供有力保障。人事处、科研处等要予以全力配合,促使思政育人工作更深层次创新变革。同时,二级教学单位要全方位扎实有序地推动思政教育活动,如壮大师资团队、完善理论知识、创新教研活动。人文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的思政专业老师要对其他学科老师予以全面业务指导,辅助其他学科老师做好思政教育工作。校企合作机构、实训处等要加强和企业的沟通,实现思政教育的实践落地。
2.大力开发思政资源,打造和谐育人环境
其一,订立专业学科课程标准,高职院校中,课程培养目标要从整体目标、知识教学目标、技能教学目标进行制定。改良后的课程目标要增加素质教育目标,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引领性和实效性。要鼓励思政老师积极参与到其他学科课程标准的订立中,从而改善思政和其他课程的比重失衡问题。其二,自专业当中挑选出几门试点课程,按照校园文化特色、企业诉求等从中深挖有价值的思政教育资源。像体育课中加入女排精神,创新创业课中加入长征精神等。借助于情景设立、故事分享、团队体验等趣味方式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创建统一化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思政考核体系需遵循三大准则,第一确保政治方向的准确。专业课老师要时刻注意,把握思想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引领作用。其二,思政和专业的深层次融合。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规划,把思政教育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从表及里,从点到面,实现教学、实训、工学、毕业设计实习等全过程的思政内容贯穿。其三,同等重视过程、结果。过程当中,老师要注意思政内容和教学内容是否完美结合,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结果方面,要注意是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有无建立爱国主义思想、工匠精神理念等。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必须要实现过程和结果双指标的重视和考核,如果单一看重过程会引发形式主义,如果单一重视过程,会滋生功利心。
4.根植于企业文化,培育并创新匠人精神
思政课程改革实践中,专业课老师要深入一线,了解各行业各岗位需求、内容等,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征及企业需求,挖掘企业文化以及本地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共性点,实现企业价值、理念、精神和课程理论实践的结合,大大提高课程思政的实践效用。同时学校要吸纳企业实务专家、导师等参与到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建立校企双主体制度,推动思政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发展,在实训、实习等阶段,要推动学生思政教育自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企业导师要予以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匠人、创新等精神,实现学生思政理念价值的进一步升华。
5.将思政实践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课程,但可以对学生展开各方面的劳动教育,因為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的结合,会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大国工匠精神。所以学校可以组织各项劳动教育活动,比如设立勤工助学岗,像图书管理员、教师助理等,一方面为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另一方面也增加学生的见识,从实践中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勤劳坚韧的品格。同时还可以设立校园日,选择固定的日子展开劳动教育,可以使各部门互助劳动,也可以是某一职业主题劳动,帮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类校内外公益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帮助他人、奉献自身力量的乐趣和价值。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诸多文件中已确切指明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将立德树人当作教育核心,实现思政教育在全课程中的贯穿,进行全方位育人,促使我国高职教育迈入全新发展局面。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积极响应号召,改革和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现代学徒制下湖南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C33。)
【参?考?文?献】????
[1]舒兵.双主体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政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岳术学院学报.2018(02):43--46.
[2]黄卫平.先带学徒制改革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挑战与对策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