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墓地出土清代袍服结构对比研究

2022-05-18 12:37刘靓徐军平黄瀚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5期
关键词:结构

刘靓 徐军平 黄瀚东

摘 要:袍服是我国古代服饰中最基本的形制之一,对其结构规律的把握有利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研究。文章对沂南河阳墓地出土的清代袍服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对清代袍服的结构及其与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清代袍服;裁剪;结构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04

0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服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织造方法、剪裁结構、纹样、穿着方式等都蕴含特定的意义及规律。对这种规律的把握有利于服饰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更有利于让传统服饰“活起来”。

1 概述

河阳墓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河阳北村,共三个墓葬,分别为M1、M2、M3。发掘出土时,M1北室棺板上书写有“皇清例赠孺人刘母张太君享年二十六岁之棂杦”字样。M2中室棺盖上书写有“皇清例赠×职佐郎×进士侯选训导×××”等字样,东室棺盖上书“皇清例赠孺人继××××”等字样,虽然字迹模糊,但为查证墓主人身份留下充足的证据。结合民国三年(1914)重修的《刘氏族谱》考证,此墓地为明清时期沂蒙地区望族刘氏家族墓地。根据三座墓葬的布局、棺盖上的文字及史料记载,此墓地M1为刘鼎和及其妻妾墓室,M3为刘鼎臣及其妻妾墓室。而据《刘氏族谱》记载,刘鼎和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刘鼎臣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七月十五日。①这些史料及出土信息为研究此墓出土服饰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时间信息。

该墓地共出土清代服装29件,均为两墓男主人所穿,涵盖了帽、靴、袜、袍、褂、坎肩、衫、裤等多个种类。其中以袍服数量最多,两墓室共出土袍服9件。

袍服是我国古代服饰中最基本的形制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服装样式,几乎贯穿了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朝代,是我国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阳墓地两墓室中均出土多件袍服,但结构、型制却各有不同。本文主要对两墓室出土的袍服结构进行对比讨论。

2 袍服结构对比

河阳墓地两墓室主人入葬时各穿1件窄袖长袍、2件马蹄袖长袍,但M3二室墓主人棺木中还陪葬了1件窄袖长袍和2件马蹄袖长袍,分别放置于死者头部及双脚下方。根据两墓出土袍服型制,将袍服分为礼服袍和常服袍进行对比。

2.1 礼服袍对比

M1出土马蹄袖礼服袍2件,均穿在死者身上,其中织金妆花缎蟒袍在外,团五福捧寿纹暗花绫夹袍在内。2件均为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具体型制尺寸如表1所示。

M3出土马蹄袖礼服袍4件,其中2件穿在死者身上,绣金龙吉祥纹绫蟒袍在外,团二龙戏珠纹缀立领暗花绸夹袍在内;另外2件团八卦纹暗花绉绸夹袍、团二龙戏珠纹暗花绫夹袍出土时放置于死者左右脚下(表1)。

M1出土的织金妆花缎蟒袍为平面剪裁,由10块匹料拼接而成,前后连体通裁,以肩部为轴,前、后身对称裁剪,于袖下、腋下缝合,前后开裾。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前后开裾,有一接袖,领部为单独面料裁剪而成;大襟衣缘由2块匹料拼接而成(图1、图2)。M3出土的绣金龙吉祥纹绫蟒袍整体结构与M1蟒袍相近,不同的是M3的蟒袍由14块匹料拼接而成,在领缘、袖缘、大襟衣缘各增加了一块拼接面料。从尺寸比例来讲,M3蟒袍使用的匹料比M1蟒袍幅宽更大,而在领缘、袖缘、大襟衣缘处增加的拼接面料应非因匹料受限拼接,而是为增加袍服的装饰性、美观性及立体性特意为之。

M1出土的另一件礼服袍为团五福捧寿纹暗花绫夹袍,同样为平面剪裁,前后对称连体通裁,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前后开裾,与同墓出土的蟒袍相比,裁剪结构更加简单,无论是衣身还是袖部的匹料幅宽更小。前后身左、右下摆边缘各增加了三角形的接片,袖部也各增加了一个接袖,领部不再单独裁剪,而是由衣身领子部位匹料直接内折缝合,大襟也未增加衣缘。整体由14块匹料拼接而成。M3出土的另外两件礼服袍,一件为圆领,一件为立领(图3、图4),均为右衽、大襟、马蹄袖、前后开裾。圆领礼服袍与同墓出土的蟒袍相比,匹料幅宽变小,前后身左、右及大襟的右下角各增加一条三角形匹料,无领缘、大襟衣缘,整体由12块匹料拼接而成。立领礼服袍出土时穿于补褂之内,与同墓出土的蟒袍相比,匹料幅宽相近,衣身无拼接现象,袖部增加一接袖,无领缘、大襟衣缘,领部由一款匹料对折后前后内折缝合后缝缀在衣身领口部位。整体由10块匹料拼接而成。

从同墓室出土的礼服袍比较来看,蟒袍这一类规格高的礼服袍比一般的礼服袍织造更精美,使用的匹料更高级,裁剪结构也更为复杂。

从两墓出土的礼服袍比较来看,M3出土的礼服袍数量更多,裁剪结构更为复杂、多样,整体型制更加立体。这与死者身份、生活水平及当时的入葬习俗有关。

2.2 常服袍对比

除礼服袍外,河阳墓地两墓室均出土有常服袍,M1出土1件花蝶纹暗花绫夹袍,出土时穿在死者身上;M3出土2件素绢夹袍,其中1件穿在死者身上,另一件与缠枝花卉纹绸小袄套叠折放在死者头下。

M1出土的花蝶纹暗花绫夹袍为平面剪裁,连体通裁,圆领,窄袖,右衽,大襟,左右开裾,无衣缘、领缘、袖缘。前后身左、右下摆及大襟右下角各增加一块三角形接片。整体由12块匹料拼接而成,具体型制尺寸如表2、图5所示。

M3出土的两件常服袍均为素绢夹袍,连体通裁,圆领,窄袖,右衽,大襟,左右开裾,无衣缘、领缘、袖缘。穿于死者身上的素绢夹袍幅宽较大,前后身左、右下摆无接片,整体由7块匹料拼接而成,具体型制尺寸如表2、图6所示。随葬于死者头部之下的素绢夹袍,前后身左、右下摆及大襟右下角各增加一块三角形接片,整体由12块匹料拼接而成。

两墓出土的常服袍型制相近,仅在尺寸上有所区别,剪裁结构相近,开裾形式相同。

3 讨论

3.1 袍服结构

袍服这种服装形制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最初结构为上下分裁,腰部缝合,右衽,大襟,仅从袖子的形制、领子的结构进行区别。汉代时仍采用上下分裁的结构。汉代之后,腰部的缝合线逐渐消失,前后对称通体剪裁的剪裁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这种主体型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国初期。

袍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形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到清代,袍服结构一般衣长过膝,圆领,右衽,大襟,前后或左右开裾,多为长袖,多采用马蹄袖或窄袖。剪裁结构多为平面剪裁,以肩部为轴,前后对称,前后通裁,由于织造工艺的限制,匹料幅宽较窄,袍服袖子部位多有接袖,大襟部位有接片,部分常服袍前后身左、右下摆接有接片。礼服袍中多有领缘、衣缘、袖缘等接片。

河阳墓地两个墓室出土的袍服除尺寸不同外,整体结构相似,这种前后通裁的剪裁结构,造型简练平直,给人以沉稳大气的感觉。衣缘、袖缘等缀以缘边,给人以沉稳中飘逸之感。而这种前后通裁,将缝合线隐藏于肘下、腋下、身体两侧这种不易察觉部位的处理方法也符合中华民族的隐忍谦让之传统。

3.2 结构与用途

从《释名·释衣服》“袍,苞也。苞,内衣也”可以看出,袍服最初是作为内衣使用的,到汉代之后逐渐可以外穿,并贯穿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

清代袍服是男女通用的款式,也是最常见的服装样式,根据其结构可以分为龙袍、蟒袍、礼服袍、常服袍、行袍、缺襟袍、旗袍等。其中最常见的为礼服袍和常服袍。礼服袍多采用马蹄袖,常服袍多采用窄袖。马蹄袖为清代特色服饰,由胡服的箭袖演变而来,因此也称为箭袖,为装在袖口的上长下短的形如马蹄的半圆袖头。马蹄袖平时卷起,在晚辈拜见长辈、官员朝见皇帝等特殊场合放下。窄袖因其比较贴身、简练,更利于日常行动,多用于常服袍。从河阳墓地两墓室出土的袍服也可以看出,窄袖袍多为贴身或日常所穿,马蹄袖袍服则多穿于最外层或者常服袍之外。因此,袍服的袖部结构的选择与袍服的整体功用有关。

两墓出土袍服结构另一相同点就是接片。从两墓出土的袍服剪裁结构可以看出,礼服袍衣身多采用整块匹料前后通裁,所用匹料幅宽较大,无三角形接片,仅在领缘、衣缘、袖缘部位为增加立体性、美观性及牢固性而缀以缘边接片。常服袍则不同,选用匹料幅宽较小,前后身左、右下摆及大襟右下摆都接有三角形接片。可见,匹料幅宽的选择也与袍服的功用有关,礼服袍等比较重要的袍服多采用幅宽较大的匹料进行裁剪,尽量不使用拼接方式,在视觉上给人完整、统一之感;而常服袍对于匹料要求较低,多选择幅宽较小的匹料,多块匹料拼接而成,但拼接线多选择在袖部、下摆、四角等不显眼部位,拼接线也多采用直线或斜线,形成视觉上的完美分割界限,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独特的装饰效果。

此外,两墓出土袍服结构在开裾形式上也相同。袍服开裾的数量与穿着身份地位相关,一般皇族宗室开四裾,官吏士庶开两裾。两墓中出土的袍服均开两裾,这也与墓主人身份相对应。另外,两墓中出土的礼服袍均为前后开裾,常服袍则均为左右开裾,开裾形式也相同。官吏士庶礼服袍采用前后开裾的开裾形式,这种开裾形式方便正式场合行礼拜会;而常服袍采用左右开裾的开裾形式则更有利于日常行动。

唯一不同的是,M3中出土了一件立領袍服,立领为单独裁剪,经过折叠后缝缀在衣身领口部位。此件立领袍服出土时穿于补褂里侧,这与清代补褂内穿袍服的穿戴方式相同。这种衣领结构在清代是比较常见的,让领部竖立起来,可以为袍服增加立体感,尤其穿在补褂之内,外为圆领,内为立领,高低结合,给人一种层次感、立体感。这种领部结构也是中国古代服饰从平面剪裁向立体剪裁过渡的表现之一。立体剪裁相比平面剪裁灵活度更高,人体合适度也更高,设计感更强。

4 结语

袍服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中时间跨度长,并在传承中不断增加时代、地域元素。“从一个袍服的发展史,就能从侧面映射出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史。”②可以说袍服代表古代服饰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而结构是研究服装设计文化的最基本资料,利用现代检测工具对古代袍服各个部位匹料的尺寸进行详细的测量记录,根据数据分析剪裁规律,结合袍服功用及穿着场所等,分析解读古代服饰设计理念,并探讨理念背后蕴含的思想与文化。因此,对袍服结构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中华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利用,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山东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收藏的袍服主要为传世品,出土袍服较少,目前见诸报道的仅有邹城李裕庵墓出土的元代袍服和鲁荒王墓出土的明代初期袍服,河阳墓地出土的袍服填补了山东地区出土清代袍服的空白,为研究清代服饰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注释

①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煌煌锦绣—沂南河阳墓地出土丝织品保护修复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②赵波,崔荣荣.中国袍服演变研究[J].服饰导刊,2013,2(2):70-73.

猜你喜欢
结构
《史记》类传结构论
Feuerbach定理中的伪圆结构及一般性推广
Feuerbach定理中的伪圆结构及一般性推广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发现“结构一样”,积累“基本图形”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挖掘对称结构,简化解题过程
盘点八大奇葩的心形结构
半包围结构
观察题目结构构造函数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