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宋梅 廖淑敏 李朝莹
广东财经大学
关于前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角度探索:完善食品包装法治体系、绿色可循环包装材料研发、包装外观设计、食品标志普及等单个角度推广食品包装低碳材料。本文在了解当前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情况后,浅述影响食品包装低碳材料推广的三大因素并立足于政府、生产者、消费者3 个角度从宏观层面上框架性地提出“政策支持—生产设计—宣传教育—使用推广”多方协同的低碳消费模式及对策展望。
当前我国食品包装种类主要有塑料包装、纸质包装、玻璃金属包装、可降解材料包装以及新型合成材料包装等。研究数据显示,食品包装材料中,纸、塑料、金属和玻璃是四大包装材料。其中纸及纸板占30%,塑料占25%,金属占25%,玻璃占15%(见图1)。不同材料的包装对产品的食用安全、存储期限、后续销售等均有一定影响,不同食品对包装材料的要求标准也各不相同。
图1 近年我国包装材料占比情况
我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食品包装约占商品包装总量的70%,包装的生产消费都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要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包装低碳化问题不容忽视。目前,我国食品包装低碳材料面临着以下几点问题。
食品包装低碳材料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当前市场上应用较广的食品包装低碳材料有牛皮纸、生物可降解材料包装、可食性包装薄膜等。但有部分生产企业存在对产品进行过度包装,吸引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行为。这些“美丽垃圾”亦压缩了低碳包装的消费市场,导致食品包装低碳材料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难以解决。
食品包装低碳材料的安全性,同样也是包装材料应用的首要问题。截至2019 年,我国制定了食品包装国家卫生标准40 多项,分析方法标准30 多项。尽管我国对安全性问题逐步重视,但就全球来看,我国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方面的监管力度仍有待加强。如:传统的塑料包装因其使用安全性难以获得保证,在食品包装市场的份额逐年减少。要进一步推广食品包装低碳材料,提高其在食品包装市场的份额,就不能让消费者对材料的安全性问题产生担忧。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仍需做出更多努力。
此外,食品低碳包装的垃圾回收利用问题亦需得到重视。据资料显示,截至2017 年,我国每年包装产量约3000 多万t,然而除了纸箱、酒瓶和塑料周转箱之外,其他包装产品的回收率都很低,不及总产量的30%。所以,如何妥善回收利用食品包装形成的垃圾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消费者对食品的包装关注度越来越高。据研究表明,近3/4 的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性包装支付费用。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多数消费者认为自己“有环保意识”,超2/3 的消费者认为环保、可回收包装很重要。本研究亦进行了关于“群众对含有低碳标志包装产品的购买意愿”的小范围调查。收集的210 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过半消费者购物时会主动选择低碳包装产品,对低碳包装的消费存在较强偏好;有近一成的消费者表示不会注意产品是否为低碳包装,但表示如果发现包装上有低碳标识则会选择(见图2)。可见,低碳标识也是影响低碳包装产品及低碳包装材料应用推广的一大因素。
图2 消费者对含低碳标识包装产品的购买偏好
通过对食品低碳包装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食品低碳包装应用及推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
食品低碳包装法律法规的欠缺。全球气候变暖形势严峻,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公布了多项政策措施,如《企业碳标签评价通则》《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等。但放眼全球,绿色包装已成为世界包装行业的发展潮流。欧洲国家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更是低碳包装的引领者,发布的法律政策如欧盟《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指令》、德国《包装法》、日本《容器包装回收利用法》等对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食品低碳包装卫生检查、监督、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安全性一直是消费者最大的顾虑,不断完善卫生检查、监督、管理体系,才能使消费者吃得放心、用的舒心。目前我国食品低碳包装的卫生检查监督管理法律法规有《中国食品卫生法规与标准体系》《食品卫生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在近几年并未做较大修订。商业经济飞速发展,部分企业搭上“科技的便车”钻监管体系的漏洞,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过度包装、以次充好。因此,我国的食品包装卫生管理体系也应与时俱进,构建更贴合当前形势的卫生标准。
食品低碳包装的生产技术尚未成熟、成本高。食品包装低碳材料生产技术尚未成熟、难以批量化生产、成本高昂是目前我国食品低碳包装难以推广应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国内的包装技术竞争激烈,企业能选用的安全可靠且满足消费者偏好的包装材料有限。高昂的材料研发成本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即便研究成功,维持低成本实现批量化生产也是困难重重。
食品低碳包装产业体系尚未完善。低碳包装材料的研发、生产并不是单个企业所为,而是行业间的合作,跨领域的联合。批量化生产低碳包装需要包装厂商提供制作技术、机械设备和原料等,技术研发更新周期长。同时,生产销售亦受消费者接受程度、偏好等因素影响,需长期考察。生产者作为包装厂商和消费者这两者交流的媒介,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构建完善生产链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低碳消费意识及低碳标志的辨识能力弱。目前,国内已有中国低碳产品、中国环保节能产品认证和Ⅲ型环境标志等低碳标志。本次发出的210 份社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85%的受访者是在校大学生或在职人员,在“你认识多少种食品包装的低碳标志?”的问题上,约80%的受访者只认识0~3 种低碳包装甚至更少。不足5%的受访者认识7~15 种低碳标志。以小见大,可见消费群体的低碳消费意识尚待提高。
对食品低碳包装的产品存在安全性顾虑。为应对国内包装市场的激烈竞争,部分生产者打着“低碳环保”的幌子,利用消费者崇尚天然的心理,出现了以次充好、消毒不到位等安全问题,给消费者留下了不好的消费体验,严重打击消费者对新兴低碳包装材料的热情。因此,要实现食品包装材料低碳化就必须让消费者免除安全顾虑。
基于对食品低碳包装应用及推广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从政府、企业、消费者3 个角度提出推动消费模式的建立路径(见图3),并提出以下3 点对策。
图3 低碳消费模式建立机制
食品包装是影响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虽然我国很早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包装法》,且初步形成了一套食品包装卫生标准体系,但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食品包装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导致“标准”的实行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食品低碳包装法律体系,为整个食品包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为此政府要坚持监督和引导并重。
监督,体现为监督生产者进行食品包装强制认证。目前,已认证的低碳标志有中国低碳产品、中国环保节能产品认证等,政府需强制性推进生产者进行食品包装低碳材料的标准认证,使低碳标志标准化、简单易辨别。同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包装生产者的生产工艺、包装质量及碳排放量等进行检测。只允许通过强制认证后的合格包装进入市场流通,对质量不合格或过度包装的生产者责令停售,限期改正,甚至停工停产。
引导,体现为引导生产者选用低碳包装材料、引导消费者选用低碳包装的食品或包装更为简洁的食品。近年来,已有多种生物质基可降解材料在低碳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要做到真正的绿色低碳,政府应通过扶植政策、投融资机制、税收优惠制度、分类回收制度等引导生产者研究开发低碳包装材料、改进生产设备、提升制作工艺。同时,大力宣传低碳环保理念,帮助消费者提高食品低碳包装标识的辨别能力,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并积极配合垃圾分类回收,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碳排放。
在市场强制准入制度之下,生产者应主动配合检测认证工作,严格把控低碳包装质量,充分认识低碳包装市场的发展趋势,提高低碳包装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比如:一方面,生产者应加大安全性、低成本、低碳化食品包装材料的研制力度,并注重食品包装的合理简化。另一方面,生产者应在食品包装上标明易于辨认的低碳标识或碳足迹信息,并将包装材料的使用指引、预期保质时间、存储条件、回收指引等一并写入外包装中,加强绿色低碳消费的可持续性信息的传递,利于帮助消费者辨别出食品低碳包装,主动进行低碳消费。此外,生产者亦可创新食品低碳包装设计,在设计上体现出时代特色,民族文化或者区域差异,推出安全、简约、新颖的食品低碳包装,引导绿色低碳消费潮流。建立消费者体验反馈机制,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和建议进行跟进优化。同时结合垃圾分类,努力解决包装材料回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为实现双碳目标,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的责任和义务,并且付诸行动。就食品消费来看,消费者应培养自身低碳消费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消费行为,并促进低碳消费的宣传和影响。
国家质检总局早在2006 年就将QS 扩展到了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因此,现在的QS 不仅仅是针对食品本身,同时也针对食品包装。消费者应有能力通过QS 标志辨别出安全可靠的产品,再通过食品外包装上的碳标识、碳足迹等信息辨别且选择低碳包装食品。
具体低碳行动体现为:辨别食品低碳包装后能主动选用消费,并且严格按照包装上的使用指引、回收指引等进行使用、分类回收,为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便利。在使用产品过程中,若发现食品包装出现问题,应主动联系生产者或者到当地的监管部门进行质询、投诉,或联系当地媒体对不法生产者进行检举报道,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和公众知情权。
全球气候变暖形势严峻,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例如:2022 年1 月20 日正式发布《企业碳标签评价通则》;同月21 日制定出《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等皆展示了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消费转型的坚定决心,食品包装领域低碳材料的广泛使用势在必行。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低碳消费模式,推进低碳包装材料的应用,对助力我国双碳愿景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