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迷宫的迷惑性依托于相似性、无限性、随机性的空间秩序而存在,而三种秩序又蕴藏在迷宫的物质形式之中。只有把握了迷宫形式的结构规律,才能通过三种秩序的呈现来达成迷宫的迷惑性。
《迷宫空间的基本秩序》指出,迷宫的物质形式是由“处处相似”的要素构成的;而其“游走式”的游戏规则表明了要素之间又是依据一定的方式组织而成。因此把握迷宫的形式规律,就是探讨迷宫空间的组织方式。
从不计其数的“具有内部空间,能够通过建筑、景观、装置、纸面等方式来呈现的迷宫形式”[1]中随机抽取迷宫若干,通过初步比较可以发现:有些迷宫形式较为相似,有些则大相径庭。因此,可对这些随机抽取的迷宫案例进行分类讨论,分别发现其组织方式的规律所在。
无论迷宫形式相似或不同,都主要通过要素形式体现出来。迷宫的要素主要包括边界、开口、路径、界面、节点、目的地。其中任意要素发生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迷宫分类。因此,依据要素形式的不同,可以将迷宫分为以下种类:
单线程迷宫(labyrinth)是指一条没有分岔的线路自相缠绕,将所有空间串联起来,并自噬其尾,始终循环到来处的迷宫[2]。通常它的入口即出口,或出入口位于一处。
多线程迷宫(maze)的入口和出口往往不在一起,其整个平面布局为穿越式。从入口进入到迷宫后,有一条或者多条道路、一种或者多种选择可以到达出口处。
平面迷宫常常刻画在大地、纸张等平面上,人们可以纵览迷宫图案的全景。以绿篱、墙体等界面来限定路径的迷宫,只要路径交叉限定于二维平面,也属于平面迷宫,如图1(a)。立体迷宫的路径交叉则是三维的。如图1(b)所示的案例为泰国的某立体迷宫[3],空间中设置了不同标高的平台和路径,它们上下交叠,错综复杂,使人徘徊其中。
图1 平面迷宫与立体迷宫(来源于《迷宫趣话》和网络资料)
迷宫中只有一条或少数几条路径能够到达目的地,而其他路径都是尽端路的,称之为尽端路迷宫。而所有的路径都相通的,称之为全通路迷宫。
根据界面组合所形成的不同形态,迷宫可以分为螺旋迷宫、像素迷宫、蜂巢迷宫、回纹迷宫、自由迷宫以及各种图案的迷宫等。
当界面低于人眼高度时,人们可俯视迷宫,对其复杂性有所了解,迷宫相对开敞。界面高于视高时,视线被遮挡,人们只能在游走中领悟迷宫中的路径情况,迷宫相对封闭。若迷宫还有顶棚,则彻底成为室内空间,封闭性最强。
在迷宫路径的两侧设置许多镜子[4],以镜面作为界面的迷宫,称之为镜面迷宫。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可以反射视线,在不同位置和角度的镜面中形成诸多的假像。为做区别,由镜面以外其他材料搭建而成的迷宫,称之为其他材料迷宫。
按目的地位置的不同,迷宫可以分为有中心迷宫和无中心迷宫。如图2(a)所示,有中心迷宫在其内部都设有一个特殊空间,它并不一定是迷宫的几何中心,却以到达这个中心为目的。图(b)中的迷宫虽然具有较为明显的几何中心,但其内部没有作为中心的特殊空间。它以穿越迷宫为目的,出口处的五角星就是它的目的地。图(c)是更为典型的无中心迷宫。
图2 有中心迷宫与无中心迷宫(来源于网络资料)
上述各种分类,由于都采用了单一的标准,因此同一个迷宫有可能重复出现在不同的分类中。因此对这些分类的讨论仍然存在一定的重复性。但仔细观察这些分类就可以发现,有中心迷宫需要从迷宫外围进入中心后,再返回出发点,就相当于无中心迷宫走了两遍。而对开敞迷宫与封闭迷宫来说,视线因素“并不是产生迷惑性的原因……” ,视线的遮挡只是“增加了定位的难度” 。此外,迷宫的边界形态并不会影响迷宫的内部结构。单线程迷宫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无分叉的特殊多线程迷宫。绝大多数的迷宫都属于尽端路迷宫,全通路迷宫的流线则是将尽端路迷宫的各条岔路相连通。这些分类的依据和迷宫的组织方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不必对这几种分类进行讨论。在其他分类中,立体迷宫是与平面迷宫完全不同的空间类型。而平面迷宫中,螺旋迷宫、像素迷宫等具有普遍的迷宫空间特征;蜂巢迷宫常利用分形来组织空间;镜面迷宫则因界面要素的特殊性而与众不同。至此,对迷宫组织方式的讨论,通过对分类的整理,又得到进一步的简化和限定。其结果主要表现为层级、数量、方向和尺度。
迷宫因相似性而产生迷惑性,因此可以尝试颜色区分的方式寻找各条路径之间的关系。具体方法是,将穿越各迷宫的路径找出,以某种颜色表示,称之为通路。将从通路上所发出的各条路径称之为岔路,用其他颜色表示。由此发现,迷宫主要是通过层级来实现相似性的。层级是迷宫组织道路的方式,主要有生长、复制和分形。除迷宫要素外,它在结构上进一步保证了迷宫的相似性。
2.1.1 生长
图3 将用颜色区分后的各迷宫(a)的通路用直线表示,将各条岔路依其与通路的相对位置、不同颜色、转折方向等用线段标示在这条直线上,即得到图(b)。如迷宫1(b)直线上方左起第一条红色线段,表示进入迷宫后通路左边第一条岔路,从红色岔路向左、向右为蓝色岔路;从右侧蓝色岔路继续向前,左右侧为黄色岔路……可以发现:迷宫的岔路依附于通路,以相邻层级相连的方式枝状生长,充满通路与边界之间的空隙。
图3 迷宫中的层级(作者自绘)
2.1.2 复制
“平面与立体迷宫”中的平面迷宫,上面已经分析过。而对于泰国的这个立体迷宫来说,其路径均为通路,因此颜色无法区分路径层级。但立体迷宫是分楼层的(图4),将一、二、三层分别用红、蓝、黄色表示,图中的数字为迷宫中平台的相对高度,数字越大,相对高度越高。黑色箭头表示路径的前进方向。图5 为该立体迷宫的实际路径分析,它是由三个环形路径经过一定的变形后,上下叠加而成。它在原型的基础上,打破一层的红色环路,增加一个位于地面的迷宫入口;将平台3’与8’通过平台7’相连,并在平台3’处再增加一个入口;同时将平台5’与9’通过一段直跑楼梯相连;再将平台10’与16’通过一段双跑楼梯相连,就得到了图4 中的立体迷宫。只不过通过复制得到的原型需要加以改造,以防止路径规律过于明显。
图4 泰国立体迷宫的生成(来源于网络资料)
图5 泰国立体迷宫路径原型与路径分析(作者自绘)
2.1.3 分形
分形是一个数学术语,它通常是指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近似地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即具有自相似的性质。分形过程中最初的图形称之为层级1,经过一次分形之后得到与之相似的较小或较大的图形,称之为层级2……分形的层级可以无限进行下去,但至少要包含两个层级。如果这两个层级具有相似性,则可以认为这个图形具有分形特征。蜂巢迷宫即是此类典型,它由较小的六边形层级组合出较大的六边形层级,从而在迷宫中营造一种相似性。
雅克·阿达利认为,迷宫的复杂程度是由路径的可选择次数决定的[5]。“可选择次数”本质上是迷宫的数量维度,保证了空间秩序中的无限性。无限性是为了容纳足够的相似性,因此根据《迷宫空间的基本秩序》表1《迷宫中要素的相似性》的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下表(表1)中的策略来达成无限性。
表1 增加无限性的方法
图6 迷宫路径的空间深度(作者自绘)
随机性,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尽量避免相同形态的空间或空间组合连续出现。方向便是调节随机性的手段。图7 左图所示区域B 中,4 到9 这段路径形成了统一的态势。一眼望去,便知此路不通,迷惑性因而大打折扣。将其与区域A 中标有编号的岔路相比,显然后者更难于被“看透”。一般来讲,当三个及以上相同空间或空间组合连续出现时,就开始形成易被感知的规律。
图7 随机性对迷惑性的影响(作者自绘)
镜面迷宫的迷惑性则是由真相、假像之间的相似性导致的。但是这种相似性产生的条件是,镜中的假像必须与周围环境在尺度上一致;尺度不一的镜像易被识别出它们的非真实性。图8 左图中建筑与镜面装置尺度明显不同,可以轻松分辨真实建筑与装置。而右图镜中假像与切割后的建筑尺度相似,造成混淆。
图8 镜像迷惑性的条件——与实物尺度相似(来源于网络资料)
迷宫空间的相似性、无限性、随机性秩序形成一个闭环,共同保证了迷宫的迷惑性。而各类迷宫的具体形式都是为达成这三种秩序而服务的。层级反映了迷宫达成相似性的组织方式、数量则实现了无限性,方向则用以调节随机性。对较为特殊的镜面迷宫而言,对尺度的把握才是达成迷惑性的组织方式。
迷宫迷惑性的存在是由具有特殊属性的要素,在特有的组织方式下所达成的相似性、无限性和随机性秩序共同决定的。《迷宫空间的基本秩序》阐明了迷宫迷惑性产生的原因,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通过怎样的组织方式去达成三种基本秩序,进而实现迷惑性。
这些具有内部空间,能够通过建筑、景观、装置、纸面等方式来呈现的迷宫形式,包含了边界、开口、路径、界面、节点、目的地等要素。根据要素形式的不同,迷宫可以分为单线程迷宫与多线程迷宫、平面迷宫与立体迷宫、全通路迷宫与尽端路迷宫、不同界面形态的迷宫、开敞迷宫与封闭迷宫、镜面迷宫与其他材料迷宫、有中心迷宫与无中心迷宫等。各种类型的迷宫通过层级的方式达成相似性,其中镜面迷宫则是通过尺度来实现。数量的增加达成了无限性,方向的调节则达成了随机性。随机性保证了无限性,无限性容纳了更多的相似性,相似性产生了迷惑性。至此,迷宫迷惑性的存在机制得以建立起来(图10)。
图9 迷宫迷惑性的存在机制框架图(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