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壮士断腕走出困境 创新引路再塑辉煌

2022-05-17 01:57大冶市科学技术局
中国农村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建设

文|大冶市科学技术局

大冶市区俯瞰图

大冶市,取“大兴炉冶”之意。大冶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城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发展所需、也是形势所迫,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战略选择。自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以来,大冶市在国家、省、市的关心和指导下,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整合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县(市)、产业转型示范县(市)、绿色发展样板县市和机制改革先行县(市),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

矿冶之城壮士断腕

大冶是座资源型城市,已发现和探明的重大金属矿、非金属矿多达44种。千百年来,依托资源创业致富的大冶人不计其数。21世纪初,大冶500多座矿山上有近10万人参与采矿,每9个大冶人中就有1个从事矿业开采。数据显示,2001年,大冶市七成的工业经济总量、六成的税收、七成的就业都来源于资源型产业。

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延续千年的资源之“利”,变成发展之“累”。2008年,大冶市被列入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

资源枯竭之后,大冶将何去何从?

壮士主动断腕——从治山、治水、治土、治气开始,大冶对“五小”企业实施了最严格的取缔,全面打响了“呼吸保卫战”。1300多家“五小企业”全部关停,近300亿元工业产值、超10亿元利税从账面上抹去;落后的钢铁、煤炭、水泥产能全部关停了,占湖北省产值1/3的烟花爆竹产业全部退出……

谋划大冶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

2018年12月大冶入围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以来,通过不断摸索,大胆改革,大冶完善体制机制,整合创新资源,加大创新投入,激发了创新主体活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大冶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科技创新格局。注重高位推进,大冶成立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常务副市长和组织部长任副主任,市直相关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为委员的创新促进委员会。大冶建立常态推进机制,每月科技部门牵头,联合经信、发改、市场监管等成员单位深入乡镇、重点企业开展创新服务,为企业技术提升、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品牌创建等提供全面指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研究推进重难点问题,合力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建立定期督查机制,市政府督查室每季度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查,推动工作落实。

注重政策引领,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大冶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整合经信、发改、人才、市场监管等部门职能,出台了《大冶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大冶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新科技18条)《关于加强黄石大冶湖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冶市实施十大创新平台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2021年,大冶又创新推行“无申请兑现”改革,对符合科技创新奖补条件的企业和主体,实行“无见面、无审批”政策兑现。“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激发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市营造了重视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鼓励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科技创新投入。大冶建立科技专项资金正常增长机制,大冶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从“十三五”初的2000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1亿元,增长400%。整合创新平台资金,对归口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发改(企业技术中心)、组织部(双创基地)等部门的平台资金进行统筹,将各类创新平台资金纳入统一管理。从促进技改和高新产业发展、支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引导企业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等方面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冶初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化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

创新延伸基层,编织科技创新网络。坚持全域谋划,开展创新型乡镇建设,注重发展“一镇一业”,大冶支持茗山芳香小镇、刘仁八农文旅游小镇、金牛生态养老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分批推进14个乡镇实现全面创新,对创建成功的乡镇给予50~200万元的建设资金。鼓励乡镇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推进创新服务向乡镇基层延伸,全力服务企业开展高企申报、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激发乡镇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

实施“五库”联通,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大冶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为抓手,创新推进高企后备库、平台后备库、知识产权后备库与技改项目库、科技招商项目库“五库”联通,从技改项目库和招商项目库遴选建立高企后备库,以高企后备库为核心,知识产权库服务高企后备库,利用高企后备库建立平台后备库,精准推进创新主体培育。

推进三产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惠民。大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先后培育了“农工旅”融合发展的“瑞晟模式”、“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龙凤山模式”、“农商旅”融合发展的“鑫东模式”,以新经济、新业态推动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发挥鹏程、铭浩、灵祥等省级“星创天地”载体作用,引导支持企业老板转型,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同时,大冶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三年创建期,选派近500名科技特派员赴贫困村、农业企业,指导开展技术引进、模式推广、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创新引路出成效

大冶聚焦“八大任务”,以创新型县(市)建设为抓手,以大冶湖国家高新区为主战场,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不断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冶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为推动大冶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大冶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由2018年第77位升至2020年第63位,实现“九年九进位”。2020年再次获评湖北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优秀县市,排名第六。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创新稳步推进。围绕“6+1”产业体系,大冶市积极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共享“高精尖”资源,坚持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与传统产业技改升级一齐抓,持续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全市产业基础更加夯实、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大冶市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大力开展商会招商、展会招商、资本招商、重资产招商和园区招商,加速推进“五个十大项目”建设,一批大健康、光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项目落户大冶。三年创建期,大冶新签约项目近200个,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同时,大冶全力推进签约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劲牌健康白酒产业园、楚天香妆芳香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一批新的动能正在加速形成。大冶传统产业也在加快升级,完成新冶特钢、华鑫实业、华力科技、尖峰水泥等企业技改项目217个,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62.25亿元,一批企业通过技改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实现产销两旺。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截至目前,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1个,农业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级农业孵化器1家。

加大创新主体培育,企业创新全面铺开。大冶深入实施高企倍增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始终引导企业把发展重心、资源聚集到创新力培育上来。三年创建期,大冶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7家,全市高企总数达到197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44亿元。大冶积极推进落实新“科技十八条”,2021年对高企、平台、成果、知识产权等科技创新“无申请兑现”奖补资金达2780万元。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激励,企业研发投入大幅增加,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比达到2.39%。

强化高新区引领带动,平台建设扩面提质。大冶以高新区平台建设为主战场,采取资源共享、合作共建等形式,带动乡镇园区平台协同发展。大冶持续推进“十大创新平台”行动,铝型材产业技术研究院、瑞晟芳香产业研究院不断完善功能,服务产业;融通高科、东贝铸造等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档升级,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2022年将实现全覆盖。目前,大冶市共拥有国家级平台3家、省级平台57家,黄石市级平台89家。分别拥有2家国家级、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等创业载体,孵化企业300余家,初步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产业孵化链条。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有序开展。大冶市积极对接浙江大学、在黄高校、湖北科惠网、中科院黄石育成中心,利用浙江大学黄石技术转移中心和在黄高校协同创新办公室等平台,三年创建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余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25亿元。帮助劲牌、迪峰换热器、瑞晟生物等100余家企业与江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研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三年创建期,大冶组织实施“百城百园”、“科技助力经济发展2020”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4项,通过项目实施引领带动,开发新产品93个,研发新技术138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5项,建设创新平台15项,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共计1.4亿元,新增销售收入4.9亿元、新增就业人员1000余人。

坚持人才强市战略,人才环境不断优化。大冶市出台“1+3”人才新政,构建了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大冶坚持多措并举引才与开拓渠道招才相结合,兑现“四补一奖”政策,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大冶市人才总量达7.2万余人,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人才7000余人;坚持科技创新平台与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一起抓,推动建平台、聚人才、促创新融合发展,有效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目前大冶市建有省级人才创新创业院士专家团队19个;坚持人才政策落实与人文环境改善一起抓,通过强化政策激励、安居保障和政治引领,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三年创建期,大冶市级财政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总投资近2000万元的222套人才公寓已投入使用,全要素、全链条、一站式的大冶湖高新区人才创新创业超市建成运营。

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融资环境不断改善。大冶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大冶市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大冶市股权激励专项基金、铜都汇种子基金等产业基金,总额达1.3亿元,不断加大对企业融资力度。持续开展“春风贷”银企对接活动,三年创建期,帮助213家企业融资21.93亿元,发放“甘霖贷”4.96亿元,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开展知识产权培育,示范建设成效初显。通过建立领导包保、分类指导、责任考核等工作机制,大冶选定一批具有知识产权工作基础的企业,从本级开始开展梯极培育。目前,纳入培育范围的企业达80家,已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1家,省级示范建设企业12家,市级示范建设企业24家。大冶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4件。

坚持科技惠民利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强化科技成果运用,大冶加大矿山生态保护和修复,39个开山塘口治理工程全面开工、重披绿装,完成工矿废弃地复垦3100亩、新增耕地2200亩,实施土壤污染治理项目21个,大冶市被授予“全国重金属土壤生态修复示范县市”,90家企业完成散乱污整治,110家企业通过行业环境整治达标验收。大冶持续实施“绿满铜都”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大幅增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湖北省森林城市。完善惠民政策,改进便民服务,“十大重点民生工程”快速推进,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未来,大冶市将以更大力度高标准持续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集聚更多科技创新资源,持续培育更多创新主体,持续加快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良好科技创新生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楚天香谷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建设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