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田建民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2018年4月份,总书记在视察海南南繁基地时再次强调,“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鉴于新冠疫情的警示,生物育种产业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碗要装中国粮,中国粮要用中国种”已成为全党全国共识。
河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肩负粮食安全重任,同时河南又是育种大省和用种大省,在农作物尤其是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大宗粮油作物的育种创新上,有基础、有优势,理应在生物育种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上有新作为、新担当。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历经长期积淀,河南在小麦、玉米两大主粮作物和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水平处于全国引领地位。玉米新品种“郑单958”“浚单20”和小麦新品种“豫麦13”“郑麦9023”“矮抗58”等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花生品种“豫花7号”“豫花15号”“远杂9102”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玉米育种方面,“郑单958”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豫单9953”“郑玉432”为代表的玉米籽粒机收品种,在黄淮海区域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小麦育种方面,相继培育出的“郑麦9023”“矮抗58”“郑麦366”“百农207”等小麦品种,先后占据我国小麦种植的主导地位,引领了我国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其中,优质强筋“郑麦9023”是我国第一批在国外期货市场挂牌交易的小麦产品,首次实现我国食用小麦出口,成为我国小麦优质育种和生产优质化的标志性品种。花生育种创新的“远缘杂交”技术,引领了世界早熟高产育种与高油育种的方向,利用该项技术的突破,先后育成“豫花”“远杂”系列花生新品种40余个,近年育成的优质高油酸品种“豫花37号”已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高油酸花生品种。选育的芝麻新品种“豫芝DS899”,平均单产位居世界第一。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作物、畜禽制种供种大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种子市场规模全国第一,全省常年繁(制)种子520万亩左右,产种总量在20亿公斤左右。小麦、花生制种供种能力居全国首位。其中:小麦制种面积430万亩,供种能力18 亿公斤,约占全国38%,除满足河南需求外,约有5亿公斤供应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份。花生总供种能力1.4亿公斤,约占全国30%。蔬菜种子市场总价值约占全国的77%左右,十字花科蔬菜制种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韭菜育制种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西甜瓜、优质辣椒供种能力居全国前列,除满足河南需要外,40%以上供应全国其他省份。河南省种畜禽场数量达403家,种畜禽年供种量10余亿头(只)。种猪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存栏基础母猪87万头,年供种能力600余万头。冻精生产居全国首位。年生产奶牛、肉牛冻精900万剂,占全国3/1,产能满足河南生产需要外,还销售覆盖全国30个省份。
鉴于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实际需要,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种业创新发展极为重视,主动谋划,强力推进。2019年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牵头组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中心建设总定位是“全球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我国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集群”。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该中心建设,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强力支持中心建设。目前4150亩高标准田间试验基地建设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350亩科学实验院区建设一期工程实验室建设已全部封顶,中心人才引进、团队组建、创新研发、合作交流等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社会影响日益显现。另外,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也开始筹建。近期,河南省委、省政府又做出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和争创国家种业实验室或成为国家种业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大决策。这一切重大举措,为河南省培育打造国家种业战略科技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小麦、玉米、花生等优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优化攻关布局,把特色做优、优势做强;拓领域,进一步拓宽视野、拓展范围、提升水平,打造汇聚南北方、覆盖粮蔬果、贯通产学研的种业创新链条。
河南省选育的系列重大品种多依赖于育种家经验的积累,每一个品种的育成,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当今世界以组学技术、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快速崛起。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制、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的原始创新,必将成为决定未来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持。这些技术也正是河南种业创新发展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主要差距所在。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建设种业强省,必须加快补齐技术短板。
跨国种业公司为确保持续产出新品种,构建了分工专业、模块管理、智能控制、流水作业的商业化育种新模式,像杜邦先锋、拜耳孟山都等种业巨头,玉米育种每年可组配数千个新的育种群体,分离材料20~50万份,育种小材料100~200万份,鉴定组合200~400万份,育种规模巨大,确保了新品种持续产出。当今河南的育种团队,仍以课题组为单位的“作坊式”育种为主,职能小而全,缺乏专业分工,课题团队之间大多各自为战,彼此间封锁的多、合作的少,信息交流渠道也不畅,育种资源共享难度大,严重制约了育种规模、育种水平和育种效率。
经过多年发展,河南种业企业整体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竞争力也在提升。目前,河南省农作物种子企业总资产超过1亿元的有11家。但在最新的国内种业企业榜单中,河南没有一家种企进入20强,这与农业大省、用种大省、育种强省的身份极不相称。此外,创新资源配置也极不合理,育种资源“多、散、小”,且多分布在农业科研院所,企业创新力量薄弱。在河南省20个市级农科院所中,几乎所有院所都在开展小麦、玉米育种研究,超过半数的市级院所从事花生育种研究。由于主攻方向不明确,导致突破性成果匮乏,而且育成的许多品种在生产中应用十分有限,创新资源浪费严重。企业科技资源有限、科研投入低、研发能力弱,尚未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力量。
制度优势是我国最大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体制优势上的具体体现。要实现锻长补短,首要的就是要把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着力点,重点解决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力量分散、重复研究等突出问题,在放活成果、放活人员、放活机构方面落实招,建立起符合创新规律、市场规律、能够充分发挥科技人员潜能、激发创新活力、运营高效的创新生态。
在切实落实好现有的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进一步探索人才引育机制,坚持引育并重、以用为本,注重以平台、环境、事业引才聚才留才,努力在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方面实现突破。借鉴国内外先进有效经验,积极探索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创新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外优势科研团体的合作交流,以开放的胸襟,强化协同创新,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尤其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创新性农业企业等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
扬优势:主要围绕小麦、玉米、花生等优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优化攻关布局,把特色做优、优势做强;拓领域:进一步拓宽视野、拓展范围、提升水平,打造汇聚南北方、覆盖粮蔬果、贯通产学研的种业创新链条;攻难关,紧紧抓住以组学技术、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围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制、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育种等技术短板,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探索,争取在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创新等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
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基础研究是影响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其具有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公益属性强等特点,社会少有投入,成为了各类技术领域的弱项和短板。根据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特点和规律,政府投入要加大力度,并实行长期持续稳定支持机制,通过强化竞争择优,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和优秀科技人才、研发团队,培育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创新基础平台。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专家负责制”等有效方式,协同解决创新领域的难题难关,加快补短板和追赶超步伐。对于应用研究,要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补助引导为辅、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基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创建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在新乡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叠加,种业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开始初显。该区域与省会郑州一河之隔,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典型的黄淮中原自然特征,有城有农,是承接郑州中心城市建设和都市扩展功能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特佳区域选择。这一区域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农业科技资源,建设有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科技学院等多家国家、省、市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拥有国家和省多个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先正达(中国)、中农发种业、秋乐、牧原生物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育种企业正在落户该区。鉴于平原示范区的发展基础、区位、资源条件等诸多优势,以及抢抓到的系列重大发展机遇,通过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和顶层设计,实施政策支持、要素保障、重大项目策划、营商环境打造等举措,争取更多种业资源汇聚,努力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创新高地。
河南省蔬菜种子市场总价值约占全国的77%左右,十字花科蔬菜制种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韭菜育制种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
打好种业翻身仗,还需在种质资源保护、平台建设、科技攻关、种企培育、良种繁育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全面发力,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实现现代种业强省。
重点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引进、保存和利用等方面下力气,谋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种质资源库,布局一批区域性中心库(场、圃、区)。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开展农业种质资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构建表现型与基因型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建立起一流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一方面建设并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重大种业创新平台,积极整合各类种业科技资源和力量,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合作交流平台和企业孵化平台。另一方面以现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为基础,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型种业企业等新型研发平台为骨干,建设种业创新平台集群,为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主要粮油作物、畜禽、水产、果蔬、食用菌、棉花等为重点,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龙头种企等单位密切合作,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重点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全基因组选择、杂种优势定向预测和表型精准鉴定等前沿育种技术上取得突破。围绕市场和生产需求,以企业为主体,打造一批育种攻关联合体,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突破性品种。优化种业科研创新基地布局,加快建设小麦、玉米、大豆、油料、果蔬、畜禽、茶叶、水产等育种创新基地,推进在海南、西北、东北、长江中下游等布局建设育种基地,谋划建设一批海外研发中心和育种试验站。
发挥龙头种业企业优势,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大型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业企业,组建区域性畜禽联合育种集团公司,扶优培强头部种企,打造航母型种业企业。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优势种企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设现代种业产业园和育制种大县,支持特色种业企业形成差别化竞争优势,培育一批“专精特优”种业企业,打造一批“豫”字头“隐形冠军”。
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小麦、花生制种基地、育制种大县、特色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提升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制种水平。以生猪、肉牛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国家生猪战略种源基地、世界一流肉牛冻精供应基地。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水产供种繁育基地,保障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种源供应。实施河南省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和全国一流的商业化种公猪站,引进培育一批畜禽种企,确保全省畜禽核心种源充足供应。推进优势特色制种基地建设,加快补齐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品种测试评价中心、性能测定中心等品种评价鉴定网络。
加强种业全链条、全流程、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种业知识产权监管机制。强化行政与司法协同保护机制,加大侵权案件查处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提高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省级标准,严格品种审定、引种、登记、撤销和试验渠道管理。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技术标准,完善一批种子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提升种业监管支撑能力。充实基层种业管理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力量,落实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提升种业综合治理能力,全面净化种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