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子:纯净如水,心无旁骛

2022-05-17 09:16陶晨受访者提供
至爱 2022年4期
关键词:张爱玲听众主持人

文|陶晨 图|受访者提供

淳子,这个名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大学时代,笔者的课余生活是在“电波”的陪伴下度过的,躺在床上收听电台节目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间。我们那个年代,晚上除了听流行音乐,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相伴到黎明》节目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这个节目甚至成了那一代人的心灵“抚慰剂”,淳子正是《相伴到黎明》几位主持人之一,因此对她的声音很熟悉、很亲切;陌生的是,笔者从未与淳子老师谋面,毕业后也不怎么听电台节目了,没有了交集。

没想到,20多年前的电台主持人与听众在一次公益活动上见面了,就像现在的网友在线下见面一样,笔者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2月25日上午,淳子老师受邀参加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资助的“关爱我的父亲母亲”公益项目志愿者团队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为旗袍的魅力和女性的美作点评指导。各志愿者队伍的节目演毕,淳子老师款款上台作点评,一上舞台、拿起话筒,淳子老师立刻就展示出资深主持人的功力—字正腔圆、伶牙俐齿、一针见血,这些词一点也不为过。淳子的点评是直接的、犀利的,也是指导性、可操作性极强的,表演团队的成员纷纷点头称是,并迫不及待地在台下重新比划了起来。

待到工作午餐时间,宣讲红色故事《上海战役》的革命后代曹老师和王老师在刘爱唯老师的安排下,又请淳子老师指教革命故事如何讲才更吸引人,淳子老师吃了一半停下来,为她们开起了“处方”,此时,她们三个人眼里都闪着光。最后,曹老师、王老师与淳子老师一起合了好几张影,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后来,笔者通过“关爱我的父亲母亲”公益项目的刘爱唯老师才得知,其实淳子老师也是革命后代,但她从不为外人道。采访时聊起这个话题,她坦言自己不想以家庭背景和父母头衔作为自己手里挥舞的“大旗”,而是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

淳子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文艺编辑、复旦大学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海派文化研究社副社长、《海派文化报》副社长、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国工作坊演讲成员、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吞鲁日荣誉市长、澳大利亚悉尼旗袍协会荣誉会长等。曾获得广电部优秀编辑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金笔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优秀节目奖、上海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以及省市级、行业协会各类奖项20多种。

淳子的主要作品有《旗袍》、《口红》、《她的城,张爱玲地图》、《白天睡觉的女人》、《上海闲女》、《点点胭脂红》、《前天》、《与名人约会》、《名人访谈》、《花开—张爱玲上半出》、《花落—张爱玲下半出》、《上海才子》(与宋路霞合著)、《玻璃电台》(与陈钢合著)、《上海格调》(与胡伟立合著),以及影视作品《婚姻的故事》、舞台剧《孤岛》等。淳子受邀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南亚著名学府、图书馆演讲100多场次,美誉度甚高。

淳子曾经主持过的广播节目《相伴到黎明》,由原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于1992年10月开播,是半夜到凌晨的直播节目,实时接听、解答听众的困扰。淳子回忆,“当时浙江海宁的一名高中生,就是听着我的节目考到上海的大学,她给我写的信,信封上的字写得很好看,信也写得很美。去年应聘进入广电局本部工作,现在就坐在我曾经的座位上。”上世纪90年代,心理咨询尚不普及,但是人们在情感或心理方面的咨询需求却与日俱增,这个节目就逐步演变,具有了类似“心理咨询师”的功能。

淳子坦言,当她接档《相伴到黎明》节目时,心中是忐忑的,自己既不是情感专家,也没有专门学过心理学,她拥有的只是一颗敬畏之心—必须非常慎重地对待她的听众,真正地帮助到他们。第一次做节目,她就邀请了复旦大学和华师大的心理学、社会学专业的教授,与他们现场连线。“就这样直播了几期之后,专家的态度、专家的角度和专家的提问方式,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1个月以后,淳子独立担纲的节目得到了听众很好的反响。

淳子对节目认真的态度来自一位学长的忠告—主持人不能充当别人生活的教练;主持人只不过是把握了话语权;主持人对话筒要有敬畏心。这也成了淳子做节目的底线。“那时没有电脑,针对听众五花八门的问题,我就做了一大箱子的卡片,全部分好类,尽可能为听众提供专业的回答,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淳子作为电台主持人,还主持过《淳子咖啡馆》《走向未来》《半个月亮》等访谈类节目,类似于现在的“脱口秀”,受到了听众的好 评。

淳子曾经努力去做好一名主持人,也忠于自己的内心,她从1995年开始走上了专业写作的道路。一开始淳子的创作题材来源于她的工作实录,《与名人约会》《名人访谈》,都是这一阶段的产物;之后淳子出国工作3年,回沪后又创作了《白天睡觉的女人》《上海闲女》两本书,则是属于小女人感悟类型的散文。

众所周知,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声名和深远影响都与上海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来讲,上海成就了张爱玲。淳子作为张爱玲的研究者,她用“读城”的方式,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张爱玲几乎所有走过的足迹。“机缘巧合,关锦鹏导演到上海来拍由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和白玫瑰》改编的电影,我就跟着关导演走了整个和张爱玲相关的街区,甚至到她曾经买菜的地方,学着她的样子,也去买牛尾,炖牛尾汤。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忽然领悟到,张爱玲对我意味着什么。张爱玲和上海这座城,就像狄更斯与伦敦、雨果与巴黎、乔伊斯与都柏林。这就是张爱玲的魅力。”淳子如是说起自己如何才走上张爱玲的研究之路。于是,2001年以后,《她的城,张爱玲地图》《花开—张爱玲上半出》《花落—张爱玲下半出》《张爱玲传奇》等一系列研究张爱玲的书诞生了。

淳子用“读城”的方式写张爱玲,不仅把张爱玲的人生给拼贴出来,也寻找到她的作品的出处。用淳子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太美妙、太狂喜的写作经历”。其中张爱玲的出生地—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5号(1920年时为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现在是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所在地,这里原来是静安区医药局的职工学校,淳子在这幢老建筑的保护和复原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位于静安区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张爱玲在此居住了5年多,在这里完成了《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等小说,淳子为常德公寓到处游说,联合多方力量,终于把公寓楼下的眼镜店、快餐店等改造成了千彩书坊—张爱玲主题咖啡厅,让这里成了全球“张迷”都要来打卡参观的文化地标。

就像淳子说的,狄更斯、雨果、张爱玲,一位作家能让读者记住的不光是这样一个人,还有他所在的这座城。张爱玲,对于上海更是一种符号—爱上了一座城,也爱上了这城里的人。

在研究张爱玲的过程当中,淳子又写了很多老上海的故事,把更多的笔墨放在女性身上,包括《长恨歌》中的原型、《色戒》的原型、潘玉良等,她们就“藏”在《旗袍》《口红》《点点胭脂红》这三本书里。淳子告诉我,这是她很愿意写的、很有价值的题材。“那时还住在绍兴路上,有一天我走过汉源书房,透过一排靠马路的玻璃窗,四张桌子跟前四位女生手上一溜拿着的都是我的书《点点胭脂红》,哇!那种狂喜!”淳子的回忆陷入小小激动之中。

纯净如水、心无旁骛。淳子回顾自己的经历,“应该说还算幸运吧,一直都能保持真我,从小到大能够做想做的事情,愿望基本上都实现了。”退休之后,淳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益活动中,她加入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250爱心专项基金,同时也是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吉利集团基金会的顾问,曾资助华东师范大学爱飞翔公益项目和天使知音沙龙公益项目。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淳子老师非常爽快地答应了笔者的提议,“以后只要慈善公益活动有需要我的地方,一定尽力而为!”我们相视而笑。

猜你喜欢
张爱玲听众主持人
会聊天的主持人厉害在哪里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栏目主持人语
听众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生命如奇服一样斑斓
表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