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华平
她,扎根乡村,点亮乡村孩子的未来;她,初心不改,坚守在筑梦育人的道路上。今年10月,从教36年的赵瑞华即将告别讲台,离开她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本期,我们将镜头对准这位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优秀教师代表,分享她36年耕耘乡村教育的故事。
桃李年华入黉舍,不为繁华易匠心
安静了一个假期的保山市隆阳区板桥中心小学又重归喧闹。课间休息时被学生们团团围住的赵瑞华面带笑意地与孩子们交流着,很难看出,这是一位从教36年,即将告别讲台的教师。
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教育条件艰苦、教育教学质量普遍偏低。因人才资源匮乏,许多学校聘用了代课老师和民办老师,科班出身的老师,都是学校里的宝贝疙瘩。毕业于保山师范学校的赵瑞华便是那时进入乡村教育大门的。1986年7月,未满19岁的“城里人”赵瑞华分配到隆阳区板桥镇百屯小学,1年后调整到板桥小学。
由于教师稀缺,好多老师都身兼数职,负责两门以上的课程。年轻且科班出身的赵瑞华理所当然地被委以重任,且是一个让她深感压力的重任——板桥小学附中的英语及政治课程。“作为一名师范生,我的英语也就只是初中水平。当时的压力确实很大,担心教不好,又担心领导觉得自己拈轻怕重。”“这是学校交给的任务,也是挑战自我的机会。”犹豫再三的赵瑞华最终担起了这个重任。
为了突破英语教学难题,赵瑞华吃住都在学校,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时间都被用来提升英语教学水平。她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花“血本”买来了双卡录音机,跟着录音机反复读音标、单词;借助教辅材料和课外资料,学习语法、句型,掌握每课知识重点和难点;遇到查阅资料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便向镇内专职英语老师请教;周末和寒暑假都成了她“笨鸟先飞”的黄金时段。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边教边学、边学边教中,赵瑞华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得心应手,不仅不再惧怕,还逐渐摸索和总结出了上好英语课的方法,任教班级的英语成绩也冲到了全镇统考前列。成绩的取得,是对赵瑞华莫大的鼓励,也成为鼓励年轻的赵瑞华不断努力的动力。
随着教学成绩越来越好,赵瑞华的名声也越来越响,很快,她便面临着教学生涯里的第一次重大抉择。
当时的板桥镇教办主任找到她,肯定了她的英语教学成绩并表示打算把她调入板桥中学,专门从事英语教学。“到更大的学校去,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后有机会脱离农村学校……”赵瑞华委婉拒绝了领导的好意,坚持留在板桥小学。直到1994年板桥附中撤并,依然选择留在板桥中心小学,并全身心投入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
此后几十年里,赵瑞华多次拥有回城的机会,不少板桥小学的同事也调入城区,但她并没有表示出“羡慕”。反而,每一次的放弃,更坚定了她坚守乡村教育岗位的决心。“如果每位乡村教师都只把乡村学校当作跳板的话,那乡村教育的未来在哪里?城里有很多老师,不缺我一个,但板桥需要我,我也离不开板桥,况且比起很多山区学校,板桥条件已经很不错了。”朴实的话语里,透露着赵瑞华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这份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也成了她坚守板桥小学35年的精神力量。
潜心执教成名师,倾囊授艺育新人
在赵瑞华厚厚的荣誉证书里,教学能手、优秀教师、论文奖、竞赛奖等荣誉不胜枚举,有同事说,老赵是学校的常青藤啊!这常青藤美誉的背后,是赵瑞华30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付出。
自1994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后,赵瑞华就开启了小学数学专业化教学研究之路。她课前精心备学生备教材,课堂上大胆采用新理念新方法,尤其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采用微笑民主、启发式、尝试法及多种教法并用的灵活教学;课后总结教学得失,发现问题及时补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形成了她特有的“朴素实效”的教学风格,成为当地知名的数学老师。她所承担的镇、校级课赛,多次获得一等奖。因其所带班级品行好、习惯优、班风正、学风浓,家长们都千方百计想把孩子送到她所带的班级。
一位优秀的老师可以带好一个班,一群优秀的老师能造就一所好学校。在自身不断努力的同时,赵瑞华也从不藏私,尽可能地履行好传帮带职责。90年代中后期,在教办教研员的带领下,赵瑞华常常提着小黑板、拿着自制的卡纸图片、幻灯片胶片等教具,到本镇的妻贤小学、沙坝小学、浪坝小学、西河小学等完小送教,推广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担任学校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期间,她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组织和参加全校、全镇的教研活动,率先上好示范课和公开课,开展听评课活动,指导和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对年轻教师的教学赛前指导,赵瑞华从不推辞,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智慧。“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带领他们少走弯路,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大爱无私润万物,在赵瑞华心里,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教育教学工作。
2019年调入板桥小学的洪莲老师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前赵瑞华老师给予的帮助。“她不厌其烦地帮我听课,给我提意见,直到满意。在她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教学方法,还有科学严谨的职业操守。”
多年搭档的林菊梅老师说起赵瑞华颇有“微词”。“我带的班上的孩子们对赵老师比对我这个班主任还要好,还要亲。课间休息都喜欢围在她身边说说笑笑。有时候,我也会‘嫉妒’地跟她说,孩子们喜欢你更多些,我要失宠了……”就是这位与班主任“争宠”的科任老师总是坚持与班主任一起家访,关爱留守儿童思想健康,在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良好教学生态中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她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很多,再顽劣的学生到了她手里,都会变得勤学好问、积极向上。初进板桥小学时,为了学到她的‘绝招’,我总喜欢上完课后留在教室继续听她上课,并向她请教。她总是耐心地给我指导,毫无保留地分享她的教学经验。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正是因为有了她的指导,我才能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并成長起来。”视赵瑞华为良师益友的同事杨文艺这样表达对赵瑞华的感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荣誉等身、已近退休的赵瑞华依然保持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课标教材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紧扣核心素养体系建设,自学相关知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向年轻教师请教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是教师的生命线,对于乡村学校的教师更是如此。”赵瑞华如是说。
桃李满园竞芳菲,良师益友传佳话
“教师是知识的传送者,也是文明的传播者。通过乡村教育可以传播知识,助力教育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还可以通过小手拉大手,把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礼仪通过孩子传递给家长,提升乡村的文明程度。未来,我们还要继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这是板桥小学副校长王保林对乡村教育的理解,也是所有乡村教师的共识。这样的教育理念,30多年来在赵瑞华心中从未改变。
回首从教之路,赵瑞华充满感慨。“我见证了板桥小学的发展,学校由10多个班发展到现在的46个班,老师由原来的20多增加到100多;我见证了许多农村孩子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成了医生、教师、公务员;我也见证了无数从板桥小学走向社会的学生们,为建设美丽桥板贡献着力量。”
从教36年,赵瑞华已记不清楚教了多少学生,但学生们依旧记得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对于那些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的学生来们说,赵瑞华就是他们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已经从教20余年的杨丽媛是赵瑞华的学生,说起第一次听赵老师讲课的情景依然很激动。“赵老师标准的发音,端庄的仪态,漂亮的板书,至今还印在我脑海里。从那时起,我心里就有了一个声音:老师,有一天,我也要成为您。”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在赵瑞华的学生里,不乏这样的传承者。她们延续着她的师德师风、也延续着她的教育生命。
在板桥小学2002级19班的同学会上,已经离校20年的学生们给赵瑞华发来视频,表达着他们的感谢之情。有人表示因为赵老师而爱上了数学;有人感谢赵老师的鼓励让自己走出低谷;有人回忆着第一次听赵老师讲课时的心情;有人说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
良师益友是对一位老师最好的评价,在对赵瑞华的采访中我们听到了太多这样的评价,她与学生亦师亦友的故事成为学生与家长津津乐道的佳话。
“虽然早已毕业了,但我女儿依然与赵老师保持着联系,有时候女儿在生活上遇到了问题,也会和赵老师请教讨论,我也因此与赵老师成了朋友。”2001级学生王琦的妈妈说。
“初中高中大学到现在,每个假期都会去赵老师家‘蹭饭’。去赵老师家‘蹭饭’,当然不只是吃饭,我们会聊聊彼此的生活状况,分享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有压力时,互相关心鼓励,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2013级学生刘佳熔说。
从教数十年,赵瑞华说,她很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与孩子们分享喜怒哀乐,交心谈心,像朋友也像母亲那样与他们在一起;每送走一届学生,都会有送走自己孩子那样的不舍与牵挂;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学业有成,会感到欣慰,从而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
面对眼前即将毕业的孩子们,赵瑞华心中升起的感慨不同以往。“今年10月我就要退休了,这些孩子也刚好毕业,我会倾尽全力,站好最后一班岗,把48位孩子送入初中,完成我的收官之作,为我的教育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实现我‘择一业终老、选一校白头’的夙愿。”即将走到职业生涯终点的赵瑞华依然坚守着她对乡村教育的初心。
(作者系保山日報社文化生活部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