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竟艺
关键词:数字游戏;城市公共空间;交互設计
1 数字游戏概述
1.1 数字游戏的概念
数字游戏即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设计开发,并在数字化设备上运行的游戏。数字游戏的概念最初由游戏学者Jesper Juul 于2003年在DiGRA(Digital Games Research Association, 数字游戏研究协会)行业大会上提出。由于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设备的类型十分广泛,数字游戏其实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兼容性的概念。在不同数字设备和载体上运行的游戏,以及使用不同的数字媒体表现形式的游戏都可以被称为数字游戏[1],随着游戏制作技术的发展和新兴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游戏的概念还将不断扩大。
1.2 数字游戏的特征
游戏学家Jesse Schell 在《游戏设计艺术》一书中强调了“互动性”是令数字游戏逐渐脱颖于其他数字娱乐形式的一个最典型的特征[2]。互动性主要体现在数字游戏是一种“可交互”的媒介,即从游戏玩法、操作到游戏的美术视觉设计,都能做到对玩家输入的内容有即时的反馈,玩家因而会感到其操作可以对数字游戏世界造成改变,进而产生继续游戏的兴趣和动力。由此可见,数字游戏的强互动性得益于多个因素的联合作用。根据游戏理论学家简· 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中所做的总结,数字游戏的三大构成要素是“规则”“反馈”以及“用户自愿参与”[3]。其中,“规则”指的是游戏过程中用户需要遵循的操作范式等,“反馈”指的是游戏世界对用户操作做出的各类反应,“自愿参与”指的是用户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执行游戏中的某个任务或操作。三者的有机结合为许多游戏机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大部分数字游戏都会提供的奖励惩罚机制和成就系统机制。多样化的游戏机制使得游戏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强,从而提升了用户的游戏意愿。
除了以上要素之外,数字游戏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在视觉表现上的多元化风格。近年来,为提升玩家的沉浸感和代入感,数字游戏的画面越发向拟真化的方向发展[4]。比如在视角上,更多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来模拟人在现实空间中的主观视角;在技术上,对三维建模以及新兴媒介技术如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等的运用愈发普遍,这些发展趋势体现着数字游戏愈发追求真实感和临场感。
2 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空间,从广义上可以被理解为承载城市中的物质及活动等城市功能的一些客观载体[5]。在目前主流的分类标准下,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被分为开放空间和专用空间两类,开放空间一般指街道、广场、公园及各类地面环境设施要素,而专用空间 则是指有具体功能导向的空间,如商业中心、学校、艺术馆等[6]。
城市公共空间交互指的是城市公共空间场景中的各主体之间的交互,包括了人与人的交互、人与环境的交互、人与环境中各类设施的交互等[7]。文章中所探讨的城市公共空间交互设计,偏向对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
《WeSpace 未来城市发展报告》中总结,从技术驱动的视角来看,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发展趋势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城市内及城市间不同功能空间的线上与线下边界的逐渐模糊;第二、城市公共空间的形式与功能的联系逐渐减弱;第三、以人为核心的功能与服务的聚集;第四、城市公共空间的场景体验感逐渐提升,具有混合功能的空间数量将剧增;第五、空间使用数字化的运营方式来提升其使用效率;第六、空间的设计向满足虚实融合展示的方向发展[5]。
3 城市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现存问题
3.1 交互载体较为陈旧
在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大部分交互信息都借助传统媒体和材料进行展示,比如立牌、灯箱等单体物理设施,以及地面油漆线、墙面贴字等依靠印制和绘写来展示的视觉信息。尽管这类交互信息能够满足用户的基本功能需求,但从体验感的丰富度上来说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这类载体能够展示的信息容量受到硬件设备尺寸的制约较大,小型的箱体若要展示大量信息,信息就会密集地被挤压在画面内,使易读性降低。此外,设施表面受到污损或设施屏显反应速度迟缓等性能上的缺陷也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
3.2 信息与环境融合度不足
借助传统媒体和材料进行交互展示导致信息与环境融合度不足,即交互信息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类信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以无差别的方式展现给用户,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信息可达性的下降。比如,现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许多路牌缺少反光设计,这些路牌若设立在夜间照明不佳的区域则会导致可视性骤降。
3.3 与用户互动性较弱
在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交互过程中,用户往往是单方面接收信息,而没有机会对这些信息做出反馈。比如,大部分传统景区内的导视仅仅依靠树立平面地图及路标来完成信息的传递,游客无法查看自己的实时位置,这会导致寻路过程缓慢甚至出现迷路的情况。在此类互动性弱的公共空间交互设计中,展示信息一成不变,用户需要花费时间成本自行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内容,导致交互的效率下降。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有必要引入更有吸引力、更高效的交互方式。
4 基于数字游戏的城市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的意义
4.1 提升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参与度
2020 年发布的《城市公共设施创新研究报告》强调了在建成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之下,城市公共空间需要提升对民众参与方面的诉求 [8]。报告指出,加强民众参与有利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率,进而提升其活力和品质。提升民众参与的途径之一是为城市公共空间打造全新的数字化运营方式,而数字游戏机制的设计恰恰能够为此提供灵感和思路。比如,通过学习游戏内围绕玩家角色进行的个性化任务设计,可以构造出更多的以居民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和服务 ;学习游戏内玩家社群活动的交互流程,能够更好地优化城市公共空间中开放活动的交互流程。
4.2 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运行效率
现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与运行效率较低,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现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服务受到空间类型、地理位置等物理条件的制约。而在这一点上,数字游戏中的空间与实际空间产生了天壤之别。数字游戏中提供的许多信息服务并不受玩家在游戏世界中所处的场景位置制约,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在任何场景中实时接收到来自其他场景的信息,这意味着数字游戏中的空间能够承载的信息密度和多样化程度更高。这种设计思维若能移植到现实城市公共空间中,则可以使得城市中的居民能够不受物理条件制约地获取一些原本在特定线下空间才能够获取的信息和服务。因此,基于数字游戏进行城市公共空间交互设计,将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大大方便居民的生活,并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运行效率。
4.3 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结构
未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形式可以具有更强的弹性和适应性,即空间的形式无需追随功能,其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从以土地用途为核心的功能布局和结构向以人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5]。如前文所介绍,在基于数字游戏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交互设计后,更多功能和信息可以被集合在一个场所中,这意味着城市公共空间中各类场所的功能结构都将经历重组和优化,从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整体功能。
4.4 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场景体验感
基于数字游戏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交互设计,能够为城市公共空间构建一个数字化的场景,并大大丰富该空间原有的实体功能。这种实践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小到对城市公共空间中设施的数字化,如 Sencity 平台上的 TetraBIN 项目(图 1),就是将数字游戏与道路中央的垃圾桶结合起来,令居民在投入垃圾的同时能够获得来自垃圾桶的“得分”反馈 ;大到对整体的环境的改造,如上海世博源的增强现实技术结合实体空间的智慧商业系统(图2),通过在不同的主题节日中调换装饰的视觉风格,从而做到高效快速地更新场景。
5 基于数字游戏的城市公共空间交互设计思路
5.1 弱化城市公共空间中原有的界面概念
数字游戏在有界的、扁平化的屏幕范围内创造虚拟空间,因此数字游戏空间内的信息只能通过其所处的 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界面的层次来进行区分。在常见的数字游戏中,交互信息被设计展示于两种不同的位置,一类是层叠于游戏场景上方的界面 UI,用以展示用户高频使用的基本功能和重要数值等,另一类是嵌入供玩家探索的游戏场景中的“沉浸式”信息,即剧情UI [9]。实体空间与数字游戏空间相比,屏幕界面的边界概念不复存在,用户的可视范围、用户能够接触到的交互载体的多样性都大大增加。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内的交互信息展示应跳脱出原有的“通过增加屏幕设施来展示信息”的扁平化展示思路,更充分地利用原有的城市界面 [10]。比如可以通过灯光、投影等方式更大化地利用城市建筑的墙面、地面或其他延展面来承载一些原本需要借助立牌、大屏来展示的信息内容(图 3、图 4),使得城市中的万物皆具有承载交互信息的能力。在这种设计思路下,原有的界面概念被无限扩大,使交互信息的显示不再被限制在固定的框架结构中,其设计空间和形式上的自由度也就随之迅速增加。诸如,增强现实和全息投影等交互技术的完善也加快了界面概念消弭的可能性,数字游戏内的一些独具幻想性的交互信息方式或将在现实世界中通过技术手段被逐一实现,无需借助任何屏幕载体而直接“存在”于在空间环境内的交互信息也将在未来真正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交互呈显方式的一种。
5.2 设计虚实结合的交互场景
随着人们生活中线上应用场景的逐渐增多,人们对于实体空间的关注度和体验感,以及在实体空间中停留的时长日益下降。面对这样的问题,北京城市实验室指出未来城市公共空间需要向“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深度融合”发展,并强调了城市空间需要“增强数字属性以提升传统空间的利用效率,并拓展新的虚拟空间场景 [5]。”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不断寻找数字空间与实体空间匹配以及融合的落脚点,诸如“实体空间 + 增强现实技术”“线下空间 + 线上直播”等结合形式已经在以数字游戏为代表的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应用。这种虚实融合的方式能够一定程度上扩大实体公共空间的信息承载量和信息类型,比如,曾经风靡全球的宝可梦 GO 游戏就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地理位置信息与增强现实技术结合,为玩家打造了一种全新的互动娱乐体验 :玩家走入实体的线下空间,发掘虚拟的线上信息。那么反向思考,在虚拟空间中嵌入实体公共空间的相关信息,以引导用户从虚拟世界出发来探寻实体公共空间未尝不会成为未来常见的公共空间交互模式。
5.3 增强交互信息的即时反馈性
如前文所介绍,数字游戏能够给用户提供较强的互动体验感的原因之一是其交互设计遵循信息反馈原则 [3],即玩家对游戏界面进行操作后,游戏系统需要对玩家的操作给予信息回馈。其中最典型的一类信息是由玩家角色的位置、速度等状态数值达到游戏预设后自动触发的信息。比如在游戏《刺客信条 2》中,当玩家角色靠近场景中的某个地标性建筑时,界面右侧会渐显出与该建筑相关的科普文字框(图 5)。类似这样的即时反馈设计在实体的城市公共空间中有很强的借鉴价值。这是由于在实体空间内,随着传感系统的日益完善,用户已经能够通过多样的方式与环境中的物品进行交互。灵敏的感应匹配合适的即时反馈内容,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交互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目前,即时反馈的理念虽然已经应用于一些已有的设计中,如声控灯、触控灯,但实际落地后的整体智能程度并不高。即时反馈信息需要更加自然的设计,就要像游戏案例中的一样,降低对用户“有意”输入的要求。如图书馆书架在感应到用户经过时自动亮灯,美术馆展品旁的墙面仅在观众靠近时才出现导览文字等,在精准的时机下利用动态变化主动吸引用户的视觉注意力,从而在不减少信息量的前提下,达到提升信息有效性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增强用户对公共空间场景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5.4 增强交互信息的个性化程度
在高度信息化的未来城市中,线下空间应当能够通过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调取线上数据,进而展示能够实时更新的、更符合用户精准需求和行为习惯的定制化信息内容,从而令单位空间的信息载量更大,信息的受众覆盖面更广。比如,商场在识别到带儿童的顾客进入时,导视牌自动将环境内的儿童游乐设施位置着重标出。
5.5 强调交互信息对环境的自适应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中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会导致交互的环境条件瞬息万变,如不同时间段光线和温度条件的差异、用户停留时长的差异、人流量车流量的差异等。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交互信息要能够做到在周围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可读性和可达性,即对环境自适应,从而尽量减少用户对信息的接收成本,因此在设計中可以参考数字游戏中的 UI 在不同场景下的自适应设计,比如大部分剧情 UI 都会跟随玩家角色移动。以景区导视设计为例,在景区客流量较大时,人群会围绕导视牌大量聚集,处于人群外围或身高较低的用户会被遮挡视线,此时导视牌应探测周围聚集的客流量,自动调整信息显示的高度、方向和字号等,保证大部分用户的信息需求都被满足。这样的环境自适应设计能够充分考虑用户之间的差异性,以及用户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信息的需求痛点,从而提升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体验。
6 结语
各类智慧通信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升着城市的数字化程度,也给予了城市公共空间交互设计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数字游戏这一互动娱乐形式为城市公共空间交互设计开拓了新的思路,通过弱化城市公共空间界面概念、设计虚实结合的交互场景、增强即时反馈及强调交互信息对环境的自适应性等方式,不仅能够解决目前城市公共空间交互设计面临的“交互载体旧”“与环境融合度低”“与用户互动性差”等几大问题,而且更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参与度,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结构。在未来,基于数字游戏的城市公共空间交互设计必将有助于打造更多元化的场景体验,让更多的居民愿意并乐于驻足于城市公共空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