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 张文丽 高凤 马小玲
[摘 要]文章围绕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阐述,详细分析了目前工程造价专业高等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时代特点,提出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策略,从重构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拓宽校企合作广度与深度、构建多维度课程体系、建立线上学习服务支撑体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期解决新时代工程造价专业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问题,促进工程造价专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工程造价 人才培养 培養方案 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2019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继续教育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9JY024)。
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新中国的各行业都在蓬勃发展,教育事业带着新时代的使命与挑战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新使命,人才培养在这个使命的作用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度和广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已成为聚焦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了解我国专业培养现状,再结合新时代特点,找到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路径。本文主要追溯了我国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历史,重点分析了专业发展现状,结合新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探索高等继续教育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路径。
追溯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发展历程
我国工程造价专业开始于1991年,于1996年建立了造价工程师制度,近三十年来,关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一直在发展。以关键词“工程造价培养”查阅1980—2020年知网核心集数据库中收录的工程造价文献数据源,得到如图1所示的文献数据量趋势图。通过分析图1可知:我国的工程造价培养研究起步于1994年,2000年之前的工程造价培养研究数据较少,年均数据量仅为1篇;但2000年以后,关于工程造价培养研究的数据量开始增长,这也是国内工程造价培养研究的起步阶段,2013年,有关工程造价培养研究的发文量达到高峰。
分析图2可知:工程造价培养领域研究的热点是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有高职教育、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实践能力、教学体系等。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工程造价专业来源于土木建筑类专业,行业本身的特点会对人才培养方向起到引导作用,但研究的热点多聚焦于高职教育,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对此的教学研究占比很少。
我国工程造价专业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工程造价专业是一门强调实践技能的课程,但很多学校在课程设计中比较突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占比,而忽视了核心实践课程的设置。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很难培养出应用型人才,若学生的计量计价实际操作能力不足、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足,对施工技术、施工流程等就了解得不透彻,无法准确识图,常出现计量错误的情况。
2.工学矛盾突出
成人继续教育的大部分学生都有工作岗位,他们多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经常存在工作与学习的冲突,如果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学生就会顾此失彼,无法平衡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很多学校为了照顾学生而管理较松,又会导致人才培养流于形式。
3.工程造价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目前,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投资管理部门、企业与造价咨询机构从事工程预决算、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的技能人才。但是随着建筑行业信息化、工业化,以及智慧建造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无法培养出具有复合型、应用型及时代使命的国际化工程造价专业技能人才。
4.教师职业定位不明晰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大多是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兼任,他们对自身定位的思考和继续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面对成人教育,高等继续教育教师很少有意识地思考,应该怎样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因此,对成人进行教育时,教师仍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导致高等继续教育培养方式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最为严重。
新时代工程造价专业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1.重构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及生产管理方式的转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局限于培养传统的编制工程概预算的工程师,而应转变为培养掌握专业技术、经济、法律、管理、信息技术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外,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还应注重工匠精神的融入,重视德育,使学生具有责任意识和爱国精神,能更好地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2.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在高等继续教育中,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对接,在培养方案、培养内容、师资聘任等多个角度积极合作,构建岗位需求方案。校企应合作制订人才培养需求计划与培养方案。学校可以为企业开展定制化培训,聘请企业的高级技能人才担任外聘讲师,或者和大型企业合作开发高等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库,通过资源库的建设让培训课更好地服务于不同岗位及不同职称的人员。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改变了过去由上至下、单向传授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人才培养的实战化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培养与需求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的特长,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探索一个在产学研相融合的机制下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的新途径。
3.构建多维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应以持续满足工程造价行业从业人员的多样化职业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不断提升工程造价行业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及时调整课程科目,增设教学内容,构建版块式的课程体系。版块式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专业课程体系、思政类课程体系、实训实践课程体系。
(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解决工程造价技术人员对职业发展的需求,应充分考虑工程造价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除了设置传统科目之外,还应拓展“工程经济”“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法规”“工程招投标”等课程;要考虑到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将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引入整个课程体系;在Revit系列软件建模技能學习的基础上,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预算”等课程中拓展BIM应用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将BIM应用技术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真实有效的有机融合。
(2)思政类课程体系的建设
新时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建筑行业快速发展,海外工程量日趋增长。面对从业环境的变化,工程造价从业人员不仅要从事计量计价的基本工作,还要成为集法律、信息化等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业务范畴和建筑工程的质量及进度密切相关,更会关系到整个项目的盈亏。从这个角度考虑,工程造价专业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具备“四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爱国心。在新时代下,学校要意识到工程造价专业是一个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管理类专业,建设课程思政体系时,不能仅简单地设置几门思政课程,而应从多角度融合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例如,可以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辉煌的成绩,并将其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教师可通过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感化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能用积极心态面对多样化的世界和不平坦的人生,能早日树立崇高的理想,并将其作为培养自身工匠精神的内驱力。
(3)实训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新时代的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实践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相关平台,积极开发各种工程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系统,进行虚拟仿真实验。例如,BIM5D软件,它融合了多种建筑工程模型,包括结构、土建、安装,可模拟真实的时间轴和费用轴,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工程建设的全寿命周期,还可以让学生真实模拟建设周期中各个资源的配置和管理,通过仿真教学平台的学习,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其次,实训实践课程、毕业设计都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来完成,校外实训基地与具体的教学项目紧密结合,能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见表1)
4.建立线上学习服务支撑体系
学校应建立教学信息平台、数据动态综合分析管理系统。学习者登录教学信息平台,可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主动学习。另外,学校应策划不同类型的线下教学内容,有效组织线下课程,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教学数据动态综合分析管理系统可对教师的授课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及其与教师、其他学生的交互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有效增强了教学服务的针对性。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构建覆盖学校及校外学习中心、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学习支撑服务体系。
结 语
新时代的工程造价专业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注重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建筑信息化、建筑工业化、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其立足岗位不仅要有责任担当,还要有创新意识。在培养方式上,学校要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针对行业实际需求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要充分考虑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借助互联网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继续教育学生提供更加周到、全面、细致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朱蕾.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成人教育,2007(1):75.
[2]郑阳,王海龙.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3):68-76.
[3]卢志同,高小军,刘少伟.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25-127.
[4]余景波,张丽娟.国学教育背景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2019(2):163-164.
[5]王康.新时代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工程经济,2019(8):245.
(胡青、张文丽、高凤、马小玲: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