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中东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转变与突破

2022-05-16 17:55饶梦珂张博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新媒体

饶梦珂 张博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与发展,全球各大媒体机构纷纷在报道形式上进行调整,并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争夺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多频次、多维度展现。半岛电视台在阿拉伯世界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比较半岛电视台在传统媒体时代和新媒体时代对中国的报道形式及报道内容,有助于探究中东媒体在当今时代呈现中国形象的趋势及其成因,并为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上如何积极塑造中国形象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半岛电视台;国家形象;新媒体

中国的国家形象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与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多频次、多维度展现。从各国官方媒体的宣传报道,到企业的分析判断,再到自媒体博主的个人见解,无不影响着对中国仍不甚了解的海外受众。以Facebook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因其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等特征成为全球信息流动的第一大平台,在呈现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在中东乃至世界都有较大影响力的阿拉伯语媒体,总部位于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在社交媒体刚兴起时,便致力于尝试并不断改进其在新媒体平台的报道形式。本文尝试突破传统新闻传播学及国际关系学的传统研究框架,对比研究半岛电视台在传统媒体时代和新媒体时代对中国的报道形式及报道内容,运用社交网络分析法进行跨学科、跨语种的研究尝试,分析中东媒体在当今时代呈现中国形象的趋势及其成因,并为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上如何积极塑造中国形象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一、新媒体时代的概念

“新媒体”一词自21世纪初起开始在我国流行,这吸引了大量传媒研究人员及媒体从业人员的广泛和深度关注。随着以网络社区、BBS论坛、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在国内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新媒体的起源与趋势、现状与发展,整个学术界对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的探讨也在不断升温。美国《时代》杂志曾在Twitter诞生时就曾预言:新媒体的崛起将改变“世界改变的方式”(《时代》杂志,2016年12月15日)。随着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覆盖率广、互动性强的社交媒体平台为各大媒体提供了全新形式的国际传播机会,不同国家的互联网用户对于他国的认识也会因为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而改变。在以互联网为核心、媒体立体化发展、社会政治生活方式媒体化、信息传播高效便捷、信息传播互动性增强为特点的新媒体时代[1],社交媒体平台呈现的不同国家形象及其背后的成因,已经成为学者们的研究新方向。在新媒体时代开展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不仅可以突破西方媒体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垄断地位,扭转它们对中国“妖魔化”的报道,也有助于我国政府及媒体机构今后在全球舆论场上探索与实践行之有效的宣传政策,塑造客观、公正的中国形象。

二、半岛电视台传统报道形式

半岛电视台在创办以前曾构思成立一个在阿拉伯世界融合新闻与娱乐的电视台,后在各方协调下转型为24小时不间断播报的新闻媒体。曾在2004年被评为全球年度最有影响力媒体品牌的半岛电视台的口号为“意见与异见”,其初衷是以客观、公正的方式来报道阿拉伯国家的新闻,改善以CNN、BBC为代表的传统西方媒体在阿拉伯世界因文化、宗教差异而引起的失实报道现象。1996年建台后在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的报道迅速吸引了全球观众的注意,其崛起之路不仅是一家新闻机构的成长故事,更是中东地区风云变幻的真实写照。[2]其演播室内的新闻报道,也为阿拉伯语为母语的观众们提供了较为平衡的事件呈现,通过精心的选题策划、采访多方代表等形式,以阿拉伯人的视角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

半岛电视台在传统电视端关于中国的报道主要有以下三种特点:一是涉华报道主要出现在其新闻报道中;二是报道内容集中在中国经济、民生、科技、医疗、在华穆斯林的生活等领域;三是半岛电视台驻北京分社为其新闻报道提供了许多真实素材,这些报道内容以较为客观的方式多方面呈现了中国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5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接受了半岛电视台《无界》栏目的采访,就中阿关系、中美关系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为阿拉伯观众了解中国政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与视角,展现出中国对阿拉伯世界友好、积极、负责的大国形象。

早在2006年,半岛电视台就第一次尝试用一周的时间深入报道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让阿拉伯观众能够及时知悉发生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新闻,在提升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上迈出了有效且坚实的一步。

基于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事实,半岛电视台在电视端的涉华报道逐渐延伸至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上呈现中国国家形象,纵然塑造出的形象既有负面又有正面,情感倾向也随着报道事件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差异,在某些议题上受到西方媒体影响表现出了固有的偏见,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部分偏见受到了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受众质疑,我国政府机关和媒体在打造新型国际传播体系的过程中也对这些偏见进行多方位、多维度、多频次的突破。

三、新媒体时代的报道形式

聚焦在报纸和电视的传统媒体与以Facebook、Twitter、YouTube为代表的海外社交媒体均对境外受众构建适应时代的世界观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社交媒体已逐渐替代传统媒体成为新型主流舆论阵地,以2011年中东“阿拉伯之春”,2016年美国大选为代表的事件均证明社交媒体已逐渐成为发酵民意、组织动员的新型舆论工具[3]。在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国际化的传播战略,在全球范围积极扩展影响力,半岛电视台也致力于在其报道内容、呈现形式、互动渠道等多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旨在汇集多方资源,突破文化差异,打破跨文化传播在认同(包括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组织)、言语过程和非言语过程三要素[4]的障碍,向其多平台阿拉伯语受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报道。半岛电视台近年来在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根据学者相德宝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全球媒体传播格局与社交网络影响力研究》一文中整理的数据可以发现,半岛电视台在国际社交网络综合影响力排名稳居全球前十,在全球电视社交网络影响力仅次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今日俄罗斯。半岛电视台在社交网络的涉华报道,也为阿拉伯国家的观众传递了解中国的另一种声音。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半岛电视台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与中国有关的帖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在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台上,通过搜索主页内以“中国”“中国的”的阿语原文作为关键词的公开帖进行筛选与比对,归纳出以下报道形式。

(一)传统形式探突破

除了在电视上收看节目,半岛电视台成为最早尝试用手机、HD平台等新媒体终端收看直播的阿拉伯媒体之一,为全世界的受众提供了跨越时区、跨越地域的媒体内容与服务。在新媒体平台凭借其多年累积的规范化流程及影响力,继续立足于中东热点问题、宗教信仰等话题,探索符合其传播理念的报道形式及风格,构建新形式的传播框架,为新闻传递注入多种元素,将地区性观点传递到全世界。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半岛电视台关于中国的报道也不仅局限于单方面的输出信息,自2012年以来,中东媒体对中国的关注点慢慢转向其对中东局势的态度,也将涉华报道内容侧重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分析与研究,而其报道模式也慢慢突破技术瓶颈从电视端扩展到移动终端,及时有效传递涉华信息给全球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受众。

(二)内容方式多样化

视频新闻是传统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可以传承优势、发挥实力的有效报道形式。得益于在全球数十个国家的记者站,半岛电视台驻外记者能够在热点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就地进行最及时的拍摄与连线。而电视新闻中经常用到的现场视频连线的素材在社交媒体上同样可以吸引大量用户的关注,除了专业的相机设备采集的画面,记者们手中的手机抢拍下来的画面,亦可作为珍贵的音视频资料传遍全球手机客户端,甚至获得相较由专业设备拍摄出素材的更多关注度。

除了电视新闻媒体擅长的视频内容,半岛电视台的涉华新闻还积极在其新媒体社交平台寻求创新,推出了阿拉伯网友和中国网友都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产品,形式包含但不限于转载中国阿拉伯语官方媒体的新闻、与中国籍自媒体博主有效互动等形式,通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包装,运用新奇、有趣的传播方式在各大社交平台引发了积极的反馈和热烈的讨论,改变阿拉伯地区受众对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刻板印象,有效实现了中国形象传播的具象化。

半岛电视台在其社交媒体平台关于中国新闻的多样化报道,既能够让受众迅速了解其关注重点及立场态度,又能改善有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和隔阂,进而满足对中国形象感兴趣受众的认知预期,构建阿拉伯世界对中国形象的广泛认同。

由于Facebook的算法限制,关键词搜索无法显示所有已发布的内容,因而该文章在统计半岛电视台涉华全部新闻时,未能完全展示其完整立场。随着国际国内局势发生的深刻变化,阿拉伯世界的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好感度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在西方媒体长时间抢占话语权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在塑造其良好国际形象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中国已经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传播力的传媒集团作为现阶段重大战略目标,但是在新的传播秩序建立之前,这种不平衡局面将长时间存在。

四、为我国媒体在社交媒体平台提升中国形象的一些建议

昆兹克在其《国家形象与国际公关》一书中提道:国家形象无论正确与否,从根本上来说,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传播过程,涉及各种信息来源,但是广电媒体上的国际新闻、报纸、书籍和通讯社是最强大的形象传播报道。在新媒体时代,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媒体开展响应“连接中外、沟通世界”号召的对外传播与宣传工作的趋势。

(一)高效发声,扎根本土热度新闻

西方媒体在全球影响力与话语权上仍然具备优势,我国各媒体机构应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在展示中国境内经济、科技、教育、民生、文化、体育等领域已取得的成绩上,就阿拉伯地区受众能够迁移至其本土事件的角度,如自贸区建设、脱贫攻坚战、沙漠化治理、新能源开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报道,为阿拉伯的观众塑造出一个更加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在阿拉伯观众比较感興趣的宗教、穆斯林在华生活等领域,我国各媒体机构可以在媒体话语体系中,选择半岛电视台作为关注对象,就其涉华报道的重点领域及框架构建进行针对性释疑,进而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

(二)保持中立,紧跟国际时事新闻

扩大媒体的聚焦范围是提升国际传播力的重要基础[5],在保证对本国热点事件进行报道的同时,也应秉持着“世界新闻、中国态度;全球新闻,中立表达”的新闻理念,跟紧时事新闻,形成适应自己发文习惯的全球核心受众,从而积极响应针对不同国家的报道。中国一向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在境外影响力大、冲击力强的新闻事件发生后,中国媒体应结合多种报道形式,增强新闻传播的权威性和可读性。

(三)精准定位,报道方式贴近受众

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在于其拥有互动性、覆盖面广的时代特点,增强新闻的社交特征能够提升海外用户的使用黏性。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也应考虑到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因素,在阿拉伯地区的报道中可以以东方立场表明独特的解读思路,就受众感兴趣的宗教话题引发积极讨论与持续关注,也可以通过寻常百姓的暖心小事让海外受众产生共鸣,增强国家亲和力,传递温暖的中国形象。“国家形象”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6],随着新媒体时代移动终端平台的迅速发展,能否在一条条新闻中用现代流行手段和观众们互动,已经成为媒体提升竞争力、增强用户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为全球多国家多平台的流量共享及塑造新时代国家形象提供可能。

五、结语

当前,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途径。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媒介形态日益丰富的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在新媒体平台创造着适合本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半岛电视台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关于中国的报道只是中国形象在海外塑造的一个侧面,在研究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所塑造出的“中国威胁论”等不实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除中国媒体之外的其他主流媒体对于中国的认知和描述。虽然半岛电视台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以中立客观为主,但关于该形象的塑造报道仍然存在较大较多空间。

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已经获得了承认,但境外社交媒体对中国的看法仍然呈现出刻板、扭曲的形象。扩大我国政府机关、官方媒体,以及民众在全球社交媒体发声的影响力,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为全世界各地的受众提供了解中国的机会,得到对中国更加全面、立体的多角度认知。

参考文献:

[1] 王伟.新媒体时代的政府传播[D].西南政法大学,2012.

[2] 宫承波,王维砚.半岛电视台阿语新闻频道的成功策略探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04):25-28.

[3] 相德宝.国际社交媒体:中国形象与影响力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

[4] 刘笑盈.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5] 罗雪.社交网络中全球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提升策略研究——基于CGTN和BBC推特账户的比较分析[J].电视研究,2018(2): 92-94.

[6] 韦路.想象中国:新媒体时代的中国形象[M].北京:大有书局, 2020.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新媒体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