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做广播

2022-05-16 17:55张蓉丽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3期
关键词:本土化广播

张蓉丽

摘要:全媒体时代,县级广播的发展之路势必是整合平台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再展魅力之声。现阶段县级广播虽已完成媒体融合,但资源整合后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缺乏对自身定位、发展方向的清醒认知,更缺乏深度融合。县级广播作为基层媒体只有逐个解决面临的体制、人才、设备等瓶颈问题,走“本土化”发展之路,主动拥抱新技术,多平台、多方位拓展,才能在全媒体时代找到发展立足点,唱响主旋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关键词:基层广播;“广播+”;本土化;互聯网思维

全媒体时代下,媒体承载的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新媒体移动端的便捷性、方便性和实用性,让大家越来越偏好用手机“看天下”。2019年一项针对中国网民新闻阅读习惯变化的量化研究表明:手机媒体已成为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1]“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这种传播新模式,让用户只需要通过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就可以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全媒体时代,媒体不再是单纯的新闻内容制作和发布平台,更是成为不断向信息汇集、公共服务等场景化领域拓展的一个多元化平台。广播作为主流传统媒体,了解、掌握媒体发展趋势,激发媒体深度融合力量,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是职责,也是使命。县级广播作为最基层的媒体,缺人才、缺资金,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才能夹缝求生,为自身发展找到新的立足点,是值得每个基层广播人思考的问题。

一、融媒体时代下的县级广播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传播技术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媒介环境的新变化,早在2019年,宁波广电媒体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的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重要论述精神,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并实现了融媒体内容生产的常态化。以象山县传媒中心为例,2019年象山县广播电视台和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中国蓝云”开展战略合作,投资1360万元建设“中央厨房”式深度融合全媒体技术平台。该全媒体技术平台可以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媒体化运作,内容包括中国蓝云的接入系统、APP及网站的定制开发、演播室改造、融媒体中央厨房系统、媒资及本地制作系统五大版块。同时开发设计“山海万象”手机客户端,整合原有的多个微信公众号,重头打造新媒体直播,实现了广播、电视、报纸、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多位一体、全天候、全方位的全媒体传播矩阵。[2]按设定的打造计划,广播可以借助平台大数据的智能化、社交性等强大功能,增加信息传播渠道,实现信息传播的优势互补。信息发布的质量、速度和效率将会得到显著提高,广播的受众群体将会进一步扩大,实现广播传播的多元化发展,使传统广播向新型融媒体电台转型。虽然一年多运行下来,“中央厨房”的确按照新闻采编流程及功能,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但对于广播来说,这个厨房仅仅只是让新闻信息资料采集途径得到有效提升,在扩大受众群体、提高传播质量,提升经济效益上依然是死水微澜。

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宁波广播公共节目播出97012小时,同比增加了1.4%。[3]宁波区县广播电视行业收入39121.70万元,同比下降4.3%。其中广播广告收入12495.17,同比下降10%,下降幅度较大。[4]尽管各传统媒体在经营上转型升级,但产业利润依然被各种新媒体抢先分割。

二、面临层层发展障碍的县级广播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融合后的县级广播发展为何与设想差之甚远,究其原因是多维度深度融合的缺失,融合只流于形式,而导致深度融合困难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广播+”融合发展意识落后

“广播还要可视化?那不成电视了!”“搞跨地域、多平台、多介质的广播生态圈那是上级台的事,县级台广播能响就行”……基层媒体领导对媒体发展的认知,特别是对广播的融合发展的认知有局限性。在某些县级广播领导层中,不可否认存在对广播、电视、网络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原地,导致在落实中往往会把重心投注在电视、新媒体上,理所当然地忽视“广播+”,认为是多此一举,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基层广播的发展成为纸上谈兵。

(二)内部管理方式滞后,束缚发展

认知上的落后带来管理上的滞后。县级广播属于事业单位范畴,体制内对应的内部管理模式被长期沿用,缺乏有效的职位晋升。加上工作内容形式相对单一、人员知识结构无法得到相应提升等因素,导致工作人员创新力不足,责任心不强等现象。广播要发展,就要实现精准营销,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设立考核机制。以某地方广播电台为例,在日常运行中有针对优质内容的“专项听评制度”,有针对所有栏目听评的“每季度综合评优制度”,通过这种综合评估体系奖优惩劣。但在实际运用中,按现有的考核方式和标准,优劣奖惩差距极微,拉不开差距,导致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有效激励。这种缺乏市场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营销考核绩效体系,再加上现有管理模式下管理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故步自封状态,对县级广播内部管理效率的保障提升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导致融合后的广播媒体,融合仅流于形式,没发生质的改变提升,竞争力依然不强。

(三)互联网思维缺少,节目创新匮乏

县级广播电台的节目定位一般属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型。在节目内容上,既要保证上级台的新闻转播和本地新闻,又有对农节目的考核,既要求有少儿节目,也不能缺服务性节目。这种小而全的节目模式在广播频率发展要求精准定位、准确锁定收听群的今天,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

另外,县级广播电台普遍存在节目形式单一、固化的问题。融合后,虽有多元化媒体资源,但广播从业者缺少互联网思维的运用,节目缺乏创新。如象山广播电台的《爱象山爱旅游》,立足象山县域内充足的旅游资源,定位准确,有固定收听群,线上互动也活跃,但互联网用户体验概念依然被束之高阁,线下活动缺失,优质资源被活生生闲置。

(四)人才欠缺,活力不足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一方面,县级媒体存在人才欠缺,新人想进进不来、老人要出出不去;另一方面,政府机关包办了人员招聘考录,媒体没有自主招聘权,能用的人进不来,有用的人留不住。加上县级广播薪资待遇有限,导致广播内部人员的流动性较强。为保证节目运行又节省人力成本,一般会通过外聘人员方式来吸纳人才,但人员综合素养水平良莠不齐,年轻人特别是高素养年轻人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县级广播整体工作活力不足、效率不高。

(五)设备陈旧,与时代脱节

5G时代,广播的发展开始向多维度进阶,“可视化”模式开启了广播与新媒体、新技术相互融合的特色化模式。[5]从传统听广播,到强调“用户参与”的可视化,广播技术发展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新技术下的广播平台自带投票、发福袋、分享红包等多种时下流行的互动功能,视频连麦功能更是延伸了节目场景,这些功能不断提升用户的参与感。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原有广播播出模式被打破,广播节目内容的体验得到加深,再加上拆条、回看、分享等多种传播手段,更是实现了广播节目的二次传播。新技术下的广播节目实现了在手机端、车载端、IPTV 等多端渠道进行拓展。纵观县级广播的硬件设施,很多依旧是停留在20年前的老旧播出系统、播出设备,播出平台上,硬件与新技术脱节。

三、立足本土,守正创新,县级广播发展在路上

穷则思变。县级广播作为最基层的媒体,必须直面存在的问题、所处的困境,认清自身优势,取其所长,再展魅力之声。

(一)优化机制,强化管理,激活队伍创造力

“等、靠、要”是作茧自缚,县级广播要发展,在管理制度、激励制度、战略运营上都需要重新考量。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贴近实际、切实可行的营销考核体系,激活队伍的创造力和战斗力,让其更有动力和后劲。广播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是节目和主持人。主持人是节目的魂,是广播核心竞争力。一支有情怀、有坚守的专业广播队伍是广播发展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打破现阶段束缚人才发展的各种瓶颈制约,让新鲜血液不断充实进来;另一方面还需对现有记者、编辑、主持人进行有效的复合能力提升,通过多岗位的锻炼、多形式培训,推动原有人才向“多元型”“全媒型”转变。

(二)认清自身优势,立足本土,走“本土化”之路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公信力、传播的即时性、收听的随意性等是其主要优势。而县级广播最大的优势在于接地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县级媒体拥有伸向当地各个角落的新闻触觉,最熟悉当地的人文环境和风土人情,拥有当仁不让的地域优势和时间优势,这些本土优势是上级台无法比拟的。本土化是地方媒体最具竞争力的特征。老百姓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把本土化文章做深、做透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基层广播坚守“本土化”,让广播“有温度、接地气”,是吸引听众,增加黏度的制胜法宝。纵观宁波地区各县级台,本土特色节目比比皆是,如余姚台的《余姚剧大家唱》、北仑台的《阿龙讲事体》、象山台的《象山好歌》《带你游象山》等,乡音乡情的本土文化是基层台存在的价值。

根据2020年宁波地区广播收听市场的调查,广播收听率高峰期是在8:00-10:40、17:45-18:40的上下班的时间段,而这黄金时段一般都是本土节目的主战场。如象山台的《交通伴你行》抓住早晚高峰期大家对本地路况的信息需求,加入各种本地资讯,对突发的道路情况做好随时的插播,把听众的需求放在首位,锁住收听群。

《帮你忙》作为当地民生类节目,也是将本土化优势进一步放大。从政策解读到家政服务,充分利用热线、微信等实时互动,增强听众的亲切感和黏度。这种立足本土,围绕本地听众需求做好精准化服务的定位,从某种角度上说,“本土化”和互联网的“精准化锁定目标受众”是一致的。

(三)拓展平台,注重用户体验,锁定目标群

全媒体时代,广播要在多媒体夹击的窘境下突围,并在多元竞争的环境下占据主动,就必须守正创新、科技赋能、与时俱进,主动去拥抱媒体新技术,学会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去拓展广播平台。新媒体的冲击从某种角度说也助推了传统广播的发展,使广播与新媒体的许多共性在碰撞中得以释放、融合。特别对基层广播来说,新媒体的融入突破了基层广播的局限性,凸显了本土化、贴近性。不仅通过电波,还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广电云等立体化播出,达到矩阵式传播效果,从内容、互动、渠道、商业化等多维度实现广播的价值。

打造新型融媒体电台需要引入互联网“用户体验”概念,从“播出端”向“客户端”靠拢。具体讲,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广播节目的框架要随听众的需求而设置,一方面提升听众的收听体验感;另一方面也给予听众多元化的参与途径,包括线下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在广播的发展的进程中,不管是“直播錄播化”,还是“录播直播化”,始终离不开直播,在实际操作中确实是只有直播的方式才能产生即时效果的互动,才可能体现出即时的服务效果。比如,广播电台的汽车类服务节目,往往一个互动电话就可解决听众在汽车方面遇到的难题。所以说直播增加互动、互动带来服务。互动和服务将会给广播带来超强的黏合力,水到渠成地锁定收听群。从以前的热线电话、听众来信,到现在微信公众号、线下活动等,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积极利用好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和优势,在节目的内容、形式、风格上加以丰富和创新,注重用户体验,尽可能组织线下活动,让线上线下齐发力,广播的发展才能更具生命力。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发现,无论是类似“万朵鲜花送雷锋”的公益活动,还是和商家合作开展的各类商业活动,不管是围绕节日节庆讲情怀的,还是各种形式赢奖品的,只要近距离能面对面接触的落地活动,都会受到听众和粉丝的欢迎。这种线上线下互为结合,依托线下活动办“看得见广播”的模式,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结语

县级广播作为区域性的文化平台,存在着宣传质量不高、受众人数有限等实际情况,有着发展的局限性。现阶段机制缺失、人才匮乏、设备落后等问题也阻碍着它的发展。但是在这科技赋能的全媒体时代,广播早已打破了地域限制,多渠道的收听模式已覆盖移动出行和居家生活等多种应用场景。而新技术也带来了形式多样的互动,可听、可看、可实时双向互动的播出形态,打破了广播电台单一的声音播出传统形态,实现了内容的可视化、终端的多样化与场景的多元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助力下的广播将触达更广泛的听众群体,内容、互动、渠道、商业化等多维度的创新,也将不断提升听众的参与感。

因此,融媒体时代下的县级广播只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抓住发展的机遇,整合自身拥有的资源,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完全可以夹缝求生。只要立足本土,守正创新,实现多平台多方位融入共享,真正激发媒体深度融合的力量,基层广播也必将唱响主旋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葛芳.新媒体时代县级广播电台的发展困境与实践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8(15):162-163.

[2] 杨程.新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发展困境与发展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6(24):184.

[3] 郑德强.5G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广播电台发展困境与策略[J].广播电视信息,2021,28(12):56-58+62.

[4] 柴芳.县级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与转型[J].新媒体研究,2016,2(1):56-57+87.

[5] 李巧莲.新媒体时代县级广播电台转型发展之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0):38-40.

猜你喜欢
本土化广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浅谈广播五要、五不要
网上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法律赋能诊所教育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