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媒体意识的广播节目创新

2022-05-16 17:55李砚博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3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技术创新

李砚博

摘要:当前媒体融合正处于由“输血”向“造血”过渡的关键探索期,2020年底全国多地已陆續将媒体深度融合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以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先导,推动媒体融合与媒体转型。本文对当前广播节目创新的内外动因进行梳理与分析,围绕内容生产形式变革、受众交互机制建设、加快从业队伍转型、强化技术创新动力四个层面,探讨全媒体意识指导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长效发展路径,希望为广播节目实现破圈升级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广播节目;全媒体意识;传播形态;受众交互;技术创新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大环境下,广播电视行业作为主流媒体已积极推动内部组织结构、经营形态与内容生产模式的变革,依托融媒体中心的成立,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注入主流媒体的动力支持。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广播节目的制作时长为821.04万小时、播出时间为1580.72万小时,同比分别增长2.39%和1.76%;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38%,同比2019年提高0.25%。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巩固广播行业的发展优势,为舆论主阵地的持续壮大提供不竭动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广播节目创新的内外动因

(一)外在动因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不仅对媒体信息技术与设备进行了优化创新,还使得信息传播的内容、渠道、媒介得到了优化创新,相较于传统媒体,当前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不断融入了新的概念与含义,对媒体信息的功能与传播形式进行了丰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新媒体的出现更好地迎合了受众对于信息获取的需要,但这种碎片化、数字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当前媒体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纸质媒体停刊、广播电视受众流失等问题成为新时期媒体资源整合与重构的现实基础,加剧传统媒体面临的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下,传统广播媒体应当主动寻求转型与革新路径,在信息传播方式、内容获取模式、媒体渠道建设等层面进行不断创新,在外部环境的驱动下实现内生性变革[1]。

(二)内在动因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仍需在内容收集、设计、分发等模式上实行积极创新。当前仍有部分广播电视台在节目内容产品设计上存在固化、单一性特征,一方面取决于调频幅度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受制于传统节目制作理念的影响,加之在新闻报道题目选择、内容要点整理上存在认知偏差,片面从国内外社会大新闻中选择广播节目主题、完善内容设计,忽视与百姓民生切实相关的资讯,导致信息资源浪费与传播无效性问题的发生。基于此,传统广播媒体应主动寻求变革,基于全媒体意识寻求节目创新策略,突破发展困局[2]。

二、依托全媒体意识助力广播节目破圈升级的具体路径

(一)深化内容生产形式变革,打造精品广播节目

内容是广播节目的基础与终点,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媒体形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为使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广播媒体方面应当在明确当前媒体形式的基础上,深化广播节目的内容,将广播节目与全媒体有机融合到一起,创造更为优质的广播内容产品,已经成为有效调动受众收听热情和体现当代广播人使命与价值的有效方式之一。为打造精品广播节目,文章提出了几点建议。

1.重塑节目形象定位

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下,信息传递高时效、碎片化、集中性等特征赋予受众更加多元的选择机会,在海量资讯高速更新、同质化内容泛滥的形势下,“内容为王”成为引领媒体行业实现竞争制胜与困境突围的重要发力点。鉴于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已克服原有广播电视台节目产品、调频幅度固定化等限制条件,因此实行广播节目创新策略的首要切入点应投放在品牌形象建设上,借鉴企业品牌经营策略进行广播节目形象定位的重构,既要坚守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地位,在节目形象定位设计上突出严谨、严肃特征,也应从功能性角度出发关注普通民众需求,满足民众了解国内外重要时事与本地热点新闻事件的需求,借此在权威性、功能性之间寻找到有效平衡点,形成鲜明的节目形象定位,为后续节目制作与播出提供明确方向。在此基础上,还应将关注视角转向广播节目的选题与制作环节,根据新闻资讯、新闻事件的播报特征,整合大数据对于观众收听时段偏好的调研分析结果,选取整点、半点与通勤时间进行新闻内容的集中化、高频次、全面性播报,保证向听众第一时间推送热点资讯,并且保证资讯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完整性,借此更好地提升广播节目的受众关注度与影响力[3]。

2.推进生产方式更新

全媒体时代下各类媒介手段此消彼长、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当前全国各省市、区县的广播电视台已基本完成融媒体中心建设,并引入“中央厨房”实现内容机制的创新,但仍需牢固遵守“内容为王”的第一原则,使自身作为主流媒体拥有的强大内容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一方面,要求广播电视台以“移动优先”战略推动广播节目制作形式的革新,深耕新兴媒介载体,打造与传播渠道相配套、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借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主播说联播》节目创作模式,运用严谨、平实、生活化、幽默风趣的话语叙述方式在传播新闻资讯的过程中实现主流声音的有效传递,利用小切口反映整体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借此在赋予原受众群体新鲜节目收听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吸引年青一代受众的关注与兴趣;另一方面,还应在广播节目内容创作上突出广播的碎片化、伴随性特征,结合广播电视节目的定位,以生活化、故事化情景进行民生、教育、科普类资讯内容的播报,在有限节目时长中展示内涵丰富的信息、完整故事主线的广播节目内容,增强广播节目的可听性与服务性,更好地提升对听众及广告商的吸引力。

(二)完善受众交互机制建设,拓宽媒体传播路径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体制、机制变革正在进行,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这类媒体形式与网络平台、自媒体平台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交互,拓宽媒体的传播路径,已经成为扩大广播行业发展空间的有效方式之一。建议广播媒体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构建全方位传播路径

全媒体环境下跨平台、跨渠道传播成为推动广播节目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广播电视节目应主动实施平台、渠道拓展策略,依托线上线下、多种平台的贯通进行节目制作与播出机制的创新,运用整合营销手段丰富节目内容,有效拓宽广播节目的辐射范围。应从媒介展现形式入手,广播电视台可保留原有电话在线沟通模式,引导市民通过广播热线电话将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生活问题等传递至平台及广大听众群体中,将接入广播直播节目中听众热线的时长控制在3-5分钟范围内,经由后期剪辑加工后制作成时长为1分钟左右的精品音频向各宣传渠道分发,保证在有限时间范围内明确要点、讲好故事;同时,在线上交互机制建构上,以广播栏目组微信公众平台为切入点,借鉴新闻头条内容设计模式,将一周时间内播出的热点资讯以“图片+文字+声音”的形式在线上宣传平台中推送,并开设专门模块收集往期故事,供新老听众了解或重温往期节目内容,服务于广播节目品牌建设[4]。

2.完善互动机制建构

在广播节目互动形式设计上,还应注重增强节目内容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色彩,充分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官方账号经营管理,通过开放性话题模块的设计,为网络用户创设信息源提供评论渠道,借助分散个体的多点式、几何级数式扩散,进一步拓宽广播节目的内容传播范围,与受众群体保持密切交互关系,由此进一步丰富信息采集渠道、形成忠诚受众群体。此外,还应加强大型线下活动的精心策划,以记者日、节目创办日等时间节点举行线下听众互动活动,邀请节目主持人、典型事件当事人参与到活动中,现场畅谈感受与心路历程,借此使现场群众亲身见证广播节目的影响力,做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筑牢广播节目发展的群众基础。

(三)加快从业队伍转型速度,培养全能型媒体人才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为使广播新闻媒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还应通过大力培养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以及全媒体管理人才等方式,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一体化发展,加快我国信息生产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平台。

1.全能主持人队伍建设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对于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主持人应基于全媒体意识推动自身角色身份转型,首先,应坚持以受众需求为第一要义,聚焦广播节目特色化建设导向提高自身内容挖掘潜力,依托信息整合机制的建构掌握与受众沟通的有利话语工具,保证与受众群体建立有效互动关系;其次,应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既要具备在有限时间内整合多元信息、分析问题、提升内容传播效果的能力,向受众群体传达独立见解与正面信息,打造高品质、具有思想深度及社会价值的内容产品,同时也应注重在话题选择、话语叙述方式上“接地气”,根据节目定位形成独有的主持风格,服务于广播节目品牌形象的建设;最后,应强化信息共享意识,运用多种媒介传播方式与受众建立稳定互动关系,如建立主持人粉丝群进行粉丝关系管理,以专业媒体人的创新精神与服务受众意识增强信息传递效果,完善受众沟通交互平台与链条建构,为广播节目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2.新型广播编辑队伍建设

在融媒体中心与“中央厨房”模式下,广播编辑在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上呈现出显著创新特色,相应地对其信息获取、节目制作、内容分发、后期制作等媒体素养与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首先,要求广播编辑从节目标题、内容摘要入手明确创作要点,在节目标题上强化吸睛色彩的同时,也应避免过分夸大,陷入“标题党”误区,可融入当下网络流行词汇进行标题拟定,并且在内容摘要编写上运用多种模式,保证向听众传递有效信息;其次,在广播话题设定上,通过选取富有感染性的词汇、人们关注的热点事件进行话题拟定,有效激活情感共鸣、增强节目互动色彩;最后,在全媒体素养培育上,要求广播编辑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媒体工作能力,围绕内容策划、选题设计、选材制作、后期剪辑、网页设计等层面参与相关培训学习活动,借此豐富自身阅历、提高综合技术水平,成长为全媒体环境所需的全能型人才。

(四)加强技术创新驱动力量,实现媒体优势互补

近年来,交互便利的新媒体行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使人们从过去“你播什么,我听什么”的被动接收状态,演变成互动式媒体传播方式。面对上述情况,为更好地满足听众对广播媒体的需要,广播电视节目可以在借鉴热线互动新闻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加强广播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增强听众黏性,为广播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1.节目展现形式创新

广播节目多以音频为主要展现形式,但在当前全媒体环境下,应创新原有单一节目播出形式,如借鉴全国两会期间主流媒体采用的现场直播形式,在举行国家级、省级重要会议与大型活动时选派主持人与编导人员入驻会议活动现场进行直播栏目的开设,邀请业内专家入驻节目中进行关键政策、战略计划的解读,借此引导听众立足于宏观层面建立对于政府工作规划、未来发展重心等内容的关注,依托视频资料弥补原有广播节目形式单一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还可聚焦跨媒介宣传机制建设维度,综合运用微信、微博等渠道开设专门话题,邀请自媒体参与到话题中,借此整合媒体渠道巩固话语力量优势,更好地吸引流量、促进变现,增强广播节目的可听性与互动价值。

2.强化先进技术支持

面对媒体格局持续变革重塑的宏观背景,要求广播电视台在节目制作上积极引入新媒体与新技术支持,建立集5G技术、4K/8K、AI技术于一体的技术创新格局,依托平台与生产要素的整合,将广播节目传播优势、优质内容朝向新媒体平台延伸,进一步提高广播节目的原创与创新活力,依托音频、电影、电视与移动小屏端的融合实现“破圈”目标,更好地打造现象级“爆品”,重构全媒体视听高地。

三、结语

现阶段深化媒体融合、推进全媒体传播工程与传播体系建设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布局层面,对于广播电视台节目的守正创新提出更高要求。未来跨界、协同、联动、共享将成为全媒体领域发展的新常态,对此要求广播电视台深入贯彻政策指导意见,以全媒体意识引领自身实现内容、形式、互动、人才、技术等层面的协同创新,更好地提升广播节目的内容传播效果,在全媒体环境中壮大主流舆论声音,提升广电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赫然.广播全媒体发展的困境与创新思考[J].新闻文化建设,2020(16):98-99.

[2] 杨红彬.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守正创新[J].新闻爱好者,2020(7):56-58.

[3] 曾祥敏,刘思琦.全媒体整合效应下的全方位疫情信息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分析[J].电视研究,2020(3):21-25.

[4] 韩瑞娜.内容、形态、观念:广电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法典”系列评论为例[J].中国记者, 2020(7):37-41.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技术创新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试析戏剧广播节目的创新之路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
浅议广播节目中背景音乐的使用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