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王惠君,曾丽蓉,钟凯,邵琳琳,阚湘苓,张国骏
近20年《伤寒论》规划教材研究
张涛,王惠君,曾丽蓉,钟凯,邵琳琳,阚湘苓,张国骏*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伤寒论》课程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既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也是中医临床技能的提高课。2003-201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共出版发行了7种版本《伤寒论》规划教材,适用于本科及长学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文章通过对其系统、全面的研究,发现各版教材均具有以“三基”“五性”为主要指导原则、人才培养为编写目标、编写人员广泛参与、体例及字数逐渐稳定、纸本与数字化同步等特征。
伤寒论;教学;中医药;规划教材;教材研究
《伤寒论》课程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主干核心课程,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至今已逾60年。《试论<伤寒论>教材的历史沿革》一文,对1996年以前出版的6种统一编写《伤寒论》规划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概述与介绍[1],并提出了客观中肯的评价和意见。2000年以后实行教学改革,在继承与创新过程中,高等中医药教育规划教材编写进入了新时期。本文试对近20年出版的、使用较广的《伤寒论》规划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为下一轮规划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2000年4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成立,秘书处设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卫社”)。200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教材建设新机制,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并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下组建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秘书处设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医药社”)。由此,高等中医药教育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课程规划教材,主要由人卫社和中医药社组织专家编写并出版发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综合类大学的中医学专业根据自身条件、办学特点、目标需求自行选择教材,也有不少院校在不同专业分别使用不同出版社的教材,或不同时期使用不同出版社的教材,如天津中医药大学在2003-2012年统一使用中医药社的《伤寒论》规划教材,2013年以后,在中医学专业使用人卫社的教材,而在继续教育与国际教育中继续使用中医药社的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于2003年由人卫社出版,在全套教材的编写前言中提出,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原则,以适应21世纪具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的综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注重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需求、特定的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在后来几版的人卫社规划教材中,始终贯彻这一指导原则,将复合型、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必需的“三基”作为教材建设的主体框架,将体现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所需的“五性”作为教材建设的灵魂,将满足实现人才培养的“三特定”作为教材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使“三基”“五性”“三特定”有机融合,相互渗透,贯穿教材编写始终。
中医药社出版的规划教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三基”“五性”指导原则,但其“十二五”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主编王庆国教授专门发表论文探讨《伤寒论》规划教材的编写原则[2],系统论述了突出“三基”、注重“五性”的编写原则及内涵。说明2个出版社的《伤寒论》规划教材均将“三基”“五性”作为编写原则,指导教材编写。
教材是体现教与学的知识体系的各类媒体的集合,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的结晶,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原则逐渐为编写人员所重视[3]。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导下,2015年开始的“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标准[4],也是教材编写目标的指导标准,中医药社2016年出版的第十版规划教材即提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天津中医药大学是该计划中九年制、“5+3”一体化、五年制的改革试点院校,在2019年进一步修订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在长学制的培养目标“熟悉经典,掌握中医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知识”中,增加了“掌握中医学临床基础的经典理论与知识”;在培养要求及实现途径中,提出“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医思维方法”,“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和医学相关文献的能力”,均是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下的设计,也与《伤寒论》规划教材提出的编写目标相统一。
第四版规划教材(197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及之前的《伤寒论》规划教材均采用单位署名方式,从第五版《伤寒论选读》(198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开始采用编者个人署名方式。第五版规划教材有4位编者,第六版《伤寒论选读》(199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有5位编者。
从2000年开始,编者显著增加(见表1)。中医药社的第七版规划教材《伤寒学》(2003年出版),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熊曼琪教授主编,有17所院校参加;2007年第八版作为第七版的修订版,参与院校增至18所;2012年第九版《伤寒论选读》有28所院校参编;2016年第十版《伤寒论选读》有29所院校参编,其中海南医学院、宁夏医科大学及河北中医学院,均为第一次参与规划教材的编写。
不仅中医药社的规划教材编写人员逐渐增加,人卫社规划教材也获得了高等中医药院校伤寒专业教师的支持与广泛参与,编委逐渐增加。2003年第一版由湖北中医药大学梅国强教授主编,11所院校参编;2012年第二版参编院校扩充到15所,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宇航教授联合主编;2016年第三版为第二版的修订版,参与院校进一步增加至18所。更为广泛的院校参与,不仅加强了各院校教师的交流,也为教学的统一性、一致性提供保障,更是“三基”科学性与适应性的体现,为近年开展的全国中医经典统一考试奠定了客观基础。
表1 近20年《伤寒论》规划教材情况
从1979年第四版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开始,编写教材人员考虑到《伤寒论》文字古朴,且条文前后交错,学习困难,故按证候归类方法,形成将同类证候归为一体的编写体例共识。2000年以后,人卫社与中医药社出版的《伤寒论》规划教材均采用类似方式,以六经体系分章,按“依证归类”进行排列。各版教材虽有小的差异,但整体已逐渐趋同。如在中医药社的第七、八版《伤寒学》中,蓄水证与蓄血证归为太阳病的兼变证,四逆散证列为少阴病的兼变证,但人卫社新世纪第三版及中医药社第十版,均将蓄水证与蓄血证归为太阳病里证或称太阳病腑证,四逆散证的第318条原文列为少阴阳郁证。此外,还有少量分类差异,如人卫社的新世纪第三版教材在太阳病类似证中,有桂枝附子汤证、白术附子汤证及甘草附子汤证的内容,而中医药社的第十版教材则将此内容列在太阳病篇最后的备选原文中,未进行讲授。
从第四、五版规划教材开始,《伤寒论》规划教材在【原文】下,主要按【词解】【提要】【释义】【治法】【方义】【参考资料】次序进行编写,仅有少许差异。如有的教材不单列【提要】,将其整合入【释义】中;或将【参考资料】分为【医案选释】与【现代研究】,将【治法】与【方义】合并称为【辨证提要】。另外,人卫社新世纪第一版有【选注】,后因字数太多,新世纪第二、三版教材未单列此项,将引用的古代医家注释列入【释义】;中医药社第七版有【疑难点击】,第十版增加了【明医指要】,“通过对条文的深入剖析,或通过条文间的前后对比,或参考历代注家的观点……以利于学生掌握”。
由于高等中医药院校《伤寒论》教学课时逐渐下调,基本定于66~90课时,规划教材的字数也逐渐固定于40万字左右。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材也迎来数字化发展。在《伤寒论》规划教材领域,传统纸本教材与数字化教材组合,从配套少量的讲课视频和简单的PPT,发展到更为全面标准的授课视频和规范化的PPT,以及课外学习网络链接、标准化习题库、临床带教影像实录等。这些规划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资源,也为教师的课堂讲授留有空间和张力,在绿色环保、降低成本方面也具有优势。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又一轮规划教材建设的开始。人卫社与中医药社继续组织高等中医药教育专家进行教材编写,现已进入发行阶段。本轮《伤寒论》规划教材均为修订版,整体调整不大,坚持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经典比重,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并加强数字化建设,将成为“十四五”规划教材的重要特征。
[1] 葛琦,孙巧玲,周尔文,等.试论《伤寒论》教材的历史沿革[J].中医教育,1998,17(3):47-48.
[2] 王庆国,刘敏.论十二五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编写原则与修订特色[J].中医教育,2012,31(3):70-72.
[3] 周桂桐,张志国.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4.
[4]关守宁,李姗姗,宋柏林.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探索——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教育,2021,40(2):4-6.
Study on Planning Textbooks ofin Recent 20 Years
ZHANG Tao, WANG Hui-jun, ZENG Li-rong, ZHONG Kai, SHAO Lin-lin, KAN Xiang-ling, ZHANG Guo-ju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The course of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higher education of TCM. It is not only a bridge course between TCM foundation and clinic, but also a course to improve TCM clinical skills. From 2003 to 2016,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and China Press of TCM published 7 versions of the planning textbooks of, which are mainly suitable for undergraduates and long-term majors in TCM,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science and other majors. Through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study, this article found that all the textbook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king “three basics” and “fiv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main guiding principle, talents training as the writing goal,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writing staff, gradual stability of the word number and the styl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paper and digitalization.
; teaching; TCM; planning textbooks; textbooks research
张涛,王惠君,曾丽蓉,等.近20年《伤寒论》规划教材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2,46(3):66-68.
R222;G642
A
2095-5707(2022)03-0066-03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3.015
2020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0JY004)
张涛,E-mail: zhangtaotcm@163.com
通讯作者:张国骏,E-mail: zgj13022290428@163.com
(2021-08-25)
(2021-10-08;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