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英,赵蕾蕾
(河北北方学院 a.教师教育学院; b.研究生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家庭教育是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继承性特点,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家庭教育需要在根植于历史土壤的同时,根据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嬗变而不断调整。准确把握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内涵,了解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破解家庭教育的难题,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持久的一种教育形式。家庭教育经历了 “唯家庭教育是教”的发展第一阶段,进入农业社会又经历了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第二阶段,在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为主、 家庭教育为辅,甚至“唯学校教育是教”的家庭教育发展第三阶段,未来需要进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发展、共建共育的第四阶段,即家庭教育现代化阶段[1]。《辞海》中对家庭教育的释义为:“父母或其他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2](P1023)。2021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其界定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引导和影响。新的历史时期,家庭教育应该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从教育存在状态来看,需要由内隐回归外显[3]。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学校成为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家庭把教育的权利让渡给学校,家庭教育责任被淡化、功能被弱化,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逐渐进入内隐的状态。新时期家庭教育需要回归外显状态,从而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第二,从教育信息传递方向来看,需要由单向度向双向度转化。传统的家庭教育强调长辈对晚辈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诸如家庭教育资本理论认为,家长可以向子女传承的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4](P43)。当今社会,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要求长辈必须虚心向晚辈学习,才能快速高效掌握和利用这些新技术知识。缪建东认为,家庭教育既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活动,也包括家庭中各成员间发生的各种互动[5](P35)。何俊华等认为,家庭教育的含义应从单一的教育发展到双向互动的教育[6](P14)。因此,家庭教育既要重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威作用,又要尊重年轻一代的文化反哺作用。
第三,从教育内容及其宗旨来看,需要由学科化向综合性转化。一项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家庭教育内容分为分数与道德两个部分,而美国家庭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儿童语言、认知、情感、体力、社交技能等能力的和谐发展[7]。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于家庭而言,“双减”背后的教育逻辑是要看清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方向,不再只盯着“分数”,而是对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补短板强弱项,真正做到全面发展[8]。因此,家庭教育内容及其宗旨,需要由学科化向综合性转化。
第四,从教育对象来看,由侧重培养儿童到兼顾家长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理念逐渐受到全世界的普遍的关注。终身教育从纵向的时间序列来看可以分为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如果从横向的空间序列来看则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9]。20世纪70年代“终身学习”概念被提出,21世纪以来,终身学习不仅成为全球最广泛共享的教育政策目标之一,而且成为教育政策制定的一种规范[10]。《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中提出,要全面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因此,家庭教育需要兼顾儿童与家长双方面的发展。
第五,从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关系来看,需要由割裂向综合统一转化。目前,对于家庭教育的看法存在一种悖论,虽然承认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并编写了大量著作与教材。但是,家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施教者不必经过专门的训练。家庭教育也被认为是个体日常经验的传承,是对日常生活细枝末节的描述,它既包括个体的经历和感悟,也包括在生活中习得的不言自明、不问自晓的常识性存在[11]。这种观点制约了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影响了国民基本素质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因此,家庭教育必须实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综合统一,以家庭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总之,新时期家庭教育是以家庭成员共同的全面综合成长为宗旨,以家庭成员之间双向互动为路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高度统一的一种显性的教育影响和活动形态。
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结合研究内容,经过有关专家筛查,编制了《家庭教育调查问卷》,并面向河北省张家口、石家庄、保定三地市县两级中小学校的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 585份,使用SPSS2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家庭人口数量来看,2人家庭有97户,占2.7%,3人家庭有779户,占21.7%,4 人家庭有1 845户,占51.5%,5人家庭有864户,占24.1 %;从是否独生子女来看,独生子女有640人,占17.9%;非独生子女有2 945人,占82.1%;从父母是否在外工作来看,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有546个,占15.2%,父母在当地工作的家庭有3 039个,占84.8%;从父母文化程度来看,父亲与母亲具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分别为3 248人和3 245人,各占90.6%和90.5%;专科的分别为193人和201人,各占5.4%和5.6%;本科的分别为139人和134人,各占3.9%和3.7%;研究生的分别为5人和5人,各占0.1%和0.1%。由此可见,目前我国4人家庭最多,占比达51%,非独生子女家庭高达82%,父母在本地就业的家庭占比近85%。这表明核心家庭成员能够一起生活,为家庭教育带来了结构上的优势。
教育态度方面,“家庭教育很重要”的认同度(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人数占比)为95%;“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的认同度为94.9%;“提升自身教育能力”的认同度为80.4%。其中,上述三方面选择“非常认同”意向的占比人数依次为45.1%、35.9%和19.6%,呈现明显递减趋势。由此可见,相对于对“家庭教育重要性”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提升自身教育能力的认识相对滞后(见表1)。
教育期望方面,目标期望上,增长知识与能力占69%、上大学占22%、找工作占4%、赚钱占1%、其他占4%;学历期望上,博士研究生占27%、硕士研究生占27%、本科占39%、专科占5%、高中及以下占2%;职业期望上,企业事业单位职员占70%、企业老板占21%、小规模个体工商户占6%、工人占2%、农民占1%;由此可见,增长知识与能力等发展性目标期望占比近七成,考大学、赚钱和找工作等功利性目标占比仅三成;硕博高学历期望占比高达54%;家长更期望子女成为企事业单位职员或自主创业成为企业老板。
表1 教育态度统计分析表(n=3 585)
教育方法方面,民主尊重型占67%、专制惩罚型占6%、溺爱放任型占2%、漠不关心忽视型占1%、不确定的占24%;犯错误时,讲道理、谈心、说服的占92%、训斥打骂的占6%、不闻不问的占2%;取得进步时表扬鼓励的占89%、物质奖励的占8%、不闻不问的占3%。由此可见,大多数家长能够采取积极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但也有家长会采取错误的方式对待子女,另有近四分之一的家长不能确定自己在教育子女时采取了什么样教育方式。
亲子关系方面,38.1%的家庭能够做到父母与孩子相互尊重个人隐私,49.3%的家庭做不到,12.6%的家庭有时能做到有时做不到;77.8%的家庭能够涵容孩子情绪并引导孩子思考;66.3%的家长了解孩子的兴趣、学习、健康。由此可见,中国家庭在亲子关系方面相互尊重个人隐私方面表现不够好,在涵容孩子情绪并引导孩子思考以及了解孩子的兴趣、学习、健康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见表2)。
表2 亲子关系统计分析表(n=3 585)
道德品行教育方面,认同程度依次为诚实守信真诚善良、乐于助人、社会责任感、勤劳勇敢;智力发展教育方面,认同程度依次为学习条件和环境、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劳动发展教育方面,认同程度依次为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生活发展教育方面,认同程度依次为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认同程度依次为进步时进行鼓励、遇事不激动冷静思考、受挫时给予安慰、对未来要乐观有信心、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男女生关系;身体健康教育方面,认同程度依次为重视孩子身体健康、提供很多身体锻炼机会、重视孩子充足睡眠。由此可见,家长对品德教育的认同度最高,在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劳动技能、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正确处理男女同学关系、提供很多身体锻炼机会方面表现不够好(见表3)。
表3 家庭教育内容统计分析表(n=3 585)
第一,家庭经济环境。家庭月平均收入依次为:2 000元以下占18%、2 000-4 000元占47%、4 000-6 000元占19%、6 000-8 000元占11%、8 000元以上占6%。由此可见,家庭收入总体水平偏低,近半数的家庭月平均收入在2 000-4 000元之间。
第二,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投入主要包括家庭教育月平均支出、孩子购买书籍、参加课外学习请家教、父母每天陪伴孩子休闲时间与父母每天指导孩子学习平均时间。家庭教育月平均支出依次为:200元以下占22%、201-400元占29%、401-600元占21%、601-800元占13%、800元上占15%;给孩子购买书籍投入依次为:20元以下占3%、21-50元占6%、51-80元占4%、81-110元占3%、110元以上占84%;参加课外学习请家教月平均投入依次为:50元以下占38%、51-100元占14%、101-200元占13%、201-300元占15%、301元以上占20%;父母每天陪伴孩子休闲时间依次为:0.5小时以下占29%、0.5-1小时占29%、1-2小时占25%、2-3小时占10%、3小时以上占7%;父母每天指导孩子学习平均时间依次为:0.5小时以下占12%、0.5-1小时占23%、1-2小时占8%、2-3小时占14%、3小时以上占23%。由此可见,大多数家庭教育总投入约占家庭平均月收入的1/10;购买书籍投入相对一致,110元以上的占84%;课外学习请家教投入从50元以下到301元以上不等,差别较大;父母每天陪伴孩子休闲时间从半小时到3小时以上,占比越来越少,而父母每天指导孩子学习平均时间从半小时到3小时以上,占比越来越多。
第三,家庭氛围环境。在父母关系、父母与长辈相处、父母与孩子相处方面,表现相处愉快互相关心的占70%左右、相处和平关心不够的约占15%、相处一般的约占10%、相处冷漠互不关心的约占1%、矛盾很多经常争吵的约占2%。由此可见,整体来看,家庭氛围良好,相较于父母与长辈相处,夫妻与亲子之间“矛盾很多经常争吵”的情况稍微严重一些。
表4 家庭氛围环境统计分析表(n=3 585)
家庭教育的外部支持主要从老师每学期家访的次数、老师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探讨孩子教育问题的次数和政府或社会团体组织家庭教育讲座情况三方面来看。老师每学期家访的次数方面,0次占57%,1-2次占35%,3次及以上占10%;老师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探讨孩子教育问题的次数方面,0次占20%,1-2次占43%,3-4次占21%,5-6次占7%,7次以上占9%;政府或社会团体组织家庭教育讲座方面,非常少占40.1%、比较少占19.9%、一般占15.0%、比较多占20.6%、非常多占4.3%。可见,老师的家访活动非常缺乏,老师在与家长的联系方面比较欠缺,学校老师和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支持严重不足。
总之,家庭教育整体状况较好,但是在教育期望、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学习兴趣、学习目标、陪伴质量、家庭氛围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学校和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支持严重不足。
家庭教育是关联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综合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系统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及时根据现实问题制定有关法规政策,为家庭教育提供方向指导。《家庭教育促进法》发布后,落实是关键。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力量,面向社会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对《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家庭教育实施、促进、干预与法律责任等,加强宣传、培训、考核、监管,指导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规范家庭教育服务,提高家庭教育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高水平发展。
第一,传承家风凝练家训,立德立言教育后人。家风《辞海》释义:“家风,犹门风。指一家的传统作风、风尚”[2](P1022)。家训《辞海》(增补本)释义:“教导子孙为人处世的道理”[12](P808)。家风家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家风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13]。家长要在学、思、悟、行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家庭与家族的发展史、奋斗史,凝练生成独特的家风家训,时刻警示儿童为人处世,让儿童在获得物质与经济支持的同时,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第二,调整过高教育期望,优化教育生态系统。“教育期望”是指学生或其家庭监护人对其未来获得最高教育水平的预期愿望[14]。目前,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家长过高的教育期望。家庭的教育期望受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基础、家庭文化资本、学校资源环境、家庭的人口结构变化等社会因素,以及个体心理特征、个性差异、人际互动等个体因素,家庭教育期望应趋于适度和分化[15]。家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现实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特点等内外因素,以个性化和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导向,提出合理可行的教育期望,缓解家长自身的焦虑情绪,助力子女健康成长。
第三,平衡家庭关系,建设和谐家庭。家庭关系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结方式和互助方式,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儿童和社会联结的基础。夫妻之间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明确各自角色定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对子女的教育活动。此外,必须要逐渐重视子女对家庭的反哺作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作用和贡献,培养家庭责任感,主动参与家庭建设,获得健康成长。
第四,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家庭教育中家长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家长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修心修德,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还要掌握相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与利弊及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方法。
第五,提高家长沟通能力,促进家庭教育实效化。沟通能力是一种从他人那里以你和他人都可接受的能保持关系的方式得到你所要得到的东西的能力[16]。家长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树立明确边界意识,相互尊重个人隐私。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孩子们的独立性、主体性,明确哪些方面属于个人隐私,哪些问题要自己处理,帮助儿童形成自主与自律的品质。其二,学会非暴力沟通,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愿意和家长讲,能够从家庭中获得帮助。“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7](P6)。家长要注意让沟通交流在同一时空内震荡共鸣,要做到客观描述看到的事实,承认并明确表达由此产生的主观感受,内省并解释自己产生相应主观感受的思想认识或内在需要,然后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做什么。其三,养成爱的涵容能力,帮助孩子消解各种不良情绪。以此增强孩子忍受不适情绪感觉的能力。
第六,提升家长学习指导能力,培养儿童的学习效能感,促进家庭教育专业化。学习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的一个方面,是学生对自己从事学习活动的能力与效果的主观体验,会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家庭教育需要落实以下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一是掌握目标定向阶段,把大目标变小、变具体,列出小目标清单;二是掌控感评估阶段,评估每一个小目标能不能完成,并备注解决策略或求助对象;三是沉浸体验阶段,按照小目标清单,让儿童沉浸于学习之中;四是合理归因阶段,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成败的原因通常有六个方面: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人事影响因素。内归因可以让孩子担负应该担负的责任,并定位自己可以改变的方面。外归因可以让我们认清现实并暂时减缓压力,等待条件具备时再来解决问题,或创造条件解决问题。“小目标-掌控感-沉浸体验-合理归因”四个阶段顺序操作,可以有效提升儿童的学习效能感。
第一,推进家校合作育人,组建“学校家长学校”,助力改善家庭教育。学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在发挥原有家长会、家访、家长微信等途径作用的同时,以学校为依托,积极组建“学校家长学校”,在家庭教育理念、目标、方式、内容以及状态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帮助家长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并结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表现,向不同儿童的家长开展精准的教育、咨询指导服务。
第二,积极利用社区资源,组织“社区家长学校”,就近服务家庭教育。社区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优良渠道,《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鼓励社会组织进驻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享受到家门口的专业家庭教育指导与咨询。社区要积极组织“社区家长学校”,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满足其成员的家庭教育需要。
第三,统筹传统与现代两方面资源优势,搭建“网络家长学校”平台,形成“互联网+家庭教育”优势。信息化时代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建设“互联网+家庭教育”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18]。因此,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统筹建设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开设公益性网上家长学校和网络课程,开通服务热线,提供线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19]。
第四,开辟场馆设施,助推亲子互动活动,全面推进家庭教育。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时间延长,与老师、同伴的交往增多,与家长的互动越来越少。如何在活动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儿童,进而教育引导儿童,是家庭教育的迫切需求。目前,国内除了游乐场、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之外,很少有可以提供亲子互动活动的场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些适合亲子两辈人共同学习、一起娱乐的场所,以适应家庭教育需要。
总之,家庭教育关系国计民生,深刻理解新时期家庭教育的时代含义,准确把脉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大力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对家庭教育的政策导向作用,多渠道多途径积极实现家庭教育科学化、实效化与专业化,有力发挥学校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作用,形成“家校社”三方联动机制,是家庭教育高质高效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