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警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05-16 08:23王晨颖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警务专业课程外交

王晨颖

(北京警察学院,北京 102202)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涉外警务专业作为公安院校中以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警务专业人才为着眼点的特色专业,应当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建设和课堂设计中来。

一、涉外警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和意义

在涉外警务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深化专业建设、推动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首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符合新时期涉外警务专业建设的特点。涉外警务专业旨在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国内警务执法能力,又具备能够灵活运用国际执法规则在涉外事务中发挥作用的能力[1]。随着新时期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逐渐凸显,开展国际执法合作、打击跨国犯罪、维护我国公民海外利益等工作,已成为我国涉外警务工作的重点。因此,在涉外警务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国家利益、中国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治理等思政元素与专业特点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为涉外警务专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障。

其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涉外警务专业课程建设的新要求。涉外警务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分为移民管理、国别研究、涉外警务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四个方向,内容涵盖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外交学和语言文化学等学科,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涉外警务专业课程建设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找到各相关学科、课程之间的价值共通点,从而实现各相关学科、课程间的协同,有利于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将本专业涉及的各类课程统一于共同的思政目标和思政理念下,形成更加丰满的专业课程特色。

最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促进涉外警务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涉外警务专业课程内容广泛而丰富,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实战技能,并且具有跨学科、跨专业和跨文化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课程以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演练为辅。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通过隐性课程的形式有效切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将思政知识内化于知识理论中,将具体的情感体验落实于实践中,使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深刻的感悟和收获。

二、涉外警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相关定义,课程思政是以各类学科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为载体,将思想、观念、精神与价值等思政要素内嵌到课堂教学中去,其内容重点包括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精神和道德修养等[2]。结合涉外警务专业的学科、专业特色和课程内容,涉外警务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围绕外交和涉外法治两大主题构建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的理论模块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确定了基本原则。习近平外交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中国化的创新,也是对中国外交关系核心理念的创新。其提出的关于全球治理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建设性国际新秩序以及树立中国特色的义利观等理念、主张,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3]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涉外警务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提炼出三个思政理论模块。

一是国家利益与世界格局。该模块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国际警务合作和涉外警务工作的相关技能时,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培养国际视野,并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一理论模块是涉外警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内容,无论是掌握出入境管理和涉外警情处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是开展国别制度研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的探索,都应当与国家利益和国际格局紧密结合。

二是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该模块强调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及其当代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这一模块重点与国别比较、国际交流和语言文化等内容相结合,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增进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深度体验,在多元文化语境中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是人类命运与共同治理。该模块主要指导学生学习全球治理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理论概念,树立全球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一模块可以综合运用于涉外警务知识体系中的社会学、管理学和外交学等多个领域,将正确的安全观、发展观和文明观嵌入非传统安全、移民管理以及联合国维和等多个主题知识框架中,使学生在体会民族意识、文化认同感和国际视野的同时,更深刻地感悟全球化、新时代所赋予其的责任与担当。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的理论模块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涉外法治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参与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开展涉外法治工作的根本指南。其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二是运用法治方式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三是尊重国际法,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4]

在习近平涉外法治重要论述中,着重提出了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促进执法和司法方面的国际合作以及加强涉外法律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并针对国际追逃追赃反腐败、恐怖主义犯罪、网络犯罪和海外利益保护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上述思想和要求指导下,涉外警务专业法治和法律类课程形成了两个思政理论模块。

一是奉行法治与公平正义。此模块主要针对涉外管理和国际执法安全合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在涉外管理和执法合作中强化法治思维,学会运用法治方式来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并综合运用执法和司法手段,协调各方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与此模块相结合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类的移民管理、涉外案事件处置以及国际执法安全合作等。

二是国际规则与和平共赢。此模块主要针对国际法律和涉外法律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心国际法治问题,树立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与变革的意识,并善于将中国智慧与中国价值观融入国际法治建设中。与此模块相结合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法、国别法律、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等。

综上所述,以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法治思想为理论依据,涉外警务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国家利益与世界格局、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人类命运与全球责任、奉行法治与公平正义、国际规则与中国智慧五大理论模块,覆盖了涉外警务专业的全部课程和知识体系,为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政资源。

三、课程思政与涉外警务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实现途径

将课程思政内容与涉外警务专业课程相结合,需要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三个问题。一是以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思政理论模块可以为涉外警务课程思政构建资源库,从而形成丰富多样、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三是在教学结束后及时开展教学反思和评价,使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动态。

(一)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

结合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五大理论模块的框架下,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涉外警务专业的课程思政资源库。一是按照五个主题理论模块的内容收集相关新闻资料、文献资料、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等各类中英文素材;二是以各门课程(横向)和每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纵向)为坐标,将思政资源分门别类编辑入库,使得教学资源库既具有理论深度,又紧跟时代需要,同时体现跨文化特色;三是在每个主题模块下,除了有相关思政内容的理论性阐释,还包含丰富的案例和素材,从而能够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使学生在沉浸式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二)融合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

根据课程理论,课程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课程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具有外显性和明确性特征,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而隐性课程则拓宽了原有课程的定义,打破了计划性和目的性的界限,并拓展了课程思政的渠道[5]。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隐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通过浸润和同化的作用,主动、积极地接受有效的价值引导,在不知不觉中触发认知体系和思想情感的变化,从而实现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上的提升[6]。

涉外警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将隐性教学融入显性教学中。在筛选教学材料时,选取有生命力、有说服力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给学生营造生动的课程思政环境。在专业课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中,教师通过时事研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传递思想和价值,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国际视野。在实践和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自身的道德力量、人格魅力和正确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端正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开展课程反思和评价

反思和评价是将课程思政与涉外警务专业课程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反思环节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教学反思的形式包括填写教案中的教学小结、在教研活动中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撰写教学反思报告和论文等。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实现从具体教学案例推广到整体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上升到教学理论的跨越。评价环节的主体是学生,评价的流程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能仅凭卷面考试或测评来评估,因此丰富测评的途径和形式是必要的。就自评和互评的形式而言,包括问卷、测试、日志和谈话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形式,既能从客观的角度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又能从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的角度体现课程思政的成效。

综上所述,思政资源库建设、隐性课程和反思评价是课程思政与涉外警务专业课程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途径,能够形成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的全方位覆盖,能够形成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互促进的课程环境,从而保证了教学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四、涉外警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设计

涉外警务专业全部课程思政设计,需要结合五个思政理论模块,运用思政资源库、隐性课程和反思评价等方式和手段,此为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必修课相比,专业选修课是学生知识延伸、兴趣拓展和才能锻炼的内容,在课程内容和结构上都拥有足够空间来发挥创造力和灵活性。因此,专业选修类课程是进行课程思政设计的最佳试验田。

以专业选修课“警务外交”课为例,这是一门研究警务外交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应用型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外交知识的国际型警务人才。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警务外交的基础理论和学术前沿,了解警务外交活动的各种场景,模拟参与各类警务外交活动,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提高政治素养和忠诚意识。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该课程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具有很强的专业或职业指向性。具体来说,“警务外交”课程的内容分为四个主题。一是警务外交的基本概念,下设的专题包括对警务外交概念和形式的介绍、对中国警务外交主体的介绍(如警务联络官和维和警察等)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的介绍;二是警务外交的法律依据,涉及的专题包括各类国际公约和条约等;三是警务外交的专业实践,包含国际执法合作专题、国际警务保护专题、警务交流与会晤专题以及边境管理和涉外案事件处置专题;四是地域和国别警务外交,包括美欧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警务外交专题。从纵向角度看,这些主题和专题之间层层递进,囊括了警务外交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方面;从横向角度看,这些主题与涉外警务专业的其他课程如管理学、外交学、社会学和语言文化学等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可见,“警务外交”课程思政不仅能够系统地融合涉外警务专业五大思政理论模块,而且其资源和成果能够与本专业其他多门相关课程共享。

在教学实践中,“警务外交”思政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教学阶段示意图

(一)理论准备阶段

在“警务外交”课程思政教学的备课阶段,结合五个思政理论模块,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与课程中各个专题结合起来。其中在讲授警务外交的基本概念、主体和国际组织专题时,重点体现理论模块中的“世界格局”和“全球责任”等主题;在讲授警务外交中的国际法律条约等专题时,突出“奉行法治”“国际规则”和“中国智慧”等主题;在国际执法合作、国际警务保护、警务交流与会晤以及国家、地域间警务外交实例等专题时,则突出“国家利益”“人类命运”和“文化自信”等主题。通过思政理论模块与授课专题的配对,凝练出每节课的思政主题,在此基础上细化出更多的思政元素,使其与具体的知识点有效对接。

比如在警务联络官和维和警察这一专题中,通过介绍警务制度和维和任务的基本情况,可以触发“全球责任”这一思政主题,完成思政要素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第一步;通过介绍习近平主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观”的发言,结合中国在派遣警务联络官推动国际执法合作、中国在维和警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等案例,可以触发“国家安全”和“责任使命”等思政主题,完成思政要素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引导学生了解警务联络官和维和警察的具体工作要求时,通过引入“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完成思政要素与学生自我认知的结合。

(二)课堂呈现阶段

理论准备阶段完成后,将思政主题在课堂中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警务外交”的教学过程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显性的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思政设计以话题思考、主题思辨、专题研讨和实战总结等隐性教学方式深入课堂。

话题思考主要是针对单个的警务外交知识点,从思政理论模块中选取相应思政元素,以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形式将两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思政角度对相关概念进行理解和剖析。例如由“如何评价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警务外交关系”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评述警务外交关系时,从“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世界格局”“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多个角度去提升认识。

主题思辨旨在对多个话题进行对比思考。在警务外交各专题的各类主题中,经常会出现相互关联、相互对应的话题,如中美警务外交关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或者入境管理制度在不同国家的运作方式等。在对各类话题进行时间和空间的比较时,一方面将思政理论模块的内容渗入其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和思辨探索。

专题研讨旨在对多个相关话题的综合思考。在警务外交各章节内容中引入相关案例,并在专题讨论过程中融入思政设计。例如在国际执法合作专题研讨中,涉及的案例为反腐败跨国追逃、打击跨国电信诈骗和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等。专题研讨过程主要包括案例资料分析、小组展示和问答等环节:一是从每个案例中提炼出相关思政点,如“国家利益”“全球治理”和“公平正义”等;二是在资料分析阶段,从因果联系等角度将捍卫国家利益、承担全球治理责任和维护公平正义等思想传递给学生;三是在小组展示和问答阶段,鼓励学生运用上述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思政内容的思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实战总结是在实践教学和模拟演练等环节结束之后,在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时所进行的课程思政设计。实践和演练环节是对学生技能和实战能力的考验,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总结,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例如,在进行警务外交会谈和会晤模拟活动时,学生在设计会谈内容、运用外交手段和国际规则、处理矛盾与冲突等过程中,都需要思政理论的有力支持。因此在归纳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阐述他们自己进行判断和选择的思维过程,从而帮助其深刻理解“外交无小事”、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以及坚持警务外交诸原则的重要性。

(三)课后思考阶段

课后思考阶段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反思。课后思考和评价的标准主要看是否达成以下四个目标:家国情感体验、价值观引导、政治意识养成、职业道德的树立。在学生评价环节,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评价自己在课程学习中是否体验了家国情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明确了从警理想,是否将政治意识摆在了首位,是否形成了健全的职业道德体系。自评和互评本身,既是一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也是一种反省能力养成的过程。在师生互评过程中,学生通过填写问卷对教师和课程进行评价,教师则通过在课程测试和考试中加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查和评价,两者都可以检验本课程是否实现了上述四个目标。

在教师反思环节,教师以每周、每月和每学期为单位,通过观看随堂录制的视频、记录和总结课堂情况、接收学生反馈、进行同行交流与评价以及撰写心得与报告等方式,来检验自己在课程设计和执行环节中是否融入了情感体验、价值观引导、意识培养和道德树立等思政内容。教师通过反思过程,能够不断梳理教学思路,优化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方式,从而为持续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警务外交”课程思政的设计及实践探索,是北京警察学院涉外警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缩影。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在理论准备阶段和课堂呈现阶段都取得了较明显的实践效果。在接下来的实践探索中,将着重在细节设计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进行完善,并继续优化课后思考阶段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可以预见,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得到进一步显现。

五、结语

涉外警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其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专业特色,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体系。将课程思政引入课堂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呈现阶段和反思评价阶段,学生的全程参与和积极互动会使得思政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这是一个“教—学—思”的良性循环过程。在储备思政资源、设计教学和进行反思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拓展社会视野、全球视野,提升立德树人的本领。

猜你喜欢
警务专业课程外交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涉外警务学二级学科构建的意义与可行性研究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涉外警务人才英语口语提升研究
浙江省嵊州市公安局甘霖派出所:推进警务管家+警务助理模式
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分局:警务技能教官深入派出所培训实战技能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