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占红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和品质形成的启蒙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如何正确塑造小学生的道德理念,确保其在小学阶段健康发展不仅对学校和家庭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在小学阶段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旨在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
1.将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1.1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德育夯实基础
德育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完成自我内在完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如果一位学生时常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被诸如焦虑、愤怒、疑惑等负面情绪围绕,那么相应的德育教育就很难进行下去。在实际的德育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有破坏公共财物,欺负其他同学等不良现象,究其深层次原因,实际上这类表现是学生宣泄不良情绪的过程,当心理辅导教师通过适当的疏导和治疗后,这类现象就得到了明显的减少,这也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
1.2帮助学生塑造性格,共同形成良好品质
学生的品质和性格都具备其复杂性,其复杂性在于性格和品质都由多种心理特征构成,比如应对困难的态度、面对突发事件的自信心和心态等等,一个完善的品质和心态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自如的应对环境的变化。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能够共同基于心理活动为基础,帮助学生打造良好的性格,为社会培养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人才[1]。
2.目前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存在的问题
2.1对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不够重视
需要明白的是,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关系,但是目前当前大多数小学在进行年度考核时,更多的还是看重学校的小升初率、及格率和优生率等指标。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是否不在大多数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范围之内,而相应的考核也缺乏一定的指引和文件进行硬性约束和要求,落实到教师层面,学校对单个教师进行考核时也更为关注教师所教学科的成绩。这就造成了教师在开展工作时忽视学生的品德培养、更为关注成绩教育,要么缺乏德育教育、要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要么两者皆处于缺位状态,这也对两者的整合造成了巨大阻碍。
2.2专业师资力量配备相对匮乏
推动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离不开专业师资力量的支持,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小学缺乏专业的教师,承担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也多为其他学科教师兼职,虽然教师在职业培训阶段会学习心理学内容,但是儿童和青年少心理发育处于极为特殊和重要的时期[2],最好由专业的德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开展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向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倾斜,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2.3家庭对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知偏差
学生性格和心理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努力和参与,如果只是教师在在校的时间内进行德育教育和心理疏导,家长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够重视,那么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就会大大折扣。目前,存在部分家长对于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只关注成绩、不切身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氛围等,此外还有部分家庭存在过分溺爱孩子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整体来讲,家庭因素在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极为关键。
3.推动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具体策略
3.1提高对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重视程度
推动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需要学校自上而下形成对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从以下三个方面全方位推动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一是健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小學学校里,一般负责学生德育的部门是政教处,具体的实施个体以班主任为主,而负责心理教育的部门或是学生处,或是心理咨询室,因此政教处、班主任和学生处及心理咨询室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就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和德育教育问题开展研讨,共同解决;二是加强课堂教育,为了从更深层次推动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学习还可以开发符合本地特色的心理-德育课程,用来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三是倾心打造积极向上校园文化氛围,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品质提供良好的土壤,帮助学生扭转不当的价值观[3]。
3.2强化专业师资力量配备
为了改善在推动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学校应当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是设立、完善和健全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小学生多处于青春期前夕,是人格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这个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尽早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因此,学习应该针对不同年级设立多个心理咨询室,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确保学生能够以一个心理健康的状态学习和接受德育教育。
3.3做好与家庭的联动和沟通
学生品质和性格的塑造和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为了做好“育人”的工作,学校应当与家庭形成高效率的沟通联动机制。这样,学校才可以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问题,并以最快的速度反馈给价值,共同发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并解决问题。在必要的时候,学校还可以借助本身的师资力量对家庭提供心理援助,让家长明白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要性。而从家长自身而言,需要做好与学校的配合,承担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中应当承担的部分,而并非“撒手不管”,全部交给学校,首先要提供给孩子一个轻松、欢快的成长氛围,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有活泼开朗的天性,这样才能保障孩子未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结束语:
“教书”、“育人”同等重要。德育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不同之处,但又彼此联系。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二者缺一不可。如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需要同步进行,学校、家庭、社会需要一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对小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重视程度,提升专业师资力量配备,为学校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郑丽园.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20(06):101.
[2]钱君智.关于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思考[J].考试周刊,2020(79):107-108.
[3]罗昊.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J].才智,2019(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