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 要:课后延时活动的有效开展,可有效满足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爱好,发展自身的优势和作用。而课后延时体育活动是小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活动之一,通过延时体育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为促使小学生的身体技能以及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奠定前提基础,为小学体育教师有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有效保障,基于此,本文以开展小学体育课后延时活动的重要价值为切入点,分析出小学教学体育课后延时活动开展的具体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后延时活动;小学体育
近些年,为有效减缓学生的课程压力和家长接送孩子、辅导孩子的负担,国家教育部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和调整,课后延时活动服务油然而生。这一指导意见的提出,促使教育质量和服务质量在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极大程度解决了家长的困扰,为广大中小学生减缓上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的压力和负担,且收获人们的一致好评,为进一步促进小学体育实现创新和改革发展目标提供有效保障。
一、开展小学体育课后延时活动的重要价值
体育课后延时活动的实施,有效增加学生锻炼、运动的积极性。高效的体育课后延时活动主要意义就是让学生感受运动的乐趣,让学生在情感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理解体育的意义[1]。高效体育课后延时活动的开展,能提升学生运动主动性,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始终坚持着锻炼,始终坚持着运动。此外,小学体育课后延时活动的开展,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体育活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还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教师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而又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学生在感受到精神上愉悦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教学体育课后延时活动开展的具体实践策略
(一)在体育课后延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后延时活动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学习规律以及兴趣爱好,从而改进自身的体育课后延时活动目标以及内容,明确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以及身体发展所必要的素质,而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2]。此外,教师需要在体育课后延时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实施,确保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技巧和合作精神,进而为促进小学体育课后延时活动质量的提升奠定前提基础。例如:在开展小学体育《乒乓球》课后延时活动时,教师可将学生合理科学的分成两组,创设游戏《快乐司机运输忙》,让学生拿着乒乓球拍跑步运输乒乓球,当到达对面的障碍物时,绕过障碍原路返回,哪组速度快则为获胜[3]。采用接力比赛的形式可有效丰富体育课后延时活动内容和形式,且活跃小学生的身心,并促使学生感受体育课后延时活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团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以激发小学生对体育课后延时活动产生兴趣为目标
进入新教学阶段,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在不断变化。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更加偏重学生的素质。课后延时体育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魄,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然而,实际上,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后延时体育活动时,只是简单地进行热身运动,然后完成体育延时活动内容[4]。长期下来,学生对单一的活动内容和模式提不起兴趣,参与效率不高。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课后体育延时活动内容,创新体育活动方法,让学生在接触新鲜事物过程中培养积极性。例如:在课后延时体育活动中开展《拔河比赛》时,为了锻炼学生们的集体团结性和学生们的节奏感,采用喊口号的方式来提高积极性和兴趣,同时老师通过比赛中的规则来规范学生们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拥有良好的体魄,而且还能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们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在长期的运动中得到规范,形成正确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身体运动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三)建立多元化体育延时活动评价,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现阶段,小学教育在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深入背景下,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课后延时活动于2017年被国家教育部提出,并得到深入落实[5]。与此同时双减政策的衍生和推行更为突出教师的课后服务质量,而课后延时活动开展的成效决定教师的延时服务质量。新课程改革中尤为重视教学活动评价的高效性和多元化特征,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体育延时活动评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课后延时体育活动评价包括学生的自评、同学间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教师在进行评价过程中,既要结合课后延时体育活动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搭建起双方共同交流和成长的平台,确保学生在之后的课后延时活动中逐步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而家长和同学评价时可利用点赞的方式,或是点评和奖励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体质基础和锻炼情况,从而在之后的体育活动中完善自我。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引導学生进行高效的体育课外延时活动至关重要,而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教师首先要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意识,此外要创新体育延时活动模式,为学生创设有趣、活跃的学习情景。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进行体育延时活动的主动性,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后服务质量,进而为我国小学体育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妙香. 大课间体育活动”三级联动” 教研模式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以思明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推进为例[J]. 体育教学,2020,40(11):49-51.
[2] 陈伟林. 农村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特色项目”跳绳”的实践探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8):53,35.
[3] 赖冠俊. 让孩子背上”乐观自信”的行囊 ——小学阶段民族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践开展[J]. 颂雅风,2020(12):32.
[4] 危文意. 开展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浅谈壮族地区中小学校”昂逢逢”大课间活动的开展[J]. 小学教学参考,2019(6):57.
[5] 喻景,刘松和,张辑.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室内体育技能课的实践应用研究 ——以《技巧:仰卧推起成桥》为例[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5):2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