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代刚
父亲与祖国同岁,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1966年,父亲初中毕业后,就毅然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去村上小学做了一名普通的代课民师。父亲的月工资一开始才几元钱,经过20多年才缓慢地涨到200多元。尽管薪水与其他行业相比少得可怜,可父亲却乐此不疲,一直坚守乡村教育事业,不肯改行。我问父亲为什么不改行,父亲回答:干一行,就得爱一行,我喜欢教书,喜欢和孩子们打交道!1992年,苦尽甘来的父亲通过了转正考试,终于从代课民师转为正式教师了!工资也跟着翻了番。2009年,扎根乡村教育43年的父亲光荣退休了!现在,父亲的退休金每月已接近6000元,比那些当初放弃教育事业改行的人的收入高了不少。
受父亲的影响,我初中毕业后也报考了师范学校,选择了教师职业。当时,我的想法就是要跳出农门,考上师范学校,弄个铁饭碗。1992年,我如愿地考上了宜宾市一中第一届高师预科班。要知道,当时的高师预科班的录取分数线比师范的录取分数线高了整整20分,本来是有机会考取师范大学的,但是1995年的高考,我发挥不够好,名落孙山。尽管未能圆大学梦,但是高师预科班的学员本来就相当于师范生,即使没有考上大学,也不会影响我当小学老师。1995年下半年,经过短暂的崗前培训后,我被分配到金坪中心校金堂校区工作,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尽管刚参加工作时,我的月工资才500多元,但有了这份稳定的收入,我的个人生活就不用发愁了。有了稳定的工作,个人的事情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96年,我就与镇内绍光校区的一名女老师有了共同语言,日久生情,1998年我们就登记结婚了。可是命运多舛,妻子在1999年生育长女时,因产后大出血,送宜宾二医院救治无效死亡。妻子去世了,还留下嗷嗷待哺的女儿,生活确实给了我一个当头痛击。
可是我并没有被困难击倒,相反,我在与孩子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到了生活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我慢慢地放心沉痛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去。刚参加工作的我,虽然业务能力不强,但干劲却很足,敢于勇挑重担。在金堂校区工作的6年时间里,我扎根教学一线,从基层工作干起,先后担任该校区的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教导助理、教导主任等工作,逐渐积累了不少有用的工作经验,教育教学能力也得到较大提升。因工作出色,成绩突出,2001年我被调到民强校区担任校长。在民强校区担任校长的两年时间里,我为该校区积极谋划,修建好了食堂,硬化了操场,打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2003年,我通过全镇中层干部岗位竞聘来到金坪中心校工作,先后担任中心校副教导主任、教导主任、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努力工作的同时,我不光锻炼了自己的管理能力,让自己成为了一名乡镇中心校的中层干部,还有更多的喜事接踵而至。2000年,经人介绍,我认识了现任妻子;我们于次年结婚,2002年我有了我的第二个女儿;就在这一年,我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8000多万党员的一份子。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一转眼,我的两个女儿都长大了,她们是我的骄傲!我让她们在我自己任教的金坪中心校读完小学,因为这所学校有我倾注的所有的爱。她们在宜宾市四中念完了中学后,都成功地考上了一本大学。
大女儿不负众望,在2017年如愿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圆了我们家里的第一个大学梦。在校期间,她积极进取,除了各科学习成绩优秀外,还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并利用假期带领大学生志愿者们去贵州习水、四川宜宾等地支教,受到广泛好评。去年,她也跟随我的步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取得了中学教师资格证。好事接踵而至,2021年,她又考研成功,现在已经成为四川师范大学心理系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了。
小女儿也不甘示弱,2020年高考,她也发挥不错,考上了成都大学。小女儿也和姐姐一样,学习努力,积极向上,目前已经成为学院学生会的组织部长。她已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正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
教育事业是我父亲一生的事业,也必将成为我一生的事业。教育事业促进了我的发展,让我从一个农村娃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教育成就了我,也成就了我的两个女儿。我跟她们说,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只有学好知识、练好本领,将来才能在更大的舞台立足,才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出力,才能更好地报效党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