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晴
一、常德丝弦的概述
常德丝弦是湖南丝弦的一种。是流行于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地方曲艺,它主要分布于石门县、桃源县、鼎城区、汉寿县等地区。常德丝弦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是一种运用常德方言演唱的说唱音乐。其旋律悦耳动听、富有抒情性、独具特色,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伴奏乐器常采用板鼓、扬琴、胡琴等。作品常采用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的创作手法,取材于群众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内心美好的愿望与向往。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德丝弦不断借鉴和吸收了各种姊妹艺术之精华,并去其糟粕。据相关史料记载,现今流传下来的常德丝弦曲目有三百余首,记录着常德丝弦演变的过程以及特定时期所蕴含的独特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研究意义。在常德丝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徐梅清、李玉成、戴望本、黄学千等著名丝弦艺人,他们凭借自身的努力,为常德丝弦的发展锦上添花,为常德丝弦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常德丝弦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杨荫浏教授的《湖南民间音乐普查报告》以及文化部与中国音协编纂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都对常德丝弦有一定的讲解,这对我们后续的研究也提供一定的帮助。常德丝弦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尽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多部分都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很多都是临时性的,的确常德丝弦在近年时间里在逐步衰退,而且随着多种音乐形式的出现,使得常德丝弦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出现不容乐观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德丝弦的价值、传承现状等受到各届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各级领导为保护、传承与发展常德丝弦纷纷献计献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其次,常德丝弦传统的传承与当代的学校教育传承暗含着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即继承与革新,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必须尊重与保留并且以此为主,这是常德丝弦赖以生存的本源,时代在变迁,常德丝弦也在吸收各个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为了更好的融入人们的生活,传统的音乐风格也在变化着,因此与现代民谣融入,音乐风格等方面都在创新,只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建国以后的常德丝弦更具艺术魅力并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它已深深扎根在民间从上世纪50年代的《宝玉哭灵》、《双下山》,常德丝弦顺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人文精神。从它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历史环境、思想内容之中,可以窥见文艺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找到常德丝弦经久不衰的奥妙所在。
近几年政府有慢慢在重视起来,常德丝弦开始被普及推广,但是常德丝弦是地方代表性曲种,2006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丝弦工作者们为收集、整理、创编丝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常德丝弦在背后默默付出着,现在也渐渐打响了常德丝弦的名声,使常德丝弦逐渐走出常德从而面向全国,在各种比赛中屡获佳绩。
三、常德丝弦的艺术价值
受常德民谣《马马嘟嘟骑》启发,我认为将传统的常德丝弦和现代民谣相结合,有利于常德丝弦和民谣的双向发展,对比传统服饰的发展,使用乐器的革新、曲式风格的创新、传承方式的进步都能体现常德丝弦新旧表演的异同,常德丝弦作为地方曲艺,与当代流行的元素相结合,更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更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例如《又唱新事多》是将传统曲艺作品《新事多》与流行歌曲《改变自己》跨界混搭,呈现出耳目一新的效果。流行歌曲本身就是现代文化的载体和符号,代表了现代人的审美方向。用流行的元素去包装传统艺术,让大众耳熟能详的歌曲去嫁接常德丝弦音乐,这样的混搭使常德丝弦与现代人的距离不再遥远。它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传播先进文化,坚持努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坚持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服务,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其次,常德作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城市,通过游客来旅游推广常德丝弦,同时也可以通过常德丝弦来促进、宣传本地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地点设一些有常德丝弦特色的表演,可以是群众参与性的,也可以是专业表演性的,让大家对常德丝弦更了解,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常德丝弦。常德丝弦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它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也是古代文人志士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參考文献:
[1]欧阳义怀.雷正和.论常德丝弦的艺术价值[J]武陵学刊.2004.;
[2]张婷.常德丝弦的价值与现状[J].艺海,2008(04).;
[3]成萌.常德丝弦[J].曲艺,2013.
[4]陈晓颐.常德丝弦的传承与创新[J].北方音乐,2017(01):34.
[5]杨瑶.浅谈常德丝弦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9.
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常德丝弦与现代民谣碰撞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