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

2022-05-16 20:38陈礼英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陈礼英

摘 要:小学生数学水平之间差别的重要因素并不是不会相应的知识,而是缺少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术,不懂得思考方向和思考的突破点,不懂得怎样进行分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目前新课改的主要思想,更是我们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2-0023-03

My Opinions on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Problem Solving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HEN Liying (Sanguantang Primary School, Shaxian District, Sanm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athematics level is not the lack of corresponding knowledge, but the lack of problem-solving thinking and technology, the lack of thinking direction and breakthrough points, and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analyze. "It is better to teach a man to fish than to give him a fish." Teacher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problem-solving ability in teaching. This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current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issues that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must carefully consider.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strategies

如今的小學数学课标提出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求老师把所学知识溶于生活情景之中,让学生们在情景中理解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经过学生的探索、老师的开发引导,使学生们既解决了问题,也掌握了所教授的数学知识,最终形成知识能力,而且还得到一定的生活体会。

如今的数学教科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如植树的问题、烙饼的问题、找规律的问题等等,这些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我们应该怎样运用一些教学技巧和策略,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把这些学习技巧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呢?这其实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积极参加与体会所学知识、由不懂到懂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大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设性的思维方式。

1.对于学生来说,审题是前提

学会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先学会审题,但是我们要怎么样才可以把握题意呢?

一是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和审题的技巧,指导其去寻找题目中的关键字和关键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二是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弄清题意,确定题目当中各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寻找出已知的各种信息和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解题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先审题,这样学生对题意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把已经给出的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清楚地罗列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去判断题目中的“关键字”和“关键词”,这样也就找到了解题的关键点,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以这样的方式去指导学生,可以有效地让学生避免无关条件信息的干扰。通过这种方式去找关键词,已知条件就可以被一步步地发掘出来,学生的思路也会逐步地清晰起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直奔主题,不要让学生的思维定式造成影响。因为在具体的审题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是会出现太过谨慎的情况,对题目中的辅助条件或者是无关条件太过重视,从而造成思维混乱。这种情况大部分同学都出现过,所以,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关键字和关键词找到相关的信息,成为解题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审题可以采取“三步法”,第一步粗读,就是读一下题目主要是讲一件什么事情,比如说是求速度、求周长还是求面积等;第二步就是细读,要找到题目中已知的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是否有需要转换的单位等等,如一块木板长2米,宽50厘米,求周长,这里就需要把50厘米转换成0.5米,单位统一了才能求周长;第三步详读,这一步是最后一步,需要理清数量关系,需要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确定步骤,这样在解题时就会形成一个框架。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会因为没有读懂题目,而常常出错,比如一根水管长6米,锯掉三分之一,还有多少米?一根水管长6米,锯掉三分之一米,还有多少米?这两题就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是含义完全不同,如果没有读清楚,就容易弄错。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各类习题或者考试,都要求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从而得出答案。因此,审题过程是非常关键的。也可以说,学生的审题过程相当于学生的自学过程,在考试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审题,灵活运用有效地提高审题质量,使得审题能力不断提高。

2.用旧知换新知,化未知为已知

学习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数学知识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以后,更要注意多使用“温故而知新”法,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换化的过程,解决问题就是把题目中的未知因素换化为已知因素,把新知因素换化为旧知因素,所以,引导学生学习把新知转化为旧知,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这种换化的数学策略在我们小学各册教学教材中都会出现。经过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把所学的新旧知识共同组成“个人知识库”。例如,在我们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就会涉及正方形的面积;在学习菱形的面积时,就会涉及正方形的面积;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就会涉及菱形的面积。

3.假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在以往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需要解答的问题一般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直接抛给学生的,所以很多学生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并且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仅仅是找答案,而不会去思考为什么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才能快速地解决问题,所以也就无所谓去探索问题了。正因为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得不到较好的发展,而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数学的思想在教学中也得不到培养。因此,要想使学生得到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上的全面提高,达到较强的数学意识,首先要设计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问题中。

创造“问题情境”就是说在课本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之间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进入一种和问题相关的情境当中。这样的过程就是“探索—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把想要解决的问题,有计划地、合理性地融入各式各样的适合学生教学实际的情境当中,在学生们的心灵上营造一种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全部调动起来,进而达到学习知识的最佳效果。

解决一个问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问题的提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按照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用心策划有效的问题。在问题的策划中,需要注意问题不同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所学知识的铺设的问题;其次是所学知识的逻辑化问题;最后是所学知识的应用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问题组。为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主动去找寻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开始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以及思维的能力。

4.指导自主学习、培养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供应充足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潜力,激励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的猜想,用自主的科学的方式去探究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去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导学生自主收获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使其自主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主探索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理解所学问题;第二环节:选择一个方案;第三环节:尝试这个方案;第四环节:检查这个方案;第五环节:反思这个方案。

以上这五个环节,不是一个个单独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反复、不断地发现,我们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地突出或者消减某一个环节,这样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一道例题时,可以让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问题,老师也可以反问学生:你想解决哪一个问题呢?你想选择哪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呢?你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种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的教学,指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5.发现思维经过、改进解决办法

我们作为老师,教学生数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做数学题,还要教会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特的、灵活的、紧密的等好的思维习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我们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寻求简洁的方式,在教学中变灵活,不断地学会缜密、学会思考,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可以避免两极分化的情况。

6.指导课后评价、改善解决策略

我们教学“解决问题”的目的并不是只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是让学生们课堂上的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探究的过程,从而学会解决问题方法、思路和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去解决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课后评价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策略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以往的教学中没有重视的一个环节。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不一样的方式和结果,教师要给学生们充分的空间,鼓励学生们发表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注重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之后,老师还要懂得指导学生们说出不同的答案,引导他们找出最好的解决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学会说明自己的解题步骤是否是最简洁的,自己的推理过程是否是嚴密的,进而有效地去评价解题的结果,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真真正正提高数学技能。

在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方式,如可以这样问:问他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引导学生思考评价方式是否合理,如可以这样问:这样的方式对吗?是否有什么地方不合理?引导学生认识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如可以这样问:还要其他方式吗?你是否有更合理分方式?询问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并对这个过程进行加工、归纳,从而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另外,课后评价还是一个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体会进步的重要过程,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可以让学习能力弱的特殊学生得到鞭策;还可以让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得到张扬。例如,在教学解答这样的例题时:在一个正方形的花圃四周种花,每一边有30棵,请问花圃四周一共种了多少颗花?有不少学生会这样列算式:30×4 =120(棵),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画出每一边种4棵或者5棵的简易图画,这样比较形象地观察一下,学生就可以很快发现问题所在,从学生们画的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每边种4棵的话,总共要种12棵,而并不是4×4=16(棵)。用同样的方法去理解,如果每边种5棵的情况,让学生画出简易图,每边种5棵是16棵,而并不是5×4=20棵。这样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每边种4棵或者种5棵都比原来的少了4棵呢?通过学生认真观察简易图,可以发现四个顶点上的4棵算了两次,因此,需要把重复计算的4棵减去。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进行反思和评价,可以非常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兴趣是好老师、合作是好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策略,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做好作业的等级批改,为学生布置的作业需要有层次、有趣味。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给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进而让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合作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取长补短,展示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思维,不同解题技巧,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已经是数学教育上的关注热点,所以我们也要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学会各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应用能力,为培养我们新的下一代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本文系沙县区进修学校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立项编号:SXJYKT-20108)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两只想打架的熊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