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王秀秀,李卫霞
摘 要: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蓬勃发展背景下,新工科建设虽然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共识,但实施路径并无定式。文章以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剖析案例,力求为同类型高校的新工科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4-0013-02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地方高校规模和类型也随之扩充、完善。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革新等方面扮演着主要角色,成为新工科建设的主力军。
一、新工科: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
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发展路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产业革命和技术发展的新背景下,地方高校在内外动因的共同作用下开展工程教育改革,新工科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切入点。
(一)国内外新形势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十九大以来,我国逐步迈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也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
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地方高校在逾越学科界限、贴近产业需求办学方面顺应了未来业态的变化。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企合办的产业学院为例,其较好地满足了产业用人需求和协同创新需要。而对技术递进的敏锐、学科对技术更新的支撑是地方高校能否抓住发展机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百年之未见的大变局,这种规律如是,而地方高校抉择的余地更大。
(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新对地方高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新技术的发展促使产业化呈现跨学科、整合化的发展态势,这对高校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高校主要的应对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面向未来, 围绕新兴产业和业态, 布局新兴工科专业。二是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具備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适应技术革命的“学科交叉融合”特征。三是需要建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互联网+”“智能+”工程教育模式[1]。
这些新要求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更高,需要更加强化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新工科成为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内生需求
地方高校扎根于地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决定了其与区域产业的天然密切性。在内外动因的相互作用下,地方高校一方面可以基于产教融合的历史积淀,瞄准产业发展新需求,逐步改造传统工科专业;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布局新兴工科专业,以应对新的时代发展需求。
根据复旦共识精神,我国高校要尽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2]。这与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内生需求相吻合,具有高度一致性,因而新工科也成为地方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走向。
二、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实施框架与路径探索
以应用科学技术为主的地方高校,在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教育改革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一)规划定位:明确新工科建设的顶层设计
从管理体制来看,地方高校隶属于地方政府,并由地方政府提供财政供养。结合发展特点来看,地方高校首先要明确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类型和层次,与其他类型高校错位发展。其次,地方高校还需要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主动以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技术链,明确建设目标,以真正引领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地方工科院校,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新工科的内涵和理念,拟定并颁布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行动计划》作为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
(二)发挥优势:依托产教融合推动工程教育改革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主动应对新经济的挑战,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计划[1]。这一计划的提出,不仅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更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因此,地方本科高校须基于自身的办学历史、优势特色和行业基础,主动对接区域政府、行业企业。通过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方案、开展联合研究和师资培训等方式,提升产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间的匹配度。
(三)完善理念:优化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加剧,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也要着眼学生今后既能“专”,又能“兼”[3]。
因此,地方高校须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通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等举措将新工科理念真正落实,源源不断地输出高质量人才,进而实现服务并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
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推动新工科建设的实践为例,总结探索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未来趋势,规划新工科建设目标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新工科建设需要在工程教育的范畴下讨论“新”,即新的工科专业设置和工科专业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学校新工科建设的两条主要路径。
1.存量更新——升级改造既有工科专业。机械类与交通运输类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和特色学科支撑的两个专业群,面对先进制造业与区域经济社会新需求,如何推动既有专业升级改造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升级改造的思路聚焦在以学科多元交叉、科技创新为基调,发挥传统学科群、专业群主动对接产业链、技术链的优势,真正实现既有专业的升级改造目标。
2.增量补充——面向未来布局新专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学科交叉与跨界整合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为此,学校着力培育建设并获批三个应用型专业——数据计算及应用、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通过新工科专业建设带动传统专业的改造升级,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最终实现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借助产教融合优势,推进特色行业学院建设
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要,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使命是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自办学之初就与行业紧密结合,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于2005年成立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伴随技术革新与发展需求迭代的加快,在原有基础上,学校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加强产学合作,于2019年12月成立行业学院——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形态,行业学院能整合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多种资源和要素,将学校人才培养链与地方产业链深度对接,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
(三)组建试验班,探索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产业的交叉融合跨界需要和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以及个性张扬的特点,学校采取非实体“新工科试验班”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学校、产业、导师、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工程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
1.创新管理模式,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试验班学生在全校大一新生“机械”“电子电气”大类中进行拔尖人才选拔,并设有准入及淘汰机制。采用“非实体”模式、小班化教学、导师制管理和项目制學习的方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创新与应用能力。
2.优化“2+X”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现全方位育人。针对地方高校传统工程教育过于专业化、个性化和培养力度不够等弊端,学校以“新工科试验班”作为实践载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了通识与多元选择有机结合的“2+X”培养体系。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3.强化通识教育,着力开展“通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窄而不精”或“泛而不通”现象,造成了应用型人才与社会发展供需之间的错位,加剧了就业结构性矛盾[3]。
鉴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前期“构建多学科融通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打造多学科交叉融通的学科专业群”的实践基础,重新审视学科专业边界,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开展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重组、再设计,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个层次,多学科交融、柔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承载者,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为应对新时代发展需求,地方高校须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应用型办学定位,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形成产业需求、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支撑机制,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引领和推动新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2]“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3]鲁嘉华.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专、兼”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责任编辑 包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