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燕
摘要:数学问题千变万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但是一碰到实际问题就错误百出,无从下手。鉴于此,文章就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些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与提升
引言: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是贯穿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无论是数学课上还是生活中,都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具体情境中出现的问题;然而在以往应试教育的理念下,教师的教学关注点大多停留在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上,在课堂教学、课后活动中大多通过“刷题”的方式代替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眼高于手”的现象很常见,如何改变此种教育弊端,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任务。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教师认为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的任务就是对知识进行灌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比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情况,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一些教师只是对数学公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去做。虽然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识记公式,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是学生根本没有理解数学公式,没有搞清楚数学原理,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很不如意。这种现状完全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没办法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甚至觉得数学学习特别的枯燥、乏味。而这,是没办法让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培养、提高的。
(二)学生的思维被禁锢
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不过,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是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
比如,教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通过帮扶让学生求解。学生还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就直接给予了提示,导致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将应试作为目标,会通过死记硬背记忆知识点,进而导致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没办法得到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虽然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寻找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数学源于生活,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面对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时配有课件动画演示):一个未关紧的水龙头一分钟滴水50克,一小时滴水多少千克?学生看到动画就产生了兴趣,纷纷讨论起来,完全没有以往面对问题时的恐惧心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思考,学生得出了答案:1时=60分,50×60=3000克=3千克。得出答案后,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原来不关紧水龙头的话,一个小时会浪费这么多水。这时,笔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提出问题:一天(24小时)滴水多少千克?经过前面的自主探索,学生自信地回答:24×3=72(千克)。解题成功的喜悦和对问题延伸的再思考在学生的心中泛起波澜,他们意识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笔者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二)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1)趣味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趣味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方式,从表面分析,趣味问题的提出就是“投学生所好”,结合学生的兴趣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下,趣味问题情境的创设放在课堂导入环节,借助简单、趣味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投入课堂活动中。其一,趣味问题游戏,比如通过猜谜语等方式,以简单的师生问答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活动,此种方式比较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将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融入问题中,然后引入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初就能够保持高涨的参与意愿。比如在学习钟表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通过“无脚会行走,说话不用口,发出命令来,人人都遵守”等不同形式的谜面,让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其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可以融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比如微视频等,借助智慧课堂教学工具,在课堂导入环节生动形象地展现课堂上要探究学习的重点问题;比如借助学生喜欢的动漫角色,像西游记、海底小纵队等角色,将数学问题动漫化,有效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意愿。比如在《负数的认识》一节内容中,教师借助微课播放每日天气预报的视频,寻找一些比较有特征的视频,比如某一天不同城市的气温温差,然后通过气温的差距展示正数、负数之间的差别,将课堂要探究的问题穿插其中,引导学生在观看、观察、分析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兴趣。
(2)层次问题,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层次化问题是拓展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关键,从问题情境创设的本质分析,借助问题的创设其实是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又是学生思考、分析问题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因此如何层次化地设计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解决问题,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活动的关键。例如,在百分数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从百分数的读与写,再到百分数意义的分析、随堂检测与应用,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分别设定了不同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探究方向。比如,在百分数的读与写中,此部分是群学环节,分层次创设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互动中活跃思维,为后续的课堂探究做准备,于是问题的创设主要围绕调动积极性来组织,比如“同学们,课前都搜集了哪些百分数呢,谁来写一写?”“你们对这位同学的百分数的写法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呢?这种写法规范吗?你还有其他写法吗?”“接下来,谁能读一读这些百分数呢?”通过简单的问题,将百分数的读与写在互动中呈现到学生面前,教师只需根据学生一步步的读与写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讲解。如此不仅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思、多读、多看,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养成良好的读、写、思习惯。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创设,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关键目标,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的思路,同时具备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基础能力,为后续高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结语:总而言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養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丁云霞.论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9(07):45.
[3]吴雪华.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0):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