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菲 黄宏磊 肖娥芳
基金项目:湖北工程学院教学研究改革项目“试点学院改革背景下经济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8C09)。
作者简介:夏菲(1981-),女,硕士,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贸易经济。
摘 要: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出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总结了经济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举措,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产教融合相配套的师资和教学投入不够、校企合作开展还不够深入、缺乏相应的评估和监管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25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长期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比较偏重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相对欠缺,而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强烈。因此,对于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强与地方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或企事业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不仅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纷纷都将其办学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湖北工程学院作为湖北省的一所地方院校,办学定位是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在湖北省高校综合试点改革背景下,其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其人才培养总目标的要求。
1 产教融合
王宇平(2016)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探讨》中指出:学校与企业如何要达成合作的关系,就应该分别从联合开发课程、培养双师教师队伍、提供校外实践场所等开展实际的产教融合的模式。同时相关院校还应该加强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本科院校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使企业与学校产教融合的模式能够形成紧密的对接。陈民伟、毛雅菲(2017)在其所撰写的文章《产教融合理念的认知和实践——以厦门华厦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为例》认为:产教融合由浅到深可以分为企业配合的模式、校企联合的模式以及校企实体合作的模式。当前我国众多地方院校中对产教融合的模式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
2 经济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举措
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于2015年被批准为湖北省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学院,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结合地方经济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完善修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2.1 完善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了专业类型为应用型。专业课内总学时(含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等)不高于2500学时,学分160学分,每学年学分控制在40学分以内。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在专业必修课中,将《创新创业基础》纳入通识教育必修课,《时事热点》《就业指导》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从学生一入校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主干课《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都相应专设了《统计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等实验课程。《财务管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也强化了上机实验、课程实践环节。集中综合实践环节专设了为期3周的专业实践《经济学综合实践》,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或者聘请业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指导。再加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专业必修课中集中综合实践课的学分数达到了17学分,和专业主干课的17学分持平,在总学分比例中达到了11%。
在专业选修课中,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作为课外学分,每学期认定一次,第7学期汇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在三个类别获得6个学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学习、学校组织的学习竞赛、文体活动、科研立项、发表论文、获得职业证书,以及参加社会工作、创业实践等形式获得学分。开设了《证券投资实验》《财务报表分析》《国际贸易实务实验》《社会调查方法实训》《企业经营管理实训》《数据、模型与决策》《产业经济学实验》《区域经济学实训》《经济博弈论实验》实验实训课程。实践课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达到30%。
2.2 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新模式
第一,提升师资队伍,提高“双师型”人才比例。教师团队中既有注册会计师,也有在外贸企业、银行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教学指导委员会中也有中国人寿孝感分公司总经理、汉川衣谷电商物流产业园总经理,在教学和实践指导过程中能充分把握行业特点和需求。
第二,聘请行业企业教师到校内授课:聘请中国人寿、人民人寿、长江证券、工商银行等企业专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
第三,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组织师生赴应城楚珍园生态农庄实习实训,建立横向项目,举办“楚珍园杯”营销策划大赛。2018年7月,与楚珍园达成“校企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开启了校企合作共建的新征程。2020年下半年,在“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活动期间,楚珍园和湖北工程学院联合主办了第一届“楚珍园杯”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活动历时两个月,有15个院系共计110支团队报名参赛,24支团队进入复赛,70多位指导教师及近600位学生直接参与赛事。大赛期间,参赛师生多次赴楚珍园进行实地调研和学习。各参赛团队积极参与营销策划方案设计、在线预约引流、景区实地参观座谈,不断打磨参赛作品,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全方位推广“楚珍园”旅游品牌,同学们在比赛中不仅掌握了跨学科专业知识,还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实践能力。更通过各平台作品发布推广,较大地提升了楚珍园知名度,给景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开展特色专业实践活动。“筑梦乡村”“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陡山乡曾榨村、庙岗村等地进行实地访谈、现场调研。旨在了解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农村贫困户的收支结构与金融素养对农民增收问题以及精准扶贫效果的影响。并分析精准扶贫中的问题,提出促进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的相关建议。
2020年的新冠疫情给全国高校的实践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湖北工程学院与百鸟河数字小镇企业积极探索“云实习”模式。通过微信等方式,远程参与了贵州梦动科技有限公司大数据分析平台的使用培训与数据采集项目工作。学生真正接触并真实参与到了大数据分析平台数据采集项目的数据采集、信息抽取和加工、规划配置等实践环节,补上了理论课程缺失的实践环节。“云实习”学生共完成了10万级以上数据采集任务。通过参与企业真实商业项目的实践,学生不仅得到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实习回报,也服务了企业与社会,实现校企双赢,实现了校企深度产教融合。
2.3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除了聘请行业企业教师到校内授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智慧教学的手段在课程教学和实践中被充分运用。在理论课程教学中,50%以上的教师都运用到“超星学习通”“雨课堂”“微助教”“中国大学mooc”、优课联盟等平台,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分组做宣传策划,分析案例,抖音带货直播,做PPT课程汇报等,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3 存在的问题
3.1 与产教融合相配套的师资和教学投入不够
很多地方院校都有和企业开展合作,有一部分有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但是无论是“双师型”教师的人员比例,还是教师的实践经验都是比较欠缺的。尽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设置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大了课程设置比例。但是很多教师过去一直从事理论教学,现在被安排从事实践课程,缺乏行业的“实战经验”,只能“纸上谈兵”,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些实践课程也只是让学生上机用软件,或者简单地撰写课程报告。学生大多敷衍了事,草草交差完成任务。产教融合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3.2 校企合作开展还不够深入
在校企合作中,政府是统筹群体、高校是积极群体,而企业应该是关键的推进群体。很多时候,高校是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而企业相对来说往往比较被动,只用出现大量用人缺口或者政府牵头出面的情况下才会找高校合作。说到底,企业是“缺人”或者要解决技术或者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因为没有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产教融合的程度低,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从很多地方院校校企合作的情况看,无论是合作企业的数量还是合作的深度都是不够的。
3.3 产教融合缺乏相应的评估和监管机制
从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很多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与学生自身所学专业有很大差距。
学生觉得很难“学以致用”、体现自身价值,参与性不高,只是单纯地为了完成学分和考核。甚至有学生态度不端正,认为去企业当实习生就是当“廉價劳动力”,帮忙完成企业业绩。产教融合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当政府的产业规划、企业的用人需求和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出现冲突时往往无法有效地解决,也大大降低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4 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育人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选择、更新和推进要教师来执行。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合作、挂职等方式主动地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根据需求特点,整合教学内容,转化成课堂教学。
第二,优化各种资源、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信息化建设。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需要各方面努力合作:政府积极引导、加强监管、并加大经费投入。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成立行业协会、产教融合协会,有效地指导和监管地方院校产教融合工作。提供信息和机会,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将自身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纳入高校产教融合的教学内容中,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以及相应的经费支持。
第三,完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合理完善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善评价体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地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材、淘汰重置课程内容或者只是增加实践课程的门数和学分。而是在评价中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教师在平时的过程考核中,可采用情境模拟、小组汇报、热点讨论、成果分享等形式,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教学往往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在结果考核中可以加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实习绩效、学习体会和心得等。
参考文献
[1]王柏生,张晓林.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途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8,(3).
[2]叶三梅,陈建兵.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百色学院学报,2017,(30).
[3]邵云飞.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4]贺金玉.地方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5]冷森林,石维,姜菁菁,等.地方高校与企业产教融合模式探讨[J].才智,2016,(30).
[6]何艳丽,徐红.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6,(04).
[7]王宇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