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实践分析

2022-05-15 12:16梁晓庆李鹏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梁晓庆 李鹏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课题“西安外事学院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梁晓庆(1987-),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西安外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药物生物技术;李鹏(1978-),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西安外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天然药物活性成分提取分离。

摘 要:微生物学是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和素质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通过微生物学案例的讲解,把科学精神、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文化自信、合作精神、强大祖国与维护和平、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等内容的融入课程当中,发挥微生物学立德树人的作用,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2.06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不仅是思政课程的任务,其他各类课程应该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深度融合,切实将思政教育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承担好育人责任。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是医药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架构和能力培养有较大的影响。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所蕴含的科学思辨和客观理性正是“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科学精神、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文化自信、合作精神、敬畏自然、强大祖国与维护和平、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等,可以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者仁心、医德医风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课程安排中,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提高综合素养,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

1 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元素及案例

1.1 科学精神、奉献精神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微生物学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国科学家汤飞凡先生在分离鉴定衣原体过程中,为了证实分离到的病菌确实能够引起沙眼,他在自己的眼中接种沙眼病,为了观察症状,在没有任何治疗的情况了坚持了40多天,结果引起典型的沙眼症状与病变,推翻了细菌学的奠基人——德国科学家科赫最早提出了沙眼的“细菌病原说”,为沙眼的治疗和预防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在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下,沙眼的治疗和预防取得了所未有的进展,彻底终结了这一世界难题。沙眼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微生物就在我们身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可以学习到汤飞凡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培育学生科学研究者所必备的科学精神、观念等,养成科学探索精神、合作品质、奉献情怀等。

1.2 社會责任感

微生物具有两面性,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微生物,如发酵、消化等,多数微生物能为我们带来“福利”,但是还有有害的微生物,如病毒就为人类带来了诸多的疾病。生活中的一些疾病,如流感、艾滋、肝炎、新冠肺炎等均是由病毒引起的。通过讲解,学生直观感受病毒对我们生活各方面的影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美丽的“逆行者”及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伯礼院士、陈薇院士等感人故事都无不令我们动容。

陈薇院士从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抗疫,到2014年援非抗击埃博拉,再到今年的新冠疫苗研究都有她坚守一线的身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听闻消息,立马奔赴武汉,进行科研攻关,为疫苗的研发及疫情防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疫情期间西安外事学院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抗疫学子,他们奔赴武汉,坚守在抗疫一线;还有坚守在抗疫一线工作岗位的学生,同学们常说:疫情期间人们需要药物、消毒用品,如果我们都不上班了,那人民群众怎么办?关键时刻,他们的责任感及社会担当令人动容。通过讲述这些案例,学生感同身受,部分同学还分享了自己在家乡参与抗疫志愿者的故事及心路历程,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学生。

1.3 爱国主义与文化自信

对于自己的祖国,每位科学家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自己的国家发展壮大、实力更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因为汤飞凡先生的科学成就,英国、美国几所大学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而他义无反顾地投身祖国的怀抱,立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终生。“科学是无国界的,而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所以不仅要有所学,还要报效祖国。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带领团队,多年研究,发现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早在1986年她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屠呦呦教授通过不懈努力,让“中国精神”闪耀世界。同时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科学家及抗疫英雄一心为国为民,值得赞扬。在国外疫情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发现疫情及时控制、免费疫苗及核酸检测,让每个人都有保障,生在中国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国家谁能不爱!爱国已经融入每个中国人的骨血。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很早就有微生物利用的记载。我国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这是目前能够发现的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最早记录;公元 10 世纪,我国发现正常人通过鼻腔接种少量的轻型天花病人痘疱液,引起接种者轻度感染,避免了严重的感染,称为“人痘”,这是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关于疫苗接种史,已得到世界公认;明末晚清中医学家吴又可著作《瘟疫论》,提出瘟疫主要以口、鼻为主进行传播,此理论领先西方国家上百年。先辈在微生物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在依然在不断地突破,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追赶超越。

1.4 强大祖国与维护和平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其中,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是日本组建生物细菌战研究基地,对俘虏到的我国军民进行的惨无人道的细菌实验并投放细菌武器。通过抗战期间日本人的无耻行径,激发学生强大祖国、振兴中华的信念,有大家才有小家,唯有祖国强大,才有话语权。我们珍爱和平,自身强大的同时不会欺负弱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这些话语掷地有声,我们不畏强权、珍爱和平。通过这些案例,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强大祖国,但我们弘扬和平,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首先从国家、人民利益出发,尊重科学、尊重生命、爱护和平、积极向上。

1.5 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

微生物学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微生物无处不在。无论多么极端的生存条件都有微生物的身影,微生物的适应能力是极强的。如果没有微生物的存在,就不会有今天丰富多彩的世界,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微生物降解能力强、转化效率高,在污水治理、废气处理、重金属降解、土壤修复和固态有机物的无害处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成本低、反应温和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科学家的研究深入,人类与其说是征服微生物,不如说是与微生物和谐共存,寻求平衡之道,同时要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6 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

实践检验真理,实验是创新的源泉。在校的大学生不仅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識,还需通过实验对自己所学、所知进行检验和巩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传统的实验以验证实验为主,已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每一步都非常明确,学生只需要照做,不需要思考,不利于学生开拓创新,也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在以往验证实验的基础上,需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综合性的设计性实验。以实验物品表面微生物检查为例,证实微生物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以往照做,效果一般;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自己组织本组的实验,查阅文献解决问题,讲述实验过程,最后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实验内容不再是千篇一律,同学们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讨论、验证,全面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2 课程思政可能陷入的误区

课程思政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不能取代课程的系统性。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既要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专业课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这就需要找好平衡点,切忌使课程思政走入误区。第一,单纯地为了思政而思政。上课的过程随意的思政,生搬硬套,把思政作为任务,与课程内容没有联系或联系不紧密,学生听了觉得别扭或牵强。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要完美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非“两张皮”。第二,思政内容耗时过长。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内容是有体系的,课程思政是内容中某一个点的结合,不能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讲述,不能什么思政点都要讲述清楚明白,学生需要有自己的领悟。否则学生就没办法学好专业课,也达不到思政的目的。第三,追求每一节课都有思政点。现在大力提倡课程思政,有的老师就认为每一节课的思政点多多益善,其实并非如此。一定要根据专业内容渗透思政理念,作好教学设计,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同时理解思政内容,事半功倍。

当代大学教育,80%的课程为专业课,且学习时间的80%也都花在学习专业课上,多数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老师。高校教师也要转变观念,融入思政教育队伍,使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伕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亊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领导科学,2017,(2):4-5.

[2]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5-28.

[3]郑成坤,殷月兰,黄金林,等.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3):271-273.

[4]张美玲,贾彩凤,杜震宇,等.见微知著,溶盐于汤—浅谈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9,36(4):102-104.

[5]张庆华,宋增福,张旭杰,等.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思政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7(30):70-72.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分析
微生物学名词